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稀释(Dd)治疗在德国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脑缺血,其根据是在用Hd治疗时观察到脑血流增加,而且在实验中与未用Hd的动物比较,发现脑梗塞范围缩小。然而,至今还没有足够的病例数证明,脑缺血病人经过Hd治疗后,预后改善;反之,在治疗后出现有害效应和不良病程。本文作者从病理生理学的观点对急性脑缺血用Hd治疗予以评价。病理生理学:Brown和Marshall在高粘滞综合征状态时指出,血浆交换后,脑血流量的大小不取决于血浆和全血粘度,而主要取决于脑的氧供应。只有在脑缺血的条件下,血液流动特性,特别是在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甘露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甘露醇进行干预,用TUNEL染色标记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按Swanson方法测量、计算梗死体积,并与未干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结果 大、小剂量甘露醇均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细胞凋亡,并能阻止梗死体积的扩大。大、小剂量的效果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甘露醇的脑保护作用不完全与脱水降颅压有关,还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发挥重要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复康(吡拉西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神经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别通过舌下静脉输注不同剂量的脑复康注射液及甘露醇注射液,观察各组动物在阻断大脑中动脉24h后,动物神经功能、脑梗塞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并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引起了动物神经功能的明显变化及阻断侧大脑半球的严重水肿.脑复康注射液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动物的脑梗塞体积及阻断侧大脑半球的含水量,改善其神经功能,1000 mg/kg脑复康注射液的降低脑水含量及脑梗塞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与同剂量的甘露醇效果相当.结论较大(250 mg/kg以上)剂量的脑复康注射液对局灶性缺血的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748例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86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及脑缺血性并发症的病例.方法 748例患者行了开颅脑肿瘤切除或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或动脉瘤夹闭手术.分析了手术入路、脑缺血性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结果 2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塞;57例患者术后有脑缺血引起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9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期间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结论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并非"无创",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可能引起脑缺血性并发症.术中、术后均应采取措施保护手术入路中的蛛网膜下腔、皮层及其他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甘露醇和复方甘油在脑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胜利大鼠MCAO模型,采用TTC染色及光镜观察用药前后梗塞面积大小、缺血组织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甘露醇较复方甘油能更有效地缩小梗塞灶体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损伤。结论 甘露醇与复方甘油不仅有脱水作用,而且有脑保护作用,在脑缺血急性期应首选使用甘露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甘露醇和复方甘油在脑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利用大鼠 M C A O 模型,采用 T T C 染色及光镜观察用药前后梗塞面积大小、缺血组织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甘露醇较复方甘油能更有效地缩小梗塞灶体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损伤。结论 甘露醇与复方甘油不仅有脱水作用,而且有脑保护作用,在脑缺血急性期应首选使用甘露醇。  相似文献   

7.
在处理颅内动脉瘤时.常暂时阻断近侧载瘤动脉以利于分离动脉瘤.这种方法理论上可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但也有可能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阻断血管时如果没有保护脑的措施,只能阻断很短时间(一般<10~15min).否则会引起脑梗塞.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保护脑免于缺血①轻度降低体温以减少脑代谢需求;②静脉给以甘露醇和升高血压以促进侧枝循环.这些方法在临床上证明有效.但这三种措施各自的效果很难估计.作者用实验办法来测定这三种方法的作用和三者同时应用的效果:用兔制成局部缺血换型.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5组:①对照组;②高血压组[平均动脉压升高5.6kPa(42mmHg)];③低温组(直肠温度降低 6(?));④甘露醇组(1g/kg);⑤三种方法结合组.将颅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阻断2h.然后再灌注4h.在实验中监测血压.直肠和脑温度.血中葡萄糖水平、血球压积和血气分析.测定脑梗塞的范围.观察其组织变化.结果:脑梗塞的体积在对照组为193.2=34.8mm~(?);高血压组为32.3=22.6mm.与对照组用比(P<0.0005);低温组为40.9=17.6mm~(?)(P<0.0005);甘露醇组为58.0=41.0mm(P<0.005);三者结合组为0.9=0.9mm~(?)(P<0.0001).证明三者结合对防止脑梗塞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脑梗塞患者血浆及脑缺血鼠脑组织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及脑血鼠脑组织茶酚胺(CA)浓度变化,和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以及与脑梗塞患者的有现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方法测定了39例脑梗塞患者血浆CA浓度和脑缺血/复灌沙土鼠脑组织CA的含量,结果 脑梗塞急性期血浆CA浓度显著升高,沙土鼠在脑缺血/复灌期间C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脑缺血过程中脑内CA代谢紊乱,递质释放入血增加。  相似文献   

9.
1982年Kirino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在海马回CA_1区有非常慢性的神经元改变,称之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此后,脑缺血伴迟发性神经病理学变化引起了广泛注意.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在局部脑缺血时,远距离非缺血区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尤其是大脑中动脉(MCA)分布区梗塞时同侧丘脑的改变.作者5年间收集了109例脑梗塞.根据下列条件选择33例,1.首次发作脑卒中≤2天者;2.初次或追踪脑CT MCA区有单一低密度区;3.追踪对称性丘脑CT扫描1年以上;4.CT显示的无症状复发脑卒中.依据卒中后1月、3月、6月,1年和2年丘脑CT影像,使用计算机化的数字转换器,随机测量患者每侧  相似文献   

