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晓云  沈正祥  杨丹 《中国骨伤》2022,35(7):655-660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关节滑液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9例KOA患者作为KOA组,其中男25例,女34例;年龄60~75(65.57±1.5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4~30.7(26.12±1.54) kg/m2。采用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对X线结果进行评估,其中Ⅱ级(K-L2组)14例,Ⅲ级(K-L3组)27例,Ⅳ级(K-L4组)18例。另选取18例因韧带或半月板疾病进行关节镜检查且无软骨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男7例,女11例;年龄61~78(64.88±1.60)岁;BMI 22.8~29.9(25.89±1.49) kg/m2。治疗前采集研究对象关节滑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关节滑液OPN、COMP水平,比较KOA组与对照组关节滑液OPN、COMP水平。比较不同K-L分级KOA患者性别、年龄、BMI等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其关节滑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OPN,COMP,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水平,比较不同K-L分级KOA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KOA患者K-L分级的因素,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预测KOA疾病严重程度。结果:59例KOA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27(15.75±3.27)个月。KOA组关节滑液OPN、COM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K-L2组、K-L3组、K-L4组IL-1β、OPN、COMP、MMP-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K-L2组比较,K-L3、K-L4关节滑液关节滑液IL-1β、OPN、COMP、MMP-3 水平均升高(P<0.05);与K-L3组比较,K-L4关节滑IL-1β、OPN、COMP、MMP-3水平均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关节滑液OPN、COMP、MMP-3水平是影响KOA患者K-L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6.653, 4.229,1.579,P<0.001)。关节滑液OPN预测K-L4级KOA的AUC为0.720[95%CI(0.588-0.851)],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65.9%;关节滑液COMP预测K-L4级KOA的AUC为0.731[95%CI(0.592-0.870)],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63.4%;关节滑液OPN联合COMP预测K-L4级KOA的AUC为0.839[95%CI(0.724-0.953)],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51.2%;OPN联合COMP预测K-L4级KOA的AUC大于单独OPN、COMP的AUC(Z=4.037,3.540,P<0.05)。结论:KOA患者关节滑液OPN、COMP水平升高,并随着K-L分级增加而升高。关节滑液OPN、COMP是影响KOA患者K-L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预测K-L4级KOA 的AUC、灵敏度、特异度高,可用于评估KOA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遵循阶梯性治疗理念,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保膝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KOA各阶段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KOA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延缓关节结构性改变、维持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保守治疗仍是早期KOA的首选治疗方法。关节镜手术可协助诊断和分级,并同期行关节内刺激物清理和软骨的有限修复。截骨术适用于下肢负重力线、关节线异常的KOA,能有效平衡膝关节负重应力,改善症状,缓解疾病进展。关节牵伸术治疗KOA能改善膝关节力学环境,一定程度修复缺损软骨,缓解症状。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重新兴起,UKA属于真正的关节表面置换,是前内侧KOA患者保膝治疗的重要手段。结论目前KOA保膝治疗方法较多,主要针对患者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截骨术和UKA是临床应用最多且保膝成功率高的重要外科技术,但应注意恰当选择适应证,术者需积累足够临床经验,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关节液中TNF-α和NO水平与骨关节炎的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59例单侧KOA患者,分为早、中、晚期三组(18,31,10例),分别检测其关节液中TNF-α、NO水平,同时以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结果KOA患者关节液中TNF-α及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疾病的加重,KOA患者关节液中TNF-α及NO含量明显增高(P<0.01);关节液中TNF-α和NO的浓度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56(P<0.05)。结论TNF-α及NO的含量在KOA患者关节液中均升高,并与KOA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成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疗效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引起的慢性关节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膝关节软骨原发性或继发性退化损伤、关节边缘骨质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韧带松弛或挛缩等[1]。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伴活动受限,严重者甚至出现关节畸形,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该病主要发生于老年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KOA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5.
