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吡柔比星对MCF-7乳腺癌细胞膜的影响,并探索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结构的最佳方法 。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吡柔比星作用于培养的MCF-7乳腺癌细胞24、48、72小时,取各时段细胞送检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 未经药物作用的乳腺癌细胞膜呈现起伏不平的表面图像,局部可见细小孔洞;随药物作用时间推移及药物浓度增加,细胞膜表面孔洞大小、深度增加。结论 吡柔比星对乳腺癌细胞膜的损伤,可能是药物造成细胞死亡的一个机制。原子力显微镜对细胞膜形态的研究可从超微结构为基础理论提供证明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紫杉醇对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Daudi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CCK8法检测Daudi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凋亡率.结果:AFM显示紫杉醇可引起细胞形貌的改变,正常Daudi细胞呈圆形,表面较光滑:紫杉醇处理后,Daudi细胞坍塌,细胞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紫杉醇对Daudi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FCM检测示Daudi细胞凋亡率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呈浓度依赖性.结论:紫杉醇可改变细胞膜超微结构,抑制Daudi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探讨次声对夫鼠大脑作用阈值及量效关系,观察次声不同时间作用后对大鼠脑皮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大鼠暴露于16Hz、90dB的次声,2h/d,分组作用7,14,21,28,35d,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动物于次声暴露结束后2h、3d、7d等不同时间点脑顶叶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6Hz、90dB次声,2h/d,作用7,14d后脑皮质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作朋21,28,35d后脑皮质超微结构出现变性改变,从21d开始随作用时间延长变性损伤加重;各组变性损伤随作用后时间延长可恢复正常。结论16Hz、90dB次声作用一定次数后大鼠脑皮质超微结构可见变性改变,随作用后时间延长可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次声作用后鼠脑超微结构与血脑屏障改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次声作用后脑超微结构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通透性改变及意义。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次声作用1次、7次及14次四组。采用本校研制的次声压力仓。次声作用组用8Hz、12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用2h。硝酸镧心脏灌注法固定鼠脑,透射电镜下观察脑超微结构与BBB改变。结果 随次声作用次数增加,脑超微结构损害愈重;BBB改变,次声作用1次与7次组相似,均有紧密连接开放,血管基膜外以至组织间隙内存在硝酸镧颗粒;至14次组愈加严重,可见大量硝酸镧颗粒经BBB进入组织间隙,与1、7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次声作用可直接破坏脑超微结构与BBB;在相同强度的次声作用下,作用次数的多少与BBB及脑损害程度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6Hz,90,110及130dB的次声作用对人脐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骨架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ECV-304接种于细胞爬片上,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90,110,130dB次声暴露组。各次声暴露组均接受2h相应强度的次声作用,对照组则作次声假暴露处理。于次声作用后即刻、1h、2h、4h、8h、12h及24h分别对各组细胞进行F-acti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同时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F-actin的表达变化,记录并测定其F-actin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对照组细胞中的大部分荧光样物质呈弥漫状态,胞膜荧光较强,胞浆内可见少量肌动蛋白纤维铭,方向不规则,长短不一。即刻观察经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后的3组细胞,均可见其胞浆中微丝F-actin明显粗大、变长,其间的荧光样物质大多为较长的粗大应力丝,滑细胞纵轴排列较多,细胞数量及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细胞膜与对照组类似,均结构完整且荧光增强;在次声作用后8h时,各次声暴露组细胞的F—aetin仍处于高表达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其F—actin表达逐渐降低;半次声作用后24h时,各次声暴露组F-actin与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声压级次声暴露组细胞的F—actin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3组细胞的F-actin表达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未见湿著性差异。