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智斌  谭太昌  王蓉 《西部医学》2010,22(7):1315-1316
目的探讨丙肝核心抗原检测在丙肝感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5例丙肝抗体检测标本同时检测HCVAb、HCV游离抗原、HCV总抗原、HCVRNA。结果 75例HCVAb阳性反应标本,检出HCV游离抗原阳性17例,HCV总抗原阳性54例,HCVRNA阳性50例;100例HCVAb阴性反应标本,检出HCV游离抗原阳性1例,HCV总抗原阳性2例,HCVRNA阳性1例。结论 HCV核心抗原是HCV早期感染的标志之一,检测HCV核心抗原有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检测的实际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1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292例HBsAg(+)、HBeAg(+)、HBcAb(+)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2%,HBV-DNA抗原阳性率为78.1%;134例HBsAg(+)、HBeAb(+)、HBcAb(+)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29.9%,HBV-DNA抗原阳性率为10.4%;160例HBsAg(+)、HBcAb(+)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31.3%,HBV-DNA抗原阳性率为15.6%;9例HBsAg(+)、HBeAg(+)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8.9%,HBV-DNA抗原阳性率为88.9%;52例HBeAb(+)、HBcAb(+)病人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9.6%,HBV-DNA抗原阳性率为7.7%;结论:前S1抗原与HBV-DNA、HBeAg阳性呈高度正相关,在防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尿素溶解性抗原,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匀浆后沉渣经尿素溶解,与成虫水溶解性抗原同时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蛋白谱与抗原谱;用ELISA检测不同样本中相应抗体。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尿素抗原蛋白条带少于水溶解性抗原;尿素抗原与感染大鼠血清、免疫兔血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在32000Mr处均出现强反应带,尿素抗原的反应带条数较水溶性抗原少。两种抗原包被ELISA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病疑似病人血清和感染大鼠血清的阳性率相同;尿素抗原用于检测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的交叉阳性率明显低于水溶性抗原,检测正常大鼠血清、献血员血清及其他非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血清时,假阳性数较水溶性抗原少。结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尿素抗原含有32000Mr抗原;广州管圆线虫尿素抗原用于诊断时,与水溶性抗原有同样的敏感性,而特异性高于水溶解性抗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文研究了试剂盒抗原单组份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抗原缓冲液离子强度、pH、不同试剂瓶材质和添加阻断剂等方法,测定不同条件的抗原溶液37℃加速后发光值的降幅,判断抗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结果 在抗原溶液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泊洛沙姆12600、14600,抗原37℃热加速10 d后,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升,发光值降幅由60%降低至8%。结论 高分子聚合物对抗原聚集有抑制作用,维持抗原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用自制的仿殴洲标准抗原、仿Finn-Chamber斑试器与进口欧洲标准抗原、FinnChamber斑试器对182例受试者进行斑贴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自制抗原、斑试器与进口抗原、斑试器之间总体阳性反应率、刺激反应率及可疑反应率亦均无显著差别,符合率在96%以上;各相应抗原之间的阳性反应率、刺激反应率及可疑反应率亦均无显著差别,符合率在9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自制抗原、斑试器与进口抗原、斑试器无显著差別,自制抗原、斑试器可替代进口抗原及斑试器。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中随机HLA配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随机HLA 配型的供 受者配合率的多寡,为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提供一些基础性资料,对336 例肾移植供 受者随机的HLA A、B 和DR 抗原配型做了分析。HLA6 个抗原完全错配率为24 .40 % (82/336) ,5 个抗原错配率为33 .33 % (112/336) ,4 个抗原错配率为27 .68 % (93/336) ,3 个抗原错配率为11 .91 % (40/336) ,2 个抗原错配率为2 .68 % (9/336) ,1 个抗原错配率和0 个抗原错配率为0 。随机HLA A、B 和DR1 个抗原配合的在HLA A 抗原为49 .7 % (167/336) ,B 抗原为27 .7 % (93/336) ,DR 抗原为31 .8 % (107/336) 。2 个抗原配合的在A 抗原为4 .76 % (16/336) ,B 抗原为2 .08 % (7/336) ,DR 抗原为3 .27 % (11/336) 。提示:完全配合的HLA 抗原和5 个HLA 抗原配合的几率极低。在随机肾移植供 受者中,HLA 抗原A、B 和DR 抗原位点的2 个等位基因完全配合的几率很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肠癌中血型抗原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86例远位大肠癌中A、B、H、Lea和Leb5种血型抗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5种血型抗原在大肠癌中呈不同程度的表达,高、中分化腺癌中A、B、H抗原丢失时,其预后较差,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A、B、H抗原不相配合表达时,预后差。Lea和Leb抗原在各型大肠癌表达差异不明显。5种血型抗原表达与大肠癌Duck's分期关系不大。结论:A、B、H抗原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择能显示最佳的ER、PR染色效果高温抗原修复法。方法分别采用微波抗原修复和微波高压抗原修复两种抗原修复法对100例乳腺癌切片抗原修复,比较二者对ER、PR免疫组化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经微波高压抗原修复,乳腺癌ER、PR染色阳性者分别为54%、49%,显著高于经微波抗原修复的染色效果42%、39%,且不易脱片。结论乳腺癌:ER、PR免疫组化染色采用微波高压抗原修复后,染色阳性率明显优于经微波抗原修复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ABO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是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血型系统是只有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根据血液各种抗原成分不同,血型系统可分为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及血清型.①红细胞血型系统:红细胞表面抗原有400多种,分为30个血型系统(如ABO、RH、MNS、P等)、4个血型集合和高频及低频抗原组,其中ABO和Rh血型系统与临床输血密切相关.②白细胞抗原系统:包括红细胞血型抗原、白细胞本身所特有的血型抗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③血小板血型系统:包括血小板相关抗原(如红细胞血型抗原和HLA)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10.