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改变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1],又称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2],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痛、弹响、积液、活动受限等,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引起关节畸形甚至残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介绍KOA的临床分类、分期及阶梯治疗原则。1临床分类KOA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  相似文献   

6.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为退行性关节病,是一种由于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引起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继而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1]。易受累部位有膝关节、髋关节、脊柱、手等,其中膝关节发病率最高。膝骨关节炎最常出现关节僵硬、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症状[2]。临床上,X线检查是膝骨关节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不仅快捷、廉价,而且是MRI不能完全取代的,但是X线检查结果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疼痛程度并无太大相关性[4]。临床上常用的膝骨关节炎评分工具具备以下特点:简单、易于掌握、有一定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在判断膝骨关节炎患者疾病情况时能为医护人员提供较多有用信息,从而快速地做出较为准确的病情评估和后续治疗方案[5]。目前常用评分多为国外建立,其在国内的应用以及国内自行研制评分工具的应用如何,值得关注。本文就目前常用评分工具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和国内自行研制评分工具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肌骨超声表现与膝关节功能障碍、X线表现的相关性,分析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病理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证据等级为Ⅲ级)。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收集整理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门诊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采集全部患者膝关节肌骨超声、X线图像,填写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肌骨超声表现与Lysholm评分、X线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23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髌下脂肪垫炎81%),并且滑膜厚度、积液深度、半月板膨出程度均超过了正常范围。相关性分析显示:Lysholm功能障碍评分方面,膝关节积液深度与"下蹲"评分呈负相关(r=-0.21,P=0.02),内侧半月板膨出程度与"支撑"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26,P0.01),并与Lysholm总分呈负相关(r=-0.19,P=0.04),外侧半月板膨出程度则与"不稳定"评分呈负相关(r=-0.22,P=0.02)。X线表现方面,膝关节内侧间隙狭窄程度与关节积液深度(r=-0.27,P0.001),滑膜增生厚度呈负相关(r=-0.17,P=0.007),与内侧半月板膨出程度呈正相关(r=0.18,P=0.04),与髌韧带止点炎症、髌下脂肪垫炎有相关性(P0.05),外侧关节间隙狭窄程度则与"髌韧带止点炎症"有相关性(P=0.02)。结论: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是KOA患者的主要病理表现,并与膝关节功能障碍、骨性结构病变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影响膝关节功能、促进关节软骨破坏从而影响KOA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8.
小针刀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以女性肥胖者多见,它的发病多与损伤、营养状况、气候因素以及患者的职业等因素有关。自1992-2004年,我们采用小针刀疗法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6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8例,男152例,女216例;年龄45~78岁,平均(56±3·6)岁,其中右膝78例,左膝56例,双膝234例。病程8个月~18年,平均6·8年。临床症状以膝关节疼痛为主,过度活动加重,局部压痛,关节活动有响声,部分患者有明显的晨僵和骨性肥大,少数伴有膝关节内翻或外翻变形,股四头肌萎缩,关节…  相似文献   

9.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膝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局部疼痛、晨僵、肿胀、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的畸形,并最终可导致残疾的风险,据其证候特点属于中医学"膝痹病"、"骨痹"、"痹证"等范畴,该病核心病机为本痿标痹,以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为本,以腠理空虚易感风寒湿邪、瘀血阻滞筋络为标,主要病位在软骨,但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应涵盖骨、筋、肌肉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故笔者分别就对KOA"骨、筋、肌肉"三者关系认识、不同发病因素对"骨、筋、肌肉"的影响,以及在KOA临床治疗中的对"骨、筋、肌肉"的调节三方面说明"骨、筋、肌肉"与KOA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等密切关系,为"骨、筋、肌肉"三位一体理论在指导认识KOA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燊仡  唐先平 《中国骨伤》2007,20(12):868-868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活动量、关节增生的程度及关节间室受累的范围。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很有效的手术方法[1-3]。主要有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圆顶式截骨和内侧张开楔形截骨3种术式,前者在临床应用较多。本文重点介绍该术式的适应证、操作要点与术后处理。1截骨原理与优点单髁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产生的内、外翻畸形,会引起关节负重应力分布异常,例如膝关节内翻畸形,造成膝关节内侧应力集中,使内侧的关节退变加速。发生膝关节外翻畸形时,则…  相似文献   