结论16Hz,90dB、110dB及130dB的短时次声暴露均可诱导人脐血管内皮细胞F-actin表达改变,导致其骨架重建;并且由短时次声作用诱发的细胞骨架改建可在次声暴露结束后24h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次声治疗对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的影响。 方法常规培养人B淋巴瘤Raji细胞,分为次声组和对照组。应用美国Chi公司的Infrasound 8TM次声治疗仪作为次声信号源发生装置,次声组细胞培养皿置于超净台中的次声治疗仪下,发射头距液面为1.5~2 cm,使用次声治疗档位3(主频范围:4~20 Hz,声强<90 dB),分别处理15,30,60,90,120 min,然后分别培养24和48 h。对照组置于超净台中时,次声治疗仪处于关机状态,其余处理同次声组。各组细胞经相应时间的次声处理或假处理后即刻以及培养24和48 h后,采用台盼蓝染色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采用MTT法测试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膜的变化。 结果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次声组与对照组活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尽管各次声组的OD值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的坏死细胞、各期凋亡细胞比率均小于10%,且各组总体差别不大;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次声处理120 min且培养24 h的细胞形态完整,但细胞表面突起和微绒毛减少或变短明显,正常的突起明显变短、凹陷变浅,细胞表面光滑。 结论本实验采用的次声声强级小于90 dB,对Raji细胞的生长及凋亡影响不明显;但可对细胞膜的超微结构产生直接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7.
大鼠肾脏经90 dB或130 dB次声作用后其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鼠肾脏组织经相同频率(8Hz),不同声压级水平(90dB及130dB)的次声作用后,其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特点及意义。方法将雄性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A组(次声声压级为90dB)及实验B组(次声声压级为130dB),实验A、B组又根据次声作用时间(1,7,14,21,28和35d)各分为6个亚组,每个亚组有6只大鼠。各组大鼠每天分别在相应声压级水平的8Hz次声环境中暴露1次,每次2h。各组动物待实验结束后处死,取其左、右侧肾组织用戊二醛及锇酸固定,置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130dB次声作用1d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略增宽,有轻度线粒体肿胀,而90dB次声作用相同时间后,未见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损伤,仅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经130dB次声作用14d后,大鼠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脱落等病理改变,90dB次声作用相同时间后,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增生;经130dB次声作用21d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明显被破坏,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肾球囊基膜出现复层化,90dB次声作用相同时间后,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扩大,间质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管受压扭曲;当90dB、130dB次声分别作用28d及35d时,此时大鼠肾脏损伤程度有逐渐减轻的趋势。结论次声对大鼠多次作用后,可导致其肾脏发生直接的、广泛的、无组织特异性的损伤;当次声作用28d或更长时间后,大鼠肾脏组织各种细胞对次声的损伤作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原子力显微镜对骨髓CD34+细胞的膜表面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目的是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骨髓CD34^ 造血细胞的膜表面超微结构.对比正常人与白血病患者CD34^ 造血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形态学差异。将免疫磁珠分离仪富集的CD34^ 细胞滴至新鲜剥离的云母片上,在空气中干燥后用AFM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利用AFM附带软件IP2.1的线分析及面分析功能,得到正常人与白血病患者CD34^ 造血细胞膜表面结构的几何参数,经比较,白血病患者CD34^ 造血细胞的高低差Rp-v、均方根粗糙度Rrms、平均粗糙度Ra、平均高度Z^-4个几何参数值均明显大于正常人。结论:AFM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到CD34^ 造血细胞的膜表面超微结构,并同时获得其膜表面特征几何参数,可为临床白血病的快速诊断、HSPCT移植物筛选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次声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18人(n=18)空腹抽血并分离其淋巴细胞,按照实验处理方法分为次声组(次声处理,n=18)、对照组(处理同次声组但次声治疗仪处于关闭状态,n=18)、空白组(淋巴细胞分离后一直置于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培养,n=18);实验处理15,30,60,90,120min,每时间段依次取样后放入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内进行培养。培养24,48h,检测相关指标,包括台盼蓝染色法、噻唑蓝染色法(MTT法)、流式细胞术以及扫描电镜的检测。