10.
甘油果糖注射液和甘露醇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塞后脑水肿的发生 ,常使颅内压升高 ,升高的颅内压力一方面进一步妨碍脑灌流 ,使梗塞灶扩大 ,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1 ]。因此 ,对脑梗塞病人除积极溶栓、扩溶改善脑血液循环外 ,防治脑水肿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措施 ,以往常用的甘露醇虽具有强有力的脱水作用 ,但因其具有反跳效应且对肾损害较明显 ,使之临床使用受限制。近年来临床使用的甘油果糖注射液具有较明显降颅压作用 ,本文旨在比较二者防治脑梗塞后脑水肿对神经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对象和方法 一、入选条件 :1.首次发病 ,起病在 2 4小时以内。 2 .年龄不超过 75岁…  相似文献   

11.
二甲亚砜对缺血脑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为强极性溶液,它不仅对缺血脑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阻止脑缺血继发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而且在许多方面DMSO的作用优于甘露醇、地塞米松、巴比妥等脑保护剂和过度换气等降颅压治疗措施.本文就其对缺血脑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强力霉素对小鼠脑梗塞区白细胞浸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光化学诱导小鼠脑梗塞模型来观察强力霉素对脑梗塞区白细胞浸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脑缺血前静脉给予强力霉素能显著降低脑梗塞区的MPO活性,提示强力霉素具有抑制脑梗塞区白细胞浸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三年中用大剂量巴比妥治疗严重脑外伤和脑缺血病,对降低颅压有作用.使用方法是①严重颅脑损伤(有脑外血肿者经手术清除)45例,应用戊巴比土.严密监护颅内压与动脉血压,此疗法仅用于"标准"降颅压疗法无效的情况:包括控制过度换气、甘露醇、降血压、维持正常体温及大量氟美松等.病人的颅内压超过40mmHg持续15分钟以上,平均脑灌注压降至50mmHg以下.歼始给药时在10~20分钟内分次静注戊巴比土钠,总量达3-5mg/kg,以后每1-2小时给1-2mg/kg,使平均血压维持在60-90mmHg之间,颅内压在15mmHg以下,灌注压>50mmHg,血清药物浓度为2.5~4.0mg%.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血与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了4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与脑脊液(CSF)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结果发现: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血浆与CSFTN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NF水平与梗塞灶的大小明显相关。提示TNF参与了急性脑缺血的炎性反应过程,抑制炎性反应的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塞病人LPO,SOD变化及抗氧化剂对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氧自由基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实验资料显示,氧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病理过程。我们观察了62例脑梗塞病人急性期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并同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研究抗氧化剂甘露醇、维生素E和地塞米松并用对其影响,从临床探讨脑梗塞急性期氧自由基脑损伤作用及氧化剂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出血TNF-α、脑含水量的变化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的治疗.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加肝素所致的大鼠脑出血模型,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含水量、Na+、K+变化,并观察二甲基亚砜与甘露醇的疗效.结果TNF-α在脑出血动物的血浆及脑匀浆中明显增高,脑含水量及Na+含量明显增加,K+含量明显降低.二甲基亚砜与甘露醇可明显降低血浆TNF-α及脑含水量.结论TNF-α在继发性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甲基亚砜与甘露醇可能通过抑制TNF-α的活性或降低其生成使脑水肿减轻或消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开颅脑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行持续ICP监测,根据ICP数值作个体化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21例开颅术后患者的甘露醇应用时间和计量、术后并发症、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及计量较对照组低,监测组术后总并发症(迟发性脑血肿、大面积脑梗塞、弥漫性脑肿胀、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监测组GOS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动态ICP监测能及时反应sTBI开颅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精准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sTBI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梗塞区及梗塞周围区的病理和代谢改变SarbottamShrestha综述李承晏余绍祖审校对脑梗塞病人梗塞区及梗塞周围区病理和代射过程改变的研究将促使我们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降低脑梗塞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一、脑缺血的代谢改变葡萄糖氧化是脑能量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脑梗塞的综合治疗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采用胞二磷胆碱、ATP、CO-A、甘露醇、尼莫地平、维E烟酸脂胶囊、维生素C和鲁米那等综合疗法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病人24例,与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甘露醇或(和)地塞米松治疗27例病人进行了疗效比较,治疗观察时间为2周,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组内进行了治疗前后两周静脉血中检测水溶性脂质过氧化物(WSFS)及脂溶性过氧化物(LPO)的自身对照研究,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内4例死亡病人,其中3例作了脑剖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养血清脑颗粒对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的神经细胞凋亡及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慢性缺血组、慢性缺血+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慢性缺血+养血清脑颗粒预防组.应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方法制备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和图像分析观察并测定大鼠海马及皮质突触的形态参数.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脑缺血14天后,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养血清脑颗粒可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缺血组可导致突触结构参数变化,而慢性缺血+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和慢性缺血+养血清脑颗粒预防组可明显减轻这一变化.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及突触结构改变的抑制作用有可能对慢性脑缺血的病理改变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