11.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度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不但膝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而且膝关节增粗肥大、内外翻畸形或屈曲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全膝人工关节(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置换手术的开展,采用TKA治疗重度膝关节OA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报道22例(38膝).……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40岁,4岁时确诊为血友病(甲)。于20年前出现右膝关节间断性肿胀、疼痛,且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于15年前右膝关节不能伸直,活动受限,未给予治疗。近日出现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加重。凝血因子全套中Ⅷ因子<1%,其余凝血因子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查体:可见全身多处瘀斑,右膝关节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目的比较髌股关节置换术(PF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FOA)的失败率,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BM数据库,收集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FOA)行PFA或TKA的临床试验,提取数据,采用Meta—Analyst3.1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9个回顾性临床试验,髌股关节置换1599膝,全膝关节置换患267膝。总的PFA组(包括第一代、第二代PFA)失败率13.6%[95%CI(0.103,0.176)];TKA组失败率1.8%[95%CI(0.007,0.044)];第一代PFA假体失败率19%[95%CI(0.143,0.247)];第二代PFA假体失败率8.3%[95%CI(0.053,0.128)]。结论PFOA患者行PFA的失败率比TKA高,需要再手术或翻修,这与假体设计和适应证的选择有关。第二代PFA假体翻修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胫骨延长柄和金属垫片假体治疗胫骨缺损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使用胫骨延长柄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10例(11膝)临床效果。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67岁(60~77岁)。所有患者行膝关节CT检查,明确其内侧缺损程度,缺损程度均为T2A。均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手术前后使用K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均不放置引流,不输血。分别从行走能力、上下楼能力、疼痛、稳定性及活动度方面进行评分。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评分优于术前。未见感染病例。结论:联合使用胫骨延长柄和金属垫片假体作为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方法,术后功能恢复满意,能显著提高胫骨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导致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内翻膝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施行滑移截骨技术达到内外侧软组织平衡,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共收治22例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17例;年龄48~76(61.3±13.8)岁。均为内翻畸形,由股骨关节外畸形所导致。术前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角(158.8±9.7)°,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nee Society score,KSS)临床评分(32.6±6.1)分,功能评分(35.8±9.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ical,HSS)评分(39.7±4.6)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6±10.7)°。在关节置换时均采用机械对线法,先平衡屈曲间隙,冠状面的不平衡均采用内侧股骨髁行冠状面垂直上下滑移截骨,伸直间隙内外侧的差距决定截骨块滑移的距离,直至间隙平衡。以数枚螺钉固定截骨块后按常规安装假体。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时间18~36(28.2±10.1)个月。拍X线片见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2~5(3.5±1.5)个月,无骨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测量HKA角(178.8±0.7)°,较术前提高;HSS评分(91.3±6.0)分,KSS临床评分(93.7±3.5)分,KSS功能评分(81.2±6.5)分,膝关节活动度(121.7±11.6)°,均较术前改善。结论: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滑移截骨,内翻畸形严重者向下滑移股骨内髁,手术相对简单、损伤小,易于达到屈伸间隙内外侧软组织平衡,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鞠晓聪  王冰  王峰  孙海宁 《中国骨伤》2022,35(7):637-643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应用Oxford第3代人工单髁关节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根据手术单双侧置换情况将患者分为双侧同期置换组和单侧置换组:同期置换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79.18±3.06)岁;单侧置换组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78.16±3.48)岁。观察比较患者患膝假体生存现状、术前后血细胞比容变化、术中及术后的失血总量,比较患者术前后膝关节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评分。结果:两组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7±2.3)年。1例既往高血压合病史患者术后第4个月发生脑血栓,1例患者在术后第4个月发生衬垫脱位,2例患者于术后3年因其他内科疾病死亡(1例心肌梗塞,1例肺癌)。双侧同期置换组术后失血总量高于单侧置换组(P<0.05);4例行双侧同期置换患者术后分别输血2 U。