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率变异性 (HRV)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本研究目的是采用心率变异性分析 ,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 CE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共 6 6例系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6月住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 (AMI) ,诊断按WHO标准。并除外下列情况 :基本心律为非窦性心律 ,房室束支传导阻滞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休克及溶栓治疗的患者。1 2 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卡托普利组 ,34例 (男2 0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5 8 6± 7 4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 6 2…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与院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院CCU病区与北京市东城区急救站开展院站联合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安全绿色通道”进行院前早期 (2h内 )静脉溶栓 ,并对药物治疗无效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的危重病人进行院前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有效救治措施。现将与院内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比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选择 1998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 ,北京市东城区急救站接诊的 6 5例和北京市第六医院CCU病区收住的 4 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共 10 6例 ,平均年龄 (6 5± 6 )岁。男 5 0例 ,女 5 6例。下壁 9例 ,前壁 10例 ,前间壁 8例 ,下壁 +正后壁 5例 ,…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拟比较经PTCA开通IRA和溶栓方法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的疗效性并与保守治疗作对照 ,旨在为进一步改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自 1997年 8月~ 2 0 0 1年 7月我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住院患者共 6 2例 ,其中男 34例 ,女 2 8例 ,年龄6 0~ 75岁 ,平均年龄 (70± 12 )岁。接受PTCA治疗的 16例患者 (A组 ) ,均排除已溶栓疗法治疗患者及TIMI血流>2级者 ,其中 4例胸痛发作在 12h内 ,12例 (A亚组 )胸痛发作在 12~4 8h ;14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 (B组 ) ;其余 32例…  相似文献   

4.
祁必富  蒋锡嘉  许家俐 《临床荟萃》2000,15(24):1119-1120
心率变异性反映了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况 ,是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判断指标。本文研究了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以了解积极有效的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除外 :①非窦性心律者 ;②安装起搏器者 ;③合并陈旧性心梗者 ;④有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者。入院对象共 41例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2 1例 ,其中 11例于起病后 1周内行冠脉造影术 ,5例Ⅱ级再灌 ,6例Ⅲ级再灌 ;传统治…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通过对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正常人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对比分析 ,旨在了解正常人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探讨其临床意义 ,期望对临床病情的估计、预后和治疗提供参考。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分两组 ,正常组 32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发现 ,并除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明显器质性疾病患者。年龄范围 4 8~ 72(5 6 .8± 5 .0 4 )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 35例 ,均有典型临床表现 ,心肌酶学检查和 (或 )符合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确诊的患者。年龄范围 4 2~ 70 (5 8.73±7.89)岁。1.2…  相似文献   

6.
张改花 《护理研究》2005,19(21):1906-1908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主要病理基础,再通治疗在近代AMI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静脉溶栓已成为恢复早期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对缩小AMI的范围、保存心室功能、改善预后、显著降低AMI病人的近期和远期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静脉输注尿激酶(Urokinase,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溶栓时的临床1.1对象治疗组:1999年以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AMI病人具备溶栓适应证[2]者68例,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38岁~72岁,平均年龄59岁;…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 (AMI)已被确认 90 %是由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而引起的 ,及时的溶栓治疗可以缩小梗死面积 ,改善预后。AMI时改变血浆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 ,观察溶栓与抗凝对预后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因此 ,我们对 3 6例急性心肌梗死时溶栓治疗期间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选择发病 2 4小时内符合 1979年诊断制订的AMI标准[1]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 6例 ,男 2 4例 ,女 12例 ,年龄 45~60岁 ,平均年龄 ( 4 5 .2± 5 .7)岁。随机分为尿激酶 (UK )组 2 0例和去纤酶 (DF)组 16例。选择同期…  相似文献   

