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扶阳一法导源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明·张景岳总结明以前温补派的经验,制订了右归饮、丸,大补元煎等甘温扶阳方剂。本法不仅用于治疗慢性病,而且也是老年性疾病和小儿疾病的一个重要治法。甘温扶阳法的主要药物,如甘草、人参、党参、黄芪、山药、大枣、桂枝、生姜、附子、肉桂等,其性多温,其味或甘或辛。前人从实践中认识到“阳之动始于温”,“甘与辛合而生阳”,甘温扶阳,即本乎此。本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论内饮治肾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用温热药温化调和之意。但温热药不可太过,否则易于化燥伤阴,或使阳气浮越,不可不慎。 肺脾肾在痰饮发病上的重要性 痰饮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或阳气被遏,由于外感寒湿,肺气被郁,失通调水道功能,不能下输膀胱,因而水液停潴,变为痰饮。饮食生冷,脾阳被郁,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输布全身,以致津液停积于某一部位,变成痰饮。久病或年老,肾  相似文献   
4.
5.
论内饮治肾     
论内饮治肾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050091)夏锦堂〔作者简介〕夏锦堂(1924-),江苏省丹阳市人。主任医师,教授。青年时期从丹阳名中医钱少青、包绥之、颜亦鲁先生等习医。1946年开业,1952年参加联合诊所。1956年考入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  相似文献   
6.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总目标,现代社会和中医自身都要求中医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吴萸性热,味辛而苦。其功能以温中止痛、泄肝降逆著称。临床主要用于寒邪内阻及肝气横逆所致的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病证。作为主药,用量6~10g,水煎服。肝病善痛。肝气犯胃,胃痛反复发作,嗳气泛酸,舌苔白者,当重用吴萸,并与白芍拌炒,取其泄肝中有柔肝之功。此证多见于消化性溃疡。若肝气郁滞明显,痛引两胁,胸闷,当加疏肝药如香附、青皮。若肝郁化热,胃痛有烧灼感,急躁易怒,舌苔黄,用吴萸须配黄连、山栀、蒲公英。久痛必瘀。当胃痛如针刺、部位固定、舌紫暗时,用吴萸当配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久痛必虚。  相似文献   
8.
9.
细辛以止痛见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有运用“细辛不过钱”之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1953年的第一版至1990年的第五版,都载有细辛用量内服是1~3g,外用适量,因此各大医院都遵此规定,凡细辛用量超过3g者,均需处方人特别签字才可付药。可是,在民间、在基层的中医药人员,对细辛的使用,不受法定剂量的限制,有的用量为20g、30g,更有甚至达50g 之多,不但未见毒副作用,反而能起沉疴。所以,对于细辛的用量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应以临床实际出发,掌握充分的科学根据,既不能被3g 用量所束缚,更不能妄目大胆,没有根据的大量应用;既要提高疗效,更要考虑到病人的安全。本专栏介绍的细辛运用经验,仅供广大读者参考,在具体运用时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当地气候与地域情况,灵活掌握。务必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临证,经过仔细认真地诊查以后,要运用中医理论,阐明病因病机,把辨证和辨病二者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证候的变化。在论治上,除要熟悉基本治法外、对于成方做到灵活运用。现以中医内科疾病为例,述其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