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椎体结核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多椎体结核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疗效的差异 ,比较二者的优缺点。方法 总结 1990年~ 2 0 0 1年采用脊柱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与同时用饶氏椎体钉、Ventrofix、Z -Plate钢板、USS等器械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病人共 12 4例。其中非内固定 6 8例 ,内固定 5 6例。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神经恢复、畸形纠正情况及治愈率。结果 经平均 2 5年的随访证实 ,内固定植骨融合速度快于非内固定组 ,有显著性差异 ;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二组全部得到改善 ;畸形纠正内固定组后弓角较术前平均改进 2 9°、非内固定组平均改进 5°,有显著性差异。内固定组治愈率为 10 0 % ,非内固定组治愈率为 87%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柱结核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加速植骨融合 ;有明显改善畸形的作用 ;减少结核复发 ,在治疗多椎体结核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脊柱外科的进展与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我国脊柱外科五十年的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脊柱外科是骨科学的重要分支。我国脊柱外科的发展凝集着骨科界几代专家和同道的智慧和心血。建立在现代医学、脊柱矫形内植物和生物力学基础上的脊柱外科,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建国后第一篇有关脊柱外科的论文是由季祖蔚撰写、1951年发表于《外科学报》(《中华外科杂志》前身)的“第10胸椎和第5腰椎间单纯性压缩骨折的处置问题”。50~70年代,我国在脊柱骨折、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脊柱结核、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及腰腿痛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经验。党的十…  相似文献   

4.
脊柱外科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脊柱10年”(DecadeoftheSpine2001~2010)2001~2010年是骨与关节的10年。最近由北美脊柱外科学会、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等脊柱外科学会联合发起了“脊柱10年”的活动,主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活动、筹集脊柱研究基金等使脊柱疾患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有关情况可以访问http://www.spine.org/dos.cfm。将于今年举行的第二届世界脊柱大会(WorldSpineII)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活动,有关详情请访问http://www.worldspine.org/。2促骨形成蛋白在高危脊柱融合术中的应用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5.
由Smith Reterson(1945)首先报告应用脊柱后方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后La-chapell(1946),Brigge(1947)做了改进,Wilson(1949)应用多节段楔形截骨使手术矫形更加满意。国内刘润田(1958)首先开始脊柱后方截骨术,吴之康(1987)行脊柱后方截骨哈氏加压棍固定手术获得满意疗效。我院自1985年至1991年采用单节段椎板、双节段椎板及经椎弓根椎体截骨三种方法治疗驼背患者共420例。本文通过对用三种不同截骨方法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从矫正效果、并发症等方面比较了三种方法的优劣,并从截骨方法与矫形的生物力学、矫正角度及并发…  相似文献   

6.
一期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和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自1999-2004年6月共收治24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胸腰椎18例,腰椎6例,受累椎体5个椎体1例,3个椎体8例,2个椎体15例。结果经平均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无伤口感染或窦道形成,植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2个月。术前后凸畸形角度43°±10.6°,术后11.5°±8.3°。后凸畸形矫正角度为28.6°±9.3°。后期矫正度丢失为2.2°±3.3°。结论一期后路手术GSS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简易脊柱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脊柱前路手术的适应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常常取决于脊柱外科医师的手术技能。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脊柱融合与内固定技术的进步 ,脊柱前路手术已作为许多脊柱疾患的常规治疗方法而逐渐普及。掌握适应证对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笔者就脊柱前路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作一讨论。1 前方减压与稳定包括椎体和椎间盘在内的脊柱前部结构担负着脊柱的大部分生物力学功能 ,因而多数脊柱伤病系以累及脊柱前部结构为主。1.1  感染与肿瘤 脊柱感染和肿瘤最容易累及的是椎体和椎间盘 ,经前路施行病灶清除及椎管减压手术常常为病情…  相似文献   