疫苗大都是通过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即通常称之为体液免疫的机制而起作用。在液体免疫中,抗体的产生可以依赖、也可以不依赖于T细胞。在前一种情况下,抗原被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简称T_D抗原;后者则被称为非胸腺依赖性抗原,简称T_I抗原。典型的T_D抗原如可溶性蛋白、细胞抗原等,它诱导的抗体产生细胞来源于Lyb5-B细胞。典型的T_I抗原如可溶性多糖、脂多糖等,这类抗原诱导Lyb5~ B细胞成为抗体产生细胞。  相似文献   

11.
CD133在人NSCLC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典的肿瘤干细胞标记分子CD133在人NCSLC组织和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CD133多抗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2例不同类型NSCLC组织中CD133的表达,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133在H446、SPC-A1肺癌细胞中的表达。用AC133单抗经流式和激光共聚焦观察人NSCLC组织、肺癌细胞系中糖基化CD133抗原(AC133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CD133多抗染色发现CD133在NSCLC组织、正常肺组织、H446细胞和SPC-A1细胞中普遍表达。AC133单抗染色发现不同类型NSCLC组织均有少量AC133( )细胞,而在H446、SPC-A1肺癌细胞及正常肺组织中未检测到AC133( )细胞。结论不同类型NSCLC组织中有少量的AC133( )细胞,为深入研究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人源性肿瘤干细胞标记物AC133-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TO-AC133-1,并进行真核细胞的表达。方法通过RT-PCR从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骨髓样品中获得编码AC133-1基因的cDNA,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4/TO载体中,进行酶切鉴定并测序来验证目的基因的正确性。然后在293T细胞中进行转染48h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来检测AC133-1的表达。结果成功克隆AC133-1全长基因并构建pcDNA4/TO-AC133-1真核表达载体。结论人源性AC133-1的真核表达载体的克隆和构建的成功,为进一步制备其相关抗原、抗体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人骨髓AC133+富集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刺激下的体外扩增潜能及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常规分离人骨髓MNCs,富集AC133+细胞,将细胞因子分为6个组合,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刺激下进行体外培养,观察人骨髓MNCs及AC133+富集细胞的扩增情况及AC133细胞表型的表达;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在不同细胞因子刺激下的不同培养时间的人骨髓MNCs及AC133+富集细胞的集落形成。结果:相同条件下,人骨髓MNCs明显高于AC133+富集细胞扩增倍数(P<0.05);在细胞因子组合6刺激下人骨髓MNCs及AC133+富集细胞扩增倍数有明显优势(P<0.05),集落生成也高于其他组合(P<0.05),细胞表型AC133的表达与集落形成数目一致。结论:通过4周的体外短期培养, 人骨髓MNCs较AC133+富集细胞更有优势,细胞因子组合6为体外扩增的首选组合。  相似文献   

14.