两组术后9个月HSS评分除稳定性评分其他各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内侧单间室退变的75岁以上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双膝病变75岁以上老年患者,双侧同期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同单侧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相比,创伤大,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术后快速康复,增加失血量。虽然远期疗效同单侧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相当,但为保证手术安全性,仍建议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一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4月对9例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行一期TKA.男 2例, 女7例;年龄 34~69岁,平均 51岁。股骨侧畸形5例.胫骨侧畸形4例;除 1例畸形由发育不良引起外.其余 8例均由骨折畸形愈合造成。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7~54个月,平均 29个月。 HSS评分从术前平均 18.7分(6~3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 89.8分(81~96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 46.7°(0°~100°).提高到术后平均 100.6°(85°~115°)。下肢力线由术前平均偏移 11.8°(2°~21°)减少到术后平均偏移 1°(0°~4°);未发现假体松动征象。除 1例患者随访发现截骨处延迟愈合外.其余患者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膝关节不稳及髌骨问题等并发症。结论虽然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一期行 TKA手术难度较大.但通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可以取得与普通 TKA相似的手术效果。如果可行.推荐采用关节内代偿性截骨加软组织平衡术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患者35例42膝,女34例,男1例;年龄45~70(55.0±8.2)岁;病程6~36(13.7±2.5)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牛津膝关节评分,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手术满意度评估,另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髌骨轴位片,评估有无假体松动,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血肿、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42膝随访时间18~65(35.0±7.2)个月,手术时间(56.2±8.7)min。牛津膝关节评分由术前(28.14±0.36)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37.19±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项目评分由术前(10.12±0.26)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15.83±0.30)分,功能项目评分由术前(18.02±0.13)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21.36±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患者双膝术后早期出现伤口线结反应,经清创后好转;另1例术后5周出现伤口周围红肿,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1个月出现股四头肌缝合处撕裂,经重新缝合后好转;未发现假体松动者。结论:第2代假体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严重髌股关节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严重病例可选用膝关节CT扫描定制髌股关节假体,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技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本组行单髁置换的62例患者(85膝),单侧39膝,双侧23例(46膝);其中男8例10膝,女54例75膝。男:女为1:7.5;年龄44~78岁,平均63岁;内侧单髁置换79膝,外单髁置换6膝,所有患者均使用LINK单髁假体(WMdemar Link GmbH&Co),将术前及最后一次复查KSS评分分值及关节活动度对比,评定膝关节功能。术后定期拍x线平片评估假体位置及未置换间室退变情况。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62例85膝,平均随访时间65.8个月(48~99个月)。膝关节KSS评分:术前(58.22±20.07)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81.24±17.96)分(P〈0.01)。关节活动度:术前(126.73°±7.5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124.65°±8.65°)(P〉0.05)。术后首次与最后一次随访X线平片检查,未置换间室退变进展不明显。5例患者6膝分别在术后11—42个月出现胫骨部分假体松动,3膝做全膝翻修术。另2例(3膝)患者服用镇痛药,可行走及坚持日常活动,目前在随访中。结论单髁置换可以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膝关节退变进展速度,但胫骨假体松动有较高的发病率,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Guan ZP  Zhou DG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05-1308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为21·59°(12°~40°);应用后稳定型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度及K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评价随访时间33·8个月(5个月~9年),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80°~130°),KSS评分平均为81·7分(71~93分),比术前提高了5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比术前提高了59·8分。所有膝关节在行TKA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随访时外翻度数(股胫角)平均为8·7°(0°~11°),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时1例患者有膝关节轻度不稳症状,1例术前严重髌脱位患者术后髌骨存在半脱位,其余正常。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以及安装后稳定型假体的方法,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