8.
张智兰 《护理研究》2006,20(6):491-49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再灌注治疗目前已成为AMI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静脉溶栓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可使已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室功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病人近期和远期病死率,改善预后。现将我院于2002年7月—2004年7月对3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尿激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均在发病6h内)的病人的护理及观察重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急性心肌梗死33例,其中男29例,女4例;年龄38岁~70岁;下壁心肌梗死7例,前壁心肌梗死10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6例,后壁心肌梗死10例;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h~6h。均采用尿激酶1.5×106U加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溶治疗对早期再梗死的影响 ,本文对 16 2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6 2例均为本院 1992年 2月至 2 0 0 0年5月收治的符合 1979年WHO诊断标准的AMI病人。 16 2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溶栓组 71例 ,其中男 5 3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6 2 .1岁 ,梗死部位以前壁为主 ,共 39例 ,高侧壁 1例 ,广泛前壁并下壁 2例。以下壁梗死为主 2 9例。未溶栓组 91例 ,其中男 6 6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6 4.2岁。梗死部位以前壁梗死为主者 48例 ,以下壁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 (≥ 6 0岁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AVB)患者溶栓与非溶栓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5 6例老年AIMI合并AVB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及非溶栓治疗组 ,比较住院时相关因素、2 4h后AVB的变化、住院 4周内主要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住院时相关因素基本相同 (P >0 0 5 ) ;2 4h后AVB的发生率溶栓组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P <0 0 1) ;住院 4周内泵功能Ⅰ、Ⅳ级及病死率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1,P <0 0 5 ) ;泵功能Ⅱ、Ⅲ级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AIMI合并AVB患者溶栓治疗近期疗效优于非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2.
王健 《临床荟萃》2002,17(2):88-89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易于实施 ,已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 ,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应限制在 6 5岁以下 ,一般状况良好者可适当放宽。本院近年来 ,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静脉溶栓治疗 ,收到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均为本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年龄6 5~ 92岁 ,平均年龄 73 .5岁。共 6 0例 ,入院后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溶栓组 (治疗组 )及对照组 ,每组 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人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人的心肌梗死临床并不少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低于 4 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占所有心肌梗死患者 3~6% [1 ,2 ] 。为探讨青年人心肌梗死发病的规律及冠状动脉病理改变特点 ,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 ,总结了我院 1990年以来15例住院的青年人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均选自住院病例 ,年龄≤ 4 0岁的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平均年龄 3 8.3岁 ( 3 0~ 4 0岁 ) ,都为男性 ,均符合WHO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4例于急性心肌梗死 12h内行静脉内溶栓术 ,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 (PTCA) ,所有患者在急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段桂琴 《护理研究》2004,18(2):126-126
目前 ,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尤其在老年男性中增长较快[1] 。心肌梗死早期病死率较高。因此 ,一旦确诊 ,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 ,实施有效的护理 ,以改善病人的预后。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8年 8月— 2 0 0 1年 5月收治心肌梗死住院病人2 73例 ,其中男 182例 ,女 91例 ;年龄 3 8岁~ 70岁 ,平均年龄 5 4岁 ;住院日最短为 2 4d ,最长为 5 8d ,平均住院日 3 9d。2 护理2 .1 溶栓治疗的护理 通过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 ,使梗塞相关动脉再通 ,恢复对缺血心肌的再灌注 ,缩小梗死面积 ,保存心…  相似文献   

15.
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状动脉再通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锦秀 《临床荟萃》2003,18(5):263-26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明显回落 ,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是梗死相关冠脉再通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 ,但对早期T波的变化注意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小时内梗死区导联T波倒置对闭塞冠脉再通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自 1997年 1月到 2 0 0 0年 12月住本院CCU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 ,排除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心脏瓣膜病、肺心病者 ,共 83例 ,男 5 9例 ,女 2 4例。其中前侧壁梗死 4 7例 ,下后壁梗死 33例 ,下后壁加右室梗死 3例。年龄 39~ 6 7岁 ,平均 (43.6± 4 .7)岁。1.2 方…  相似文献   

16.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通过心电图有效的判断预后的左心室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检治疗后T波倒置幅度与预后左心室功能改善的关系。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选择初次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10h以内来院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12 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 82例 ,女性 4 4例 ,年龄 3 6~78岁 ,平均 (5 9 12± 14 62 )岁。全部病例均为心功能KillipⅠ级。经冠脉造影确认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冠脉前降支。排除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束支传导阻滞及应用心室起搏器的病例。2 .方法 :记录发病后 12、 2 4、 4 8、…  相似文献   

17.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对溶栓治疗的疗效、药物剂量、影响因素及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并发症进行探讨。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6~ 1998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76例分为溶栓组 46例 ,男 2 9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5 9.48岁 ;对照组 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5 2 .0 0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溶栓标准 ,发病 6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发病后平均 4.96小时开始用药 ,对照组发病后平均 5 .2 0小时开始用药。表 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 )组别基本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死亡溶栓组 第 1日 5 (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8例 <70岁急性心肌梗死 (AMI) ,44例≥ 70岁AMI患者予尿激酶治疗 ,45例≥ 70岁AMI患者非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状态。结果 :非老年与老年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66 67%和 61 3 6% (P >0 0 5 ) ,轻度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 2 5 %和 2 2 72 % (P <0 0 5 ) ,严重出血发生率为 0 %和 4 5 4% (P >0 0 5 ) ,老年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 4 5 41%和 11 11% (p <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6 3 6%和 8 89%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11 3 6%和 2 2 2 2 % (P <0 0 5 ) ,EF值分别为 5 6 2±8 7和 44 6± 9 2 (P <0 0 5 )。结论 :老年AMI患者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溶栓药物剂量 ,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亮  陆志华  肖春晖  张庚  鲍聪 《中国临床医学》2001,8(2):124-125,1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6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和溶栓治疗后的心率变异性(SDNN和RMSSD)。结果:溶栓前两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5),再通组明显大于未再通组(P<0.05)。在再通组SDNN和RMSSD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非常显著相关(Ps<0.01,Pr<0.02),而未再通组没有发现这种相关性(P>0.05)。Lown氏分级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提高SDNN和RMSSD,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率变异和Q-T离散度的下降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对恶生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提高对溶栓疗效的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除了和Q-T离散度显著增大有关外,还有可能与心率变异(SDNN和RMSSD)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0.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但临床仍有一部分病人在溶栓后死亡 ,确切地了解这部分病人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和直接死亡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收集 1993年 2月~ 1998年 8月经静脉溶栓后 4周内死亡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 32例 ,其中男 2 7例 ,女5例 ,平均年龄 6 2± 10 5岁。1 2 方法1 2 1 治疗方法 按WHO标准确定的AMI患者 ,溶栓标准①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 ,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 ;②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