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心理援助热线 11~18 岁青少年来电者的自伤行为特征及自伤后就医的影响 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中既往有自伤行为的 青少年来电者为研究对象。接线员询问来电者来电前最后一次自伤行为发生时采用的自伤方式、自伤 原因、自伤目的以及是否就医等情况,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来电者的自伤行为特征。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 6 022 例青少年 来电者,其中 77.9%(4 690/6 022)的来电者为女性,53.8%(3 241/6 022)的来电者为 11~15 岁。自伤行为 最常用的方式是用刀割伤,占 55.3%(3 328/6 022);自伤原因排名前 2 位的是情绪低落和家庭矛盾,分别 占 32.2%(1 940/6 022)、31.7%(1 908/6 022)。85.0%(5 116/6 022)的来电者自伤时有强自杀意念,仅 25.2% (1 519/6 022)的来电者自伤后去就医。与男性青少年来电者相比,女性青少年来电者自伤时用刀割伤的比 例更高,自杀意念更强,但自伤就医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71.534、9.311、14.882;均P<0.05); 16~18岁来电者服用治疗药的比例高于11~15岁来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485,P< 0.001)。多 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199,95%CI:1.022~1.406)、16~18 岁(OR=1.261,95%CI: 1.058~1.504)、受教育程度为初中(OR=1.388,95%CI:1.131~1.705)或高中(OR=1.371,95%CI:1.056~ 1.780)、服用治疗药(OR=3.341,95%CI:2.861~3.900)或其他有毒物(OR=3.669,95%CI:2.674~5.034) 以及有强自杀意念(OR=3.913,95%CI:1.969~7.776)均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危险因素(均 P< 0.05);自伤次数≥ 2 次(OR=0.749,95%CI:0.648~0.865)、自伤原因为学习问题(OR=0.584,95%CI: 0.404~0.844)均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保护因素(均P< 0.01)。结论 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 电者较多采用刀割伤的方式自伤,且行为发生时自杀意念较强烈,但较少去就医;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青 少年来电者的自伤特征存在差异。性别、年龄、自伤方式、自伤原因、自伤次数、自伤时自杀意念强度均 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自我伤害行为在免费师范生中的发生率,探讨其采用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 2012年12月,使用自伤行为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CSQ),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470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免费师范生进行调查,与四川、重庆的同年龄段学生作对比。结果 443名免费师范生有效完成调查,75.17%报告有自我伤害行为,较四川(81.1%)、重庆(76.3%)地区低。与无自伤组相比,自伤组在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因子得分高(P0.05)。结论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低于一般青少年,自伤学生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某高校 85 名存在自伤行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85 名无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照组)为研究 对象,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ECR-R)、自伤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自伤行为大学生依恋 类型分布为安全型27 例(31.8%)、迷恋型19 例(22.4%)、淡漠型26 例(30.6%)和恐惧型13 例(15.3%)。自 伤行为组依恋类型与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依恋类型的自伤大学生自伤行为 发生种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97,P< 0.05)。非自杀性自伤与不安全依恋相关。结论 有自 伤行为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占多数,不安全依恋类型是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和特征,比较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和无自杀自伤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预测和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策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对197例连续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进行研究,将在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的39例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组)与158例无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无自杀自伤行为组)进行比较。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9.80%;2自杀自伤行为组在无职业、经济状况差、社会支持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有物质滥用或依赖、有精神病家族史、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自杀自伤行为时有幻觉或妄想、分裂症偏执型等与无自杀自伤行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状况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是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3入院时、住院第2、4周末两组BPRS总评分、HAMD-17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第2周末,两组CG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行为检出率较高,应高度重视,并重点关注经济状况较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和HAMD-17高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西部某高校护理专业新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 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 2020 年 11— 12 月整群选取西部某高校护理专业的 1 521 名一年级新生 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护理新生的 NSSI 检出率、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在 1 521 名护理专业新生 中,获得有效问卷 1 467 份,其中 332 名出现过 NSSI 行为,检出率为 22.6%。有 NSSI 行为的学生年龄为 (19.12±0.98)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913,95%CI:1.318~2.775)、伴有焦虑症状(OR=3.895, 95%CI:2.464~6.157)、有被动自杀意念(OR=4.661,95%CI:3.434~6.328)与出现 NSSI 行为存在正相关。 结论 西部某高校护理专业新生 NSSI 检出率较高,男生、存在焦虑、被动自杀意念的新生易出现 NSSI 行为,可以从性别、情绪、专业等角度预防及干预护理学校新生的 NSSI 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2 20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网络成瘾量表(IAT)进行调查。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230(10. 9%)名中学生曾有过NSSI行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19人;初中生108人,高中生122人。男生和女生(10. 3%vs.11. 6%)、初中生和高中生(11. 1%vs. 10. 8%)之间NSSI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情绪(OR=2. 58)、网络成瘾(OR=1. 65)及受校园欺凌(OR=2. 25)是中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较高,抑郁情绪、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成瘾可能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9—12月在重庆市某县8所乡镇初级中学选取1 945名留守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伤行为评定问卷、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点二列相关分析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社会支持、自伤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 V4.0插件分析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效应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 留守青少年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1.8%(619/1 945)。按照是否有自伤行为分为自伤组(n=619)及非自伤组(n=1 326)。两组留守青少年的家庭居住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5)。相关分析显示,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自伤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抑郁与自伤呈正相关(r=0.314、0.307、-0.203、0.371;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标准化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的一般现状及其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12月,随机抽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470名免费师范生,采用青少年自伤行为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让其进行自陈式评估。结果①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总检出率75.17%,自伤行为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和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免费师范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66.59%、40.89%。焦虑标准分(51.42±4.79)和抑郁总分(35.62±9.98)高于中国常模(P均0.001)。③自伤行为分与抑郁和焦虑分呈高正相关(r=0.418、0.422,P0.001)。结论免费师范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中,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高于男生。对自我伤害行为的干预应同时处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四川省成都市18~34岁青年男性焦虑情绪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成都市18~34岁共4189名青年男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毒品使用障碍筛查量表(DUDIT)及自制一般信息与问题登记表.结果 四川省成都市青年男性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0.4%;焦虑情绪与婚姻状况、酒精滥用、毒品滥用、长期患躯体疾病、是否看过心理医生、抑郁情绪、自杀企图、自伤行为、5年内有暴力行为、ACE分值、负性生活事件、色情信息使用频率相关(P<0.01);其危险因素包括抑郁情绪、自杀企图、自伤行为、经历负性生活事件、酒精滥用、毒品滥用(P<0.05).结论 成都市青年男性的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0.4%,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包括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精神病专科医院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中青少年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31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童年创伤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1)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占总人数69.5%,NSSI行为按频率高低依次为:故意掐伤自己、故意割伤自己(如用刀片、玻璃等)、故意用拳头打击硬物;NSSI行为功能依次为:缓解压力或焦虑的心情、应对悲伤或失望的情绪、有伤害自己的欲望且无法停止;2)伴NSSI组和不伴NSSI组在性别、父母婚姻、抑郁得分、童年期创伤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与抑郁严重程度、童年期创伤呈显著正相关(r=0.513、r=0.356,P<0.01);4)抑郁严重程度在童年期创伤与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童年期创伤会影响青少年抑郁障碍抑郁严重程度进而增加出现NSSI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