胡湘蜀  周东  罗祖明 《四川医学》2009,30(3):323-325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外周血CD34^+细胞和脑组织AC133抗原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线栓法模型,缺血2h。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动物模型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1、3、6、12、24、48、72h、4、7、14d等作为观察点。取再灌注1、3、6、12、24、48、72h、4、7、14d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3、4、7d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每个观察点5只大鼠,共60只大鼠,根据神经功能计分纳入实验。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d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直到7d。14d恢复到基线水平。②AC133抗原在再灌注4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3、7d组无阳性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外周血CD34^+干细胞明显下降,脑梗死半暗带区域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AC33抗原的表达,提示内源性血管内皮干细胞可能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血管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人AC133—2全长基因,构建PGEZ—TerM—AC133—2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方法采用分段克隆的方法,通过聚合链式反应从胎肝文库中克隆AC133—2,并构建AC133—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结果成功克隆AC133—2全长基因并构建PGEZ-Term—AC133—2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结论AC133—2全长基因克隆及构建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成功,为构建AC133—2转基因细胞和制备抗人AC133—2单克隆抗体和研究AC133—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分化及鉴定方法。方法采集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分化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培养7d后多数细胞贴壁生长,逐渐显示内皮细胞的形态特点,传代培养4周后呈典型铺路石样,并可继续稳定传代扩增;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CD31、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和vWF均呈阳性;流式细胞显示,经体外诱导培养后CD34^+/AC133^+细胞数明显增多。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中含有能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祖细胞,其在一定条件下可稳定分化、扩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人骨髓CD34+富集细胞及AC133+富集细胞体外扩增潜能的影响。方法:常规富集人骨髓CD34+及AC133+细胞,应用本研究组设计并已经证实的细胞因子组合方式,对人骨髓CD34+及AC133+富集细胞进行体外对照培养,分别观察CD34+和AC133+富集细胞的扩增情况;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不同组别培养7、14、21d CD34+和AC133+富集细胞的集落形成情况及细胞凋亡率。结果:AC133+细胞实验组在相同条件下细胞扩增倍数以及集落生成数目上均明显高于CD34+细胞实验组,相同条件下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CD34+细胞实验组。结论:AC133+细胞包含有更多原始的造血干细胞,AC133作为造血干细胞抗原标记明显优于CD34。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人肺腺癌组织标本中AC133以及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表达,并以流式细胞术分选AC133+EpCAM+细胞,为后续人肺腺癌干细胞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人肺腺癌组织标本,冰冻切片,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腺癌组织内AC133和EpCAM的表达。以胶原酶和分散酶将新鲜肺腺癌组织标本制为单细胞悬液,滤除其中的胶原并去除红细胞后,以AC133和EpCAM共同标记单细胞,上流式细胞仪进行分选。结果:在人肺腺癌标本中具有AC133和EpCAM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可分选到AC133和EpCAM共表达细胞。结论:验证了人肺腺癌组织中AC133和EpCAM的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AC133和EpCAM双标记阳性细胞,可为人肺腺癌干细胞的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Chen FM  Jiang XN  Shi JQ  Yan B  Ren DS  Gu J  Li DB  Zhang Y  Shen J  Liang J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0):2864-2868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表达CD133和CD34抗原细胞的影响及抗原分布,为肾成体干细胞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手术夹闭大鼠双侧肾动脉约50 min后再次开放血流,形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第3、5、7大取肾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肾损伤因子(KIM)1、CD34、CD133、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抗原表达及其阳性表达的该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时间变迁.对照组除不夹闭肾动脉外,其余操作同实验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KIM-1和CD133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肾皮质,CD34、Brdu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皮髓质交界处和髓质.术后第3、5、7天,KIM-1及CD133抗原阳性表达强度为先增加再减少(KIM-1为40.3%±3.2%,57.5%±3.8%,24.3%±1.4%;CD133为23.4%±2.2%,34.3%±3.1%,16.6%±1.8%);CD34抗原为术后逐渐减少(56.0%±4.8%,44.2%±2.2%,28.8%±1.0%);Brdu抗原为术后逐渐增加(10.0%±1.1%,36.0%±4.2%,48.8%±5.0%).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之后,肾皮质中表达KIM-1和CD133抗原阳性的细胞明显增多,激发肾髓质中表达CD34抗原和Brdu阳性的细胞明显增多,继发增殖再生.肾髓质区有类似于上皮干/祖细胞抗原CD34和增殖抗原Brdu的细胞存在,提示很可能增殖和分化过程由髓质向皮质迁移,为探索肾成体干细胞研究及肾单位的组织重建可行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活体胎儿循环血中造血干/祖细胞表型动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ou Y  Fang Q  Zhuang GL  Kong Q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8):1974-1977
目的探讨人类活体胎儿血循环中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表面标记物CD133、CD34、CD38随孕龄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B超引导下脐静脉穿刺术等方法获得妊娠12~41周活体胎儿血106例,应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法分别标记单个核细胞CD34、CD133抗原和CD34、CD38抗原,流式细胞仪检测抗原表达。结果所有在B超引导下胎儿标本取样术后母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CD34^+细胞/有核细胞、CD38^-细胞/CD34^+细胞、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133^+细胞/CD34^+细胞含量均随孕周增加而降低,且与孕周呈直线负相关关系,其变化范围分别为4.21%~0.04%、58.5%~10.7%、3.69%~0.31%、87.6%~48.5%。结论越早期的胎儿循环血HSPC在免疫表型上越原始,这可能是宫内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