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血浊与脑病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讨论血浊与脑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脑病防治中的意义。认为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脑病的病理枢纽,与脑病的发生、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清化血浊有助于宁脑安神、清脑醒神、化瘀通络、益脑填髓、调脏安脑,对脑本脏之病以及脏病及脑诸证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为神脏。藏神明而主知觉。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均出于脑。脑病就是各种内外病邪上冲犯脑,使大脑迷惑蒙闭,元神受扰,神明失用。现代医学各种实质性、功能性大脑疾患均属中医脑病范畴。基于脑病之病机旨要,脑病的治疗总则应是醒脑,使脑腑清净、大脑清醒、神明复用。脑为一身之元首,脑病自成一体。将其治法归于心、肝、肾等脏辨治,有失客观全面,未能体现脑脏本身的存在及脑病与神明的特殊性。根据脑病的生理病理、治则探析、醒脑的研究评价,提倡制订醒脑法为脑病治则大法,意在揭示脑病之证治规律,体现脑病之治疗特色。从而完善脑病的治则规范。  相似文献   

3.
"脑当为脏论[1]"及"脑之经脉为督[1]"的观点提出后,传统中药文献中还找不到可划归脑经的中药,本文系统深入阐明导师李军教授提出的脑脏五大生理病理特性,总结出常见脑病的治疗原则,探讨可划归脑经的药物种类,试图体现脑病诊治上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思想,为指导脑病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脑病论治见解新颖,疗效显著。今将张氏有关对脑病论治分述如下:一、持脑脏辅助说,从脏辨治中医学把脑归属为奇恒之腑,对脑的功能未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内经》及历代医家对脑的生理解剖的认识人手,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脑的生理功能,脑与人身三宝——精气神的关系以及脑与肾的关系,认为脑是精气神汇注之脏,以精气为体,神明为用;脑髓之源滥觞与肾,脑之功能赖肾中精气温煦等,以期为中医治疗脑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奇经八脉论治脑髓病--跟随张学文教授临证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张学文教授临证精于辨证,善于治疗疑难杂证,特别擅长疑难脑病。他倡导“脑当为脏论”,“内外合治”脑病;主张久病顽疾施虫药。提出脑病的证治特点:“诸阳之会”阳易亢;“元神之府”神易伤;“清灵之窍”窍易闭;“诸髓之海”髓易虚。认为“颅脑水瘀证是诸多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试论脑在藏象与脏腑辨证中的地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黎成科 《新中医》1999,31(5):6-8
确立“脑”在藏象与脏腑辨证中的地位,就是根据历代尤其是现代的中医诊疗实践,结合现代医学的有关知识对“脑”的生理、脑病的辨证加以充实和发挥,使脑自成一脏。其意义在于提高诊断辨证的准确性,使今后对脑系疾病的治疗用药更有针对性,并为开发中医治脑病新药提供新...  相似文献   

8.
<正>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势急,症候多变,病死率高,后遗症重。现就近几年来中医对中风的研究和治疗情况,综述如下。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又分为脑出血性和脑缺血性两大类,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供血不全、高血压脑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发病机理,王氏认为:中风的病因应与风、火、痰、气、血五个方面有密切关系,其中尤以肝风为主。其病位当是主病在肝,而与心脾肾三脏又紧密相关。通常是在肝心脾肾四脏阴阳失去平衡的情况下,由于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操劳过度等方面的诱因,造成阴陷于下,肝阳暴亢,阳化风动,气血逆乱的病理状态,此时内风或逆乱之气血兼挟痰火,横窜经脉或蒙蔽心窍,形成一种阴  相似文献   

9.
“痰浊生成”,古代医家一般认为源于肺脾肾。然三脏之中,何为其“本”呢?王节斋云:“痰之本,肾也。”王氏认为三脏之中,以肾最为重要,张景岳亦主此说。对这一观点,本文拟作以下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脑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课题,在许多新思想、新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下,脑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但是,临床有关脑病的某些棘手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我们.实践证明,传统中医药学关于脑病的研究和探讨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本文试从理论上对脑与脾肾两脏的病理关系作一探讨,以使中医学脑与五脏的理论在医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肩周炎误诊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保华 《光明中医》2001,16(1):46-47
肩周炎是骨科常见病,表现为肩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症候群,它并非是单一病因的疾患。广义的肩周炎包括了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轴破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炎、喙突炎、冻结肩、肩锁失节病变等多种疾患。而误诊为肩周炎的病例比较常见,本文结合误诊病例,试从临床思维方面探讨误诊原因。1 缺乏独立性思维例1:刘某,男,58岁,因“左肩部酸痛活动受限4月余”入院,先在某医院诊为“肩周炎”治疗两月不完好转,左肩部疼痛持续,夜间加重。反又至几家医院均诊为“肩周炎”,多次X线摄片检查无明显异常,转来本院。查见左肩部及上臂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12.
廖利平 《世界中医药》2010,5(3):225-226
笔者从中医哲学观点影响世界,中医人文思想影响世界,中医精湛医术影响世界,中医药教育科研影响世界,中医“治未病”理念引领新方向,以及如何扩大中医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引经据典来论证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第五大发明,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世界造成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红细胞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采用低硒饲料喂养13周,观察红细胞免疫功能以及氧化抗氧化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第8周时,模型组动物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生紊乱,以E-C3bR和E-ACCR低下为主。至第13周时更为明显,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明显下降,E-IC含量明显增高。与此同时,红细胞氧化和抗氧化功能也发生明显变化,SOD、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结论:13周时,该模型表现为明显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从患者角度评价医院服务价值。方法应用层次分析和BP神经网络法,结果建立评价医院服务价值模型。结论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客观和全面地评价医院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舌诊显示出鲜明的特殊性。从甲骨文中对舌的最早记载,到秦汉时期舌诊的萌芽,从元代第一部舌诊专著的诞生,到明清时期对舌诊的极大发挥,中医舌诊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而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医舌诊特殊性形成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能够减轻症状,减少复发,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明显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文论述了中医阴阳理论中滋阴法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142-146
目的:运用虚拟筛选技术从热毒宁注射液中筛选出抗鼻病毒3C蛋白酶的有效中药小分子抑制剂。方法:以热毒宁注射液中460种化合物为筛选目标,选取2个目前与鼻病毒治疗密切相关的靶点蛋白为受体,采用SYBYL分子对接的方法,以Total Score结合打分为标准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分子并观察其结合模式图,借助DiscoveryS tudio2016软件对其进行相互作用的分析,预测其结合模式及亲和力。结果:通过分子对接方法,筛选出5个符合条件(以打分函数Total-Score 6分以上为阈值,以Total-Score 9分以上为较好活性)且与靶点蛋白结合最好的中药小分子。其中,有2个小分子Total-Score打分最高,即与5FX5、5FX6蛋白活性位点的匹配度最高,并均超过其与自身配体结合打分,分别为似梨木双黄酮、绿原酸。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化学成分与鼻病毒3C蛋白酶相关靶点具有一定的结合和抑制效应。该结果可促进从传统中药中提取、设计以及实验合成新的抗鼻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