结果分离后的淋巴细胞存活率达到95%以上,采用MTT法检测的结果显示,实验处理后培养24,48h,次声组的OD值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次声组OD值随处理时间呈依次增大趋势,而对照组这种趋势不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次声处理组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结果显示:次声处理作用120min且培养48h的细胞大小、形状、表面微绒毛疏密程度与空白组差异不大;而对照组细胞却有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异形细胞增加等变化。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次声治疗剂量对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活性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其凋亡率影响不大;次声处理可能会引起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实时观察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并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材料,用AFM观察80μg/ml oxLDL对细胞膜的影响.结果AFM可以观察内皮细胞表面纳米超微结构,oxLDL可引起超微结构改变.结论首次用AFM观察oxLDL对微血管内皮膜的影响,AFM在高脂血症实验研究中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次声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8Hz,90dB及130dB次声对SD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分别暴露于8Hz、90dB或8Hz、130dg次声仓中1、7、14、21、28、35、42天,每天2h。实验结束后即刻麻醉取右侧海马固定后送电镜检查。结果 海马超微结构受次声作用1天即可发生改变,且损伤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但后期又有所恢复;次声作用早期,在作用时间相同情况下,90dB较130dB致伤作用弱。结论 8Hz、90dB及8Hz、130dB次声可引起大鼠海马超微结构以变性为主的改变,损伤程度与时间呈非线性关系;大鼠海马对次声损伤存在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次声对兔脑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次声对兔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分别暴露于频率为8Hz和16Hz、声压为90dB和130dB的次声场内20min,采用EEG Holter记录穿颅皮层脑电波的活动变化。结果:在16Hz次声作用下,实验兔脑电慢波出现量明显增多。结论:声强为90dB和130dB的16Hz次声波对实验兔脑电活动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16 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晨  李玲  袁华  陈景藻  张美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1):1029-1031,F0003
目的研究16Hz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6Hz,130dB次声作用组(n=24)、16Hz,90dB次声作用组(n=24)以及对照组(n=24)。次声作用组大鼠暴露于16Hz,130dB和90dB的次声压力仓系统,2h/d,分别作用1d、7d、14d、21d。取脑进行巢蛋白(nest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海马nestin标记的神经干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130dB组从作用1d开始,大鼠海马中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开始增加;随着作用次数增加而增多,于14d达到高峰,21d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90dB组大鼠各时间点nestin表达均比130dB组弱(P<0.05)。结论16Hz次声作用所致的脑损伤能刺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从而参与受损神经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Hz/100dB、12Hz/100dB、20Hz/100dB的次声作用后,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的细胞骨架F—actin表达的改变。方法:将MC3T3接种于细胞玻片上,并分为对照组和4Hz/100dB、12Hz/100dB、20Hz/100dB的次声暴露组。对照组无次声输出,其他各组接受次声作用30min/d。第3d于暴露后2h、4h、8h不同时间,对细胞进行F—actin的免疫荧光染色.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F—actin的表达改变,测定单个细胞F—actin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对照组细胞大部分荧光物质呈弥漫状态,胞膜荧光较强,胞浆内少量肌动蛋白纤维丝,方向不规则,长短不一;不同频率次声作用后2h.各次声作用组均可看到胞浆中微丝F—actin明显粗大纤长,荧光物质大多为较长的粗大应力丝,沿细胞纵轴排列较多,其中20Hz,100dB组的荧光强度增强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意义(P〈0.05);在次声作用后4h和8h.次声作用组的细胞F—actin仍处于较高表达状态.其中12Hz,100dB组和20Hz,100dB组的荧光强度增高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意义(P〈0.05)。不同频率次声作用组细胞的F—actin变化趋势较一致,各组在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4HZ、12Hz和20Hz的100dB的次声作用30min/d后,可诱导F—actin表达的增强,这种改变在8h后仍未见减弱。  相似文献   

15.
