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话痰饮     
痰饮是体内过量的水液,停聚住某一部分而发生的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一个类型。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千金翼》有五饮。如病久不愈,阳气衰弱、寒饮凝聚,  相似文献   

2.
胃脘停饮是指水液在人体内运行输布失常 ,饮邪停积于胃肠所致。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金匮要略》指出 :饮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胃脘停饮是指狭义的痰饮 ,主要临床表现为胃中有振水声 ,或肠间水声漉漉 ,背部寒冷 ,有虚实之不同 ,实者攻之去之 ,虚者补之温之以祛痰饮。1  相似文献   

3.
<正>痰饮是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痰饮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病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狭义的痰饮则指饮停胃肠之证。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黄连温胆汤源自陆子贤的《六因条辨》"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  相似文献   

4.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5.
中医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在阴阳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理论指导下,认识病证的涵义、性质和范围。在中医的诊断里,又十分强调病和证的鉴别诊断。以痰饮病为例;痰饮是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布的一种疾病,其涵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之痰饮,谓诸饮之总称,狭义之痰饮,乃诸饮中一种。故诊断痰饮病的时候,在总的病机:阳虚阴盛、输布失常,水饮停留的指导下,对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应作出鉴别诊断。在这鉴别  相似文献   

6.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8.
罗克琴 《河北中医》1999,21(1):54-56
痰饮,是痰和饮的总称。稠厚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和饮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特别是痰引起的病证较为广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痰饮为水液停积引起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为广义痰饮中一个类型。痰饮症状多种多样,如心悸、眩晕、咳嗽、水肿、呕吐、卒然昏闷、口眼斜、骨节疼痛等等。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水肿、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等多种疾病。痰饮的形成,是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中医所谓“积水成饮,饮凝…  相似文献   

9.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痰饮的重要性,对痰饮实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以痰饮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治疗大法和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的痰饮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的总称,狭义者系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证。狭义痰饮病,按其"心下有留饮"的饮停胃腑和"水走肠间"的饮流肠道的不同病变部位,区分为胃饮证和肠饮证,其诊断治疗自成体系和特色。本文拟对《金匮要略》胃饮证的治疗特色作一探讨。1胃饮证之病因病机张仲景对胃饮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水液代谢理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用温热药温化调和之意。但温热药不可太过,否则易于化燥伤阴,或使阳气浮越,不可不慎。 肺脾肾在痰饮发病上的重要性 痰饮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或阳气被遏,由于外感寒湿,肺气被郁,失通调水道功能,不能下输膀胱,因而水液停潴,变为痰饮。饮食生冷,脾阳被郁,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输布全身,以致津液停积于某一部位,变成痰饮。久病或年老,肾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方论》首设"痰饮"病名,重点在论述"饮"。广义"痰饮"依其饮停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狭义"痰饮"只是四饮中的一种。其形成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异常,尤其是脾的升降运化、开阖枢的作用。影响水液代谢,使常道聚饮为患,变证从生。治疗当以"温药和之"为总则,采用温阳、发汗、利尿、逐水的同时,始终注意健脾和胃,顾护阳气。从"饮"治疗高血压病之"眩晕"等症,按脾虚水停,肾虚水泛,肺寒饮聚的不同分型,分别采取温脾蠲饮,温肾散饮,温肺化饮,渗湿利水等法,以扶正祛"饮",既能改善,消除症状,又能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13.
1痰饮概念及分类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一部位的一类病症。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饮证早见于《内经》,即有“积饮”之说,  相似文献   

14.
论治痰饮     
痰饮的涵义与病因证治痰是黏稠的,饮是稀薄的,两者合之谓曰“痰饮”。它是体内水液不能输布和转化,停留于体内某一部分而引起的疾病。痰和饮,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饮证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诸饮症中的一种由于水液积留的部位不同,所以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不同的名称。除痰饮之外,还有水气、湿浊引起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转与痰饮基本相同。其中痰和湿浊表现水分较少,水和饮表现水分较多。但不管是痰饮、水气、湿浊都包含有“水”在其中。临床所见,一是由外感引起,如风寒伤肺,寒湿伤脾,脾肺两伤,则气机升降失职,水液输布宣发失常,…  相似文献   

15.
治疗寒饮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历代医家对痰与饮有分论者。饮之生成,因外受之邪,内伤水饮,致脾胃运化失常,水饮停聚而成。痰之形成,因六淫侵袭者,或因其化热,煎熬津液致痰;或因其化痰,津液凝聚为痰。因内伤而致者,诸如饮食过伤,劳倦至极,  相似文献   

16.
饮证是指体内过量的水液,停聚在某一部位,不得输化的一类疾病。早在《内经》就有“积饮”之说。《金匮要略》则以“痰饮”为名,立专篇论述,根据水饮所停部位不同,在广义的痰饮之下,分为四饮:饮留胃肠者为“痰饮”;饮结胁下者为“悬饮”;饮溢四肢者为“溢饮”;饮犯胸肺者为“支饮”。此外,还有“微饮”、“留饮”及“伏饮”等,实际仍属“四饮”范畴。1 饮证的形成。饮证的发生,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外因如气候冷温,或冒雨涉水,水湿外侵,卫阳先伤,渐至由表入里,内脏阳气为温邪所困,不得舒展,于是水湿蓄积成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即指这类病证。又如,暴饮冷水,或多食生冷之物。因热伤冷,中阳骤遏,脾不运化,遂停而为饮。正如《金匮要略》所说:“饮水多,必暴喘满”,“食少饮多,  相似文献   

17.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嗽血:即咳血。血由肺内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 2.淡饮:即痰饮。痰,古作淡,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种病理因素,又有以“痰饮”作病证名。 3.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4.瘿病: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淤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  相似文献   

18.
黄航宇 《陕西中医》2010,31(6):765-767
1痰的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病理变化。中医的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类似于西医的痰,它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痰浊和饮液而言,如咳嗽之吐痰、喘息之痰鸣、易被观察及理解;广义的痰,是指诸饮的总称,是由于肌体气机郁滞与阳气衰微,不能正常敷布津液及润泽肌肤毛发和化生营血,而反在体内作局部或全身的病理性停聚,  相似文献   

19.
痰饮之病,属阳虚阴盛,运化失常,水饮停积为患.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所致.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治疗虽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祛饮、温阳、温散发汗、温化利水、消补兼施、温清并用等法,但总以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原则.根据这一特点,张景岳提出阴虚亦可生湿,水泛为痰的观点,创立了养阴祛湿法,将金水六君煎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收到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