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并补充检索重要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境外腧穴文献29篇.结果表明境外学者发布了人体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并提出动物腧穴模型定位系统;发现新的腧穴结构,腧穴微循环丰富的特性,腧穴温度、电阻、压力痛阈能特异性反应疾病状态,电针腧穴能引起特异性脑干反应;初步证实针刺相关方法刺激腧穴治疗恶心呕吐的效应;阐释针刺腧穴局部镇痛机制;提示腧穴的低电阻特性和治疗疾病的效应特异性待下一步研究,还提示境内研究要关注症状治疗、准确应用逻辑推理、加强二次文献研究并重视国际交流合作.说明境外腧穴研究在定位、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及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境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析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腧穴的特异性是指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通过对近5年来国内杂志所刊载的有关腧穴特异性的文章进行分析,对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腧穴特异性的研究从最开始的单纯研究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逐渐发展到研究穴位的功能和针刺产生的效应。指出从研究针刺效应入手可能是找到针灸如何起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古典文献和万方数据库中查阅相关资料,对近年来刺激方式与腧穴配伍效应的研究概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结果表明:不同的刺激方式所产生的腧穴配伍效应有差异,但刺激方式不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单一因素,腧穴特异性亦为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甚少且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何种刺激方式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更好。建议今后针对不同的刺激方式,深入研究其不同作用因素的影响。同时,转变观念,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两者的关系,为临床治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孙世伟  王舒 《山西中医》2012,28(5):40-40,62
针灸是以一定的手法针刺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所选腧穴以经穴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国外的一些文献报道,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经穴与非经穴比较在临床疗效上并无差异,进而否定经穴和经络的存在。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1]。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经络腧穴反应的研究及在治未病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经络腧穴的病理反应规律,为临床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借鉴。方法:楂阅近10年国内外研究文献,从经络腧穴病理反应发生部位、形式、特性等方面来探讨其临床规律。结果:冠心病经络腧穴的病理反应多表现为病变部位附近、胸背部、经脉循行线上、耳部或其他全息单元上,成组出现的穴位色泽、感觉、组织形态和生物物理特性等方面的改变,并具有相对特异性。结论:利用冠心病经络腧穴病理反应的相对特异性和灵敏性,早期干预,及时防治,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病的基础即是选择相应的穴位,不同部位的穴位具有相对不同的功能,即穴位功能有其特异性,此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有“五脏之有疾,当取十二原,……五脏之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的描述。每个穴位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所属经脉、脏腑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穴位特异性的基本要点为不同的穴位对某一或某些内脏或躯体的功能或病痛具有别于其他穴位的反映和调整功能作用。第六版《腧穴学》中准确地将腧穴的特异性概括为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周围非腧穴或其他腧穴比较所具有的特异性[1]。  相似文献   

7.
科学合理的配伍是使针灸具有较高疗效的关键所在,不同的配伍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效应结果,腧穴之间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无作用或拮抗作用,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只有精当的腧穴配伍才能充分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提高疗效,减少患者痛苦。影响腧穴配伍的因素众多,包括体质差异、刺激方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补泻方法、腧穴特性等。文章综合近年来有关腧穴配伍方面的研究进展,将影响腧穴配伍的因素概括为刺激量、腧穴特异性及体质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上因素影响腧穴配伍及其效应差异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Lin D 《中国针灸》2011,31(11):1049-1051
就目前穴位-针刺效应机制研究中注重于腧穴特异性的现状展开分析,通过剖析穴位刺激方式及经穴自身属性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经络唤醒阈”的穴位刺激效应研究思路,以探讨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9.
论腧穴相对特异性的时间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永方 《中国针灸》1996,16(6):27-29
腧穴具有多方面的相对特异性已为针灸界公认。但以往的研究只把腧穴当作一个静态的三维空间构型来看待,这是不全面的。本文综合有关研究成果,从腧穴的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主治作用三方面论述了腧穴相对特异性所具有的时间动态特征,提出对腧穴的认识必须实现由静态三维空间到动态四维时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日本针灸起源于中国,但发展独特,其主要特点为:注重经络、腹部触诊,找寻最佳最敏感的刺激点,喜用一次性管针,手不直接接触针身,干净卫生,针具细,进针快,疼痛少,以轻刺激为主等。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一直是针灸界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从日本针灸操作特点出发,认为经穴效应特异性主要特点为:合理的辨证选穴是重要前提,合适的针刺对照组选择是关键节点,正确认识针刺非特异性效应是核心环节。日本针灸的触诊和轻刺激是腧穴"输注脏腑经络之气"功能的良好体现,对经络腧穴理论本质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穴的氧特异性研究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研究结果显示经穴组织在氧及相关化合物的含量上与非经穴组织具有差异性。虽然各个学者的研究的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结果也不太一致,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但我们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后认为,经穴局部组织在针刺前处于低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高于非经穴,二氧化碳(CO_2)含量低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处于高代谢状态,经穴局部氧含量经过消耗低于针刺前,的释放增加高于针刺前。在针刺前,经穴组织的一氧化氮(NO)含量高于非经穴组织,针刺后,经穴组织的NO含量相比未针刺的经穴含量更高。但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尚存在一些争议,今后,关于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应多考虑设计方法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可重复性、受试者的同质性,并注重切合临床,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得气效应、临床疗效等,以使经穴氧特异性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腧穴病理反应表现为同条经脉腧穴、多条经脉腧穴、多个部位腧穴的穴位组合及与疾病相关4个方面,论述腧穴对于疾病的特异性反应表现在一个组的穴位在感觉、形态及其生物、物理特性等多方面的综合改变。由此探索具体疾病的病理反应点,并筛选出相对特异的穴位组,遵循其随病情变化的规律可以诊断、鉴别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并判断病情进退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相对规律性、现代临床应用及其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相对特异性,并提出穴位病理反应与脏腑经络相关研究中现存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繁荣  赵凌 《天津中医药》2014,31(10):577-58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效应与针灸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针灸发挥特异性的调整和治疗作用,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经穴主治的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经穴与非经穴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局部作用研究,轻整体效应研究;非经非穴的选取模糊不确定,不统一;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腧穴配伍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QF  Zhang CS  Chen Q  Yu SG 《针刺研究》2012,37(3):252-255
腧穴配伍应用是针灸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本文分别从腧穴配伍的方式、作用属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目前腧穴配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整体性"非线性"是认识腧穴配伍的关键。同时,笔者借鉴和结合目前复杂网络在中医药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开展腧穴配伍文献研究、腧穴配伍生物学数据整合研究的可行性,提出采用现代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能是深入认识腧穴配伍规律和机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8.
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焕淦  施茵  张卫  周爽  刘慧荣 《中国针灸》2006,26(6):454-458
目的:分析近10年来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状况,为今后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穴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5-2005年国内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针灸临床、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效果明显,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科研设计和创新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论:今后,应从针灸临床治疗有效病症着手,研究经穴特异性与影响经穴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因素,从中总结出共性规律,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以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9.
收集国内近10年来发表的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的研究文献,从临床报道、埋线穴位、材料、方法及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穴位埋线治疗癫痫取得满意疗效,但对中医理论的研究稍显滞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今后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的研究应加强中医理论挖掘,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前沿及先进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育林  屠亦文 《中国针灸》2005,25(11):817-819
目的:总结国内对经络和腧穴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现状,为科研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综合相关文献29篇,分别从电、热、声、光、磁和同位素等方面筛选并介绍了近10年来的研究状况.结果:经络和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已经在不同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证实,经络和腧穴客观存在.结论:经络和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