10.
脊柱骨折及其伴发损伤卫小春,胡世保,范占林随着工矿和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复合损伤越来越多,伤情复杂,急诊工作中常易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本文旨在分析不同致伤原因所致不同节段脊柱骨折及不同部位脊柱骨折伴发损伤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出规律,指导脊柱骨折及伴发损伤...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和探讨。方法自2004年2月-2005年2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10例13椎,均为后壁完整的持续疼痛性脊柱压缩骨折。手术过程为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后,以专用注入系统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术后24小时内疼痛明显缓解,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新型微创技术,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12.
欧洲CD脊柱外科98年会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8年6月23日出席了在奥地利Innsbruck市召开的欧洲CD脊柱外科学会年会。会议由该学会主席法国Dubouset教授和丹麦Bunger教授主持。本次会议以“脊柱肿瘤”为主题,下面作一概述。1肿瘤诊断与外科分期Dubouset指出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iu G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081-1083
自从Hibbs和Albee 1911年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治疗脊柱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从长期随访资料来看,此项技术安全、有效,已成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不稳、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1.5~18岁,平均11.3岁。半椎体均为侧后方半椎体,其中胸椎8例、腰椎10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2例、TSRH2例、ISOLA8例、Moss-Miami6例。其中4例使用Meshcage椎间支撑融合。结果手术时间2.5~8.0h,平均5.5h;术中出血量150~2000ml,平均918ml,平均输血量850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3.7个椎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2.11°矫正至14.25°,平均矫正率66.4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49.30°矫正至14.12°,平均矫正率69.98%;顶椎偏移由术前26.94mm矫正至11.06mm。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平均19.39°,丢失5.14°;矢状面Cobb角平均14.80°,无明显丢失。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椎弓根切割需翻修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与前后路手术相比,可缩短时间、减少创伤,适用于从胸段至腰段的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15.
Steffee钢板治疗脊椎滑脱症3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分类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本文通过287例脊柱骨折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多节段脊柱骨折81例,并提出一种分类方法。结果表明;分类不同其发病率,、诊断失误率、脊髓损伤严重度,致伤因素均不相同,对该病的早期正确诊断至关重要必要时全脊柱摄片亦不为过。  相似文献   

17.
一期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21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其中颈椎2例、胸椎6例、胸腰段5例、腰椎8例。平均受累椎体数为2.6个。结果:经平均1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临床痊愈,无伤口感染或窦道形成,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6个月。术前后凸畸形角度为41.1°±15.6°,术后为13.5°±8.3°,平均17个月随访时为15.9°±6.7°。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平均为27.6°±9.2°,后期矫正度丢失为2.4°±3.3°。结论:一期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评价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近期疗效。方法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5~16岁,平均11.8岁。半椎体T41例,T51例,T61例,T103例,T112例,T121例,L21例,L33例,L41例,L51例。均行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M8)5例,TSRH3例,儿童TSRH1例,Isola1例,儿童Isola2例,MossMiami3例。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并记录脊柱融合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7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170~520min,平均395min。术中出血量180~1600ml,平均805ml。固定融合节段为2~9节椎体,平均4.3节。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1.2°矫正至15.9°,矫正率为68.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16°,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7mm矫正至1.9mm。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皮肤压疮1例,术中椎弓根切割1例。术后出现侧凸和后凸弧延长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最大程度地矫正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早期手术可明显缩短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19.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6月至2006年2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12例,均排除先天异常、结核、肿瘤、外伤。男47例,女65例;年龄43~67岁,平均54.7岁;病史6个月~15年,平均3.4年。单纯腰背痛10例,单纯神经根痛21例,腰腿痛76例,合并马尾神经症状者3例,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者74例,其中单纯问歇性跛行5例。87例患者腰椎右侧凸,25例左侧凸。术前常规行2~6个月的保守治疗。根据术前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开窗神经根减压术、多节段开窗或碟形减压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l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神经根受压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78%的患者右侧凸,22%的患者左侧凸,L3和L4神经根多在凹侧受压,而L5和S1神经根则多在凸侧受压。随访时间10个月~5-3年,平均3.1年。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治疗效果优73例(65%)、良21例(19%),可15例(14%),差3例(3%)。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15°-46°,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12°。术后随访10个月~5-3年(平均3.1年),骨性融合率分别为1年98%、3年95%和5年9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同时合并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稳定脊柱,矫形次之,后路椎弓根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多椎体结核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4):275-2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