次声作用后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8Hz,90dB和130dB次声作用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8Hz,90dB和130dB次声作用于大鼠,2h/d,分别作用1,7,14,21,28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时程改变。结果130dB组从作用1d开始大鼠海马中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开始增加,14d达到高潮,21d开始下降,但仍然维持较高水平;90dB组大鼠各时间点GFAP反应均比130dB组弱。结论8Hz,90dB和130dB次声作用可以激活海马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声压级次声对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 8Hz ,90dB/13 0dB次声作用对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 88只随机分为 11个组 ,即对照组、90dB次声作用 1d组、7d组、14d组、2 1d组及 2 8d组 ,13 0dB次声作用 1d组、7d组、14d组、2 1d组及 2 8d组 ,每组 8只。采用细胞分离技术、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大鼠脑海马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90dB/1d组、13 0dB/1d组、13 0dB/7d组次声作用后 ,海马细胞未显示凋亡率增高 (P >0 .0 5 ) ;90dB/7d组、90dB/14d组、90dB/2 1d组、13 0dB/14d组、13 0dB/2 1d组次声作用后 ,海马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5 ) ,90dB/2 1d组比 90dB/14d组明显回落 (P <0 .0 1)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90dB/14d组海马细胞凋亡率达到高峰 (P <0 .0 1) ,90dB/2 8d组及 13 0dB/2 8d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8Hz ,90dB/13 0dB次声作用一定时间后 ,均可导致海马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高 ,尤以 90dB/14d组效应最强 ;8Hz ,90dB/13 0dB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细胞具有损伤效应。随作用时间延长 ,海马细胞对 8Hz ,90dB/13 0dB次声作用均可产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鼠经8Hz/16Hz,130dB次声作用后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变化,并同时观察姜黄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72只BALB/C小鼠,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次声组及姜黄素+次声组(包括高、中、低剂量亚组)。姜黄素+次声组小鼠每日给予不同剂量的姜黄素干预,7d后停止给药;随后将各组小鼠置于8Hz或16Hz,130dB的次声环境中,每天持续2h,7d后处死小鼠,测定其脑组织中SOD、GSH-Px及MDA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组间结果对比。结果8Hz次声实验部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次声组小鼠脑组织SOD及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P〈0.05),次声+姜黄素中、高剂量组与单纯次声组比较,前者脑组织中GSH-Px及SOD活性上升,MDA含量下降(P〈0.05)。16Hz次声实验部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次声组小鼠脑组织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上升(P〈0.05),次声+姜黄素中、高剂量组与单纯次声组比较,前者脑组织中GSH-Px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8Hz/16Hz,130dB次声可导致小鼠脑组织GSH-Px、SOD活性变化及脑组织过氧化损伤,不同频率次声对脑组织抗氧化酶的影响作用不同,姜黄素可通过抗氧化作用缓解因次声诱发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8.
8 Hz次声对大鼠海马和颞叶皮层5-HT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 90dB/8Hz ,10 0dB/8Hz ,13 0dB/8Hz的次声对SD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羟色胺受体 (5 HTR)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分别接受 90dB/8Hz ,10 0dB/8Hz或 13 0dB/8Hz的次声作用 1,7,14 ,2 1,2 8,3 5或 42d ,每天 2h ;于相应时间点取大鼠脑组织进行 5 HT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R表达的变化。结果 次声作用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R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 ,90dB组、10 0dB组以 3 5d减少最为明显 ,而 13 0dB组以 2 8d最为明显 (均P <0 .0 1) ,且 3 5d时 ,10 0dB组的表达减少较 90dB组明显 ,各组阳性表达在此后均有所回升。结论  90dB/8Hz ,10 0dB/8Hz和 13 0dB/8Hz次声可引起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R表达减少 ,其变化规律与次声作用参数有关 ,相同作用时间下 ,13 0dB组的变化较 10 0dB组及 90dB组的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