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有振奋脾肾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作用。痰饮之邪得温药始开,得阳始运。阳气运则水液行;温药和,则饮邪化。而苓桂术甘汤乃治痰饮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2.
痰饮病是体内水液停积于局部的一种病证。“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总原则。笔者通过学习《金匮》痰饮篇 ,试对“温药和之”论述如下 :1 “温药和之”的含义“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重要原则。所谓温药是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温运为主 ,温热药能助胃阳、燥脾湿以胜阴邪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痰饮的辨证与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1治疗原则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  相似文献   

4.
<正> 痰饮是由于人体阳虚,气机不畅,水饮不得温化,停积于脏腑肌肤之间而为患的一种疾病。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以专篇论述此病。提出“温药和之”为其治疗大法。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情况。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停聚而为痰饮,如肺气虚损,易受外邪所犯,肺之敷布津液,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职,亦可致水液内停而为痰饮;又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化水,如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亦造成水液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5.
苓桂术甘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该篇原文 15条指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寥寥十字 ,为后世对痰饮病治疗制定了一个极其精妙恰当的准则。夫痰饮者 ,乃人体阳气不足 ,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于某一局部的继发性疾病。痰饮为阴 ,遇寒凝聚 ,得温则化 ,而温药者 ,振奋阳气 ,开达腠理 ,通调水道 ,阳气来复则阴翳得开 ,腠理开泄 ,饮随汗解 ,水道通畅 ,痰随水利。邪之去路 ,总以温化为旨 ,湿去则绝其生痰之源 ,兵孤粮断 ,痰饮自除 ;和之者 ,平淡和缓 ,温不过燥、…  相似文献   

6.
多唾症辨治举隅朱建平(江西省铅山县陈坊乡中心卫生院铅山334500)关键词多唾症辨证论治多唾症是指口中唾液较多,或因口中唾液很多而不得不频频吐唾的一种病症。因肺、脾、肾输布排泄水液精气功能受阻,水湿停聚而成唾。笔者近年来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7.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8.
刘胜利主任医师认为水谷精气在脾之健运,肺之通调,肾之蒸化开合作用下,化为津液,输布全身,发挥多种生理功能;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不得运化输布,停聚体内,则为痰饮;刘胜利指出,痰饮为阴邪,非阳不运。若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致寒饮内停。"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阳化饮是寒性痰饮常用治法。附验案5则,悬饮-胸腔积液,椒目瓜蒌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心水-心包积液,苓桂术甘汤;骨痹-膝关节腔积液,温阳化饮通络除痹汤;石淋-结石性肾积水,温阳化饮理气排石汤;胃痞-糖尿病胃轻瘫,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  相似文献   

9.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似乎但为痰饮一病而设,实则为《金匮》除湿之总则。《金匮》一书,由痰饮水湿而病之篇章,凡二分有一。痰饮乃五脏阳气虚衰,三焦气化乖戾所致,故“当以温药和之”,温通三焦,振奋阳气,气化则饮化矣。一、饮停上焦,麻桂和之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若饮停上焦皮  相似文献   

10.
痰饮之病,属阳虚阴盛,运化失常,水饮停积为患.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所致.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治疗虽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祛饮、温阳、温散发汗、温化利水、消补兼施、温清并用等法,但总以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原则.根据这一特点,张景岳提出阴虚亦可生湿,水泛为痰的观点,创立了养阴祛湿法,将金水六君煎运用于临床治疗中,收到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其味辛甘而性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解肌发表、温经通阳之功效,为辛温解表药,但其解表作用远不及它的温通作用在临床中应用的那么广泛,现将桂枝的温通作用,简述如下:1 温化痰饮  多用于痰饮病。其痰饮之因,多由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聚湿停饮成痰所致。盖痰饮属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能发越阳气,通利水道。故根据“温药和之”的原则,治以温化为主。如苓桂术甘汤方中用桂枝,通阳化气,温化水饮,与白术配伍,辛甘化阳,以鼓午脾阳…  相似文献   

12.
史红 《天津中医药》2005,22(3):222-223
以《金匮要略》痰饮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从痰饮产生的病因病机、痰饮致病的特点和痰饮的治法等三方面对痰饮病进行探讨,痰饮的产生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致病具有阳虚阴盛、证候繁杂、易兼夹其他病邪的特点。痰饮病的治疗应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详审病机,分辨饮停部位,抓住痰饮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这一特点,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根据病势之轻重缓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3.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14.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痰病观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痰为诸病之源 ,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又有“怪病多痰”之说 ,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 ,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 ,每使后学眩目。余谓诸家之论 ,各有发挥 ,但必综合观之始全 ,现就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 :1 仲景之痰病观 :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一名 ,实始于《金匮要略》。仲景论痰饮基本上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 (肾 )不能化气行水 ,故而“水精”不布、“五经”不行 ,停积而为痰饮主论 ,进一步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如《痰饮咳嗽病》篇中说 :“夫病人饮水多 ,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 ,水停心…  相似文献   

17.
咳喘病的冬病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咳喘病”属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及其它肺部疾患。此类疾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或气候变更时,易反复发作,经年难愈。急性发作期,临床上大多采用西医消炎或激素疗法,以暂时缓解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认为咳喘的发病,一是由于外感风寒之邪或邪气潜于肺,使肺气失宣、通凋水道功能失职、水液输布失常,导致痰饮内停,一旦外感风寒即引动“宿根”而发哮喘,二是由于正气不足虚证所引,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全身阳气具衰、阳气衰则卫外不固,肾气不充,肾阳不盛,而易感外邪。另一方面,痰饮为阴邪,痰饮盛则易伤肺脾之阳,致肺阳、脾阳渐衰,肺阳虚不能卫外而易感邪,脾阳虚不能化湿祛疾,伏邪不去,则难以绝病之“宿根”,日久致正气渐衰,而“宿根”愈盛,反复发作,缠绵难已。  相似文献   

18.
五版教材《全区要略讲义》痰饮病篇中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已无异议,但教材释义中的“实为治本之法”、“治本的主要方法”等句,细究涵义,似觉欠妥。新释如下,愿与同道磋商。首先,从痰饮病的形成来看,是由阳虚失运,水饮内停而致.阳虚是本,阴邪盛是标,所以痰饮病性质属本应标实之证。治疗此病当依据其性质来治疗。治本应是使阳气衰微得以改善,治标则是使痰饮之邪得以间除。单纯阳虚而无水饮停聚则不会形成痰饮病,所以痰饮病必县阳虚阴盛两方面,治疗痰饮病的正治法即应是标本兼治之法,“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19.
温阳化气法治疗鼓胀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胀病位在肝脾肾;腹水是鼓胀的最终病理性产物。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阳气振奋,绝痰饮滋生之源,使饮邪从表从下而走。  相似文献   

20.
当以温药和之一法,出自汉张仲景《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金匮》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篇中仅寥寥二语,文义精深,实为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前人曰:“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温水道也”.笔者在前人的启发下,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只要辨证准确,方药精当,对痰饮所引起的疾病,用温药和之确有显效.兹举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