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 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儿童脊柱结核前柱重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n-HA/PA66椎体支撑体行儿童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前柱重建手术23例,其中胸椎结核9例,胸腰段脊柱结核9例,腰椎结核5例。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D级14例,E级9例。采用VAS评分、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手术疗效,通过X线片及三维CT评价术后脊柱序列恢复、支撑体融合及移位下沉情况。结果 23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6(9~36)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1.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8±1.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结核症状消失,病灶完全治愈,无复发。术前14例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D级患者均恢复到E级。病椎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5.2°±2.5°矫正至28.3°±2.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支撑体脱出、破裂、塌陷等情况出现。术后9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复查X线及三维CT示4例椎体支撑体出现轻微下沉,但n HA/PA66椎体支撑体与相邻椎体终板间均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 n-HA/PA66椎体支撑体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的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是一种儿童脊柱结核病灶清除脊柱前柱重建手术的理想支撑及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2.
徐跃根  杨亚东  刘师良 《中国骨伤》2009,22(12):938-940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脊柱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5.3岁。病变部位为胸腰段,2个椎体3例,3个椎体17例,4个椎体1例,皆有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28.0±9.7)°。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1例,E级12例。术前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及全身支持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化疗9~12个月。术后随访,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情况及脊柱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6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9.8±3.3)°,平均矫正17.2°,术前、术后比较,P〈0.01,植骨均融合。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17例。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多椎体结核34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结果术后3个月VAS评分平均(2.5±1.2)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2.3级,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11±2.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椎体结核可行且有效,能较好地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压迫,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和椎间盘摘除联合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累及≥3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40例,其中20例采用≥1个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长节段组),20例采用单个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其他椎间盘单独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分节段组)。结果 长节段组和分节段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8.2±23.4)、(102.3±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2.4±35.8)、(164.1±23.6)ml,住院时间分别为(7.1±3.2)、(5.2±2.8)d。2组除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外(q=0.848,P〉0.05;q=0.854,P〉0.05),其他各时点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前后手术融合节段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F=181.80,P=0.000;F=245.36,P=0.000),但术后各时点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随访Cobb角丢失率长节段组为(6.5±0.4)%,分节段组为(5.1±0.3)%。2组植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均为100%,长节段组2例术后6个月时融合,余均4个月内融合,分节段组术后4个月植骨均融合。结论 2种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超长节段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3月~2009年12月对9例胸腰椎超长节段相邻多椎体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术前采用标准化疗方案,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椎体间植骨,椎体侧前方单钉棒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术后规则抗痨治疗18个月。[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16~48个月,平均27.3个月。8例1次治愈;1例复发并窦道形成,经再次病灶清除后治愈。术后3~5个月血沉及C反应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17.3°±4.4°,终末随访时畸形矫正角度丢失3.4°±2.2°。CT证实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或内固定松动移位。6例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超长节段相邻多椎体结核病变范围广,侵犯椎体多、破坏重,脊柱稳定性差。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单钉棒内固定具有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达到早期安全功能锻炼及降低总体医疗费用等优点,为该类患者的外科治疗提供选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临近节段射频消融、臭氧盘内注射微创介入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01-2011-12我院采用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微创介入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15例,通过术前查体结合影像学资料确定主次要病变节段,选择性经前路切除主要病变节段椎间盘、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或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中同时对次要病变节段的颈椎间盘行射频消融、臭氧盘内注射等微创介入术。采用JOA评分和贾连顺评定法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至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5.60±0.8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微创介入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确实有效的术式,中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区脊柱结核病灶前方清除的可行性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可靠方法。方法对17例颈胸交界区结核采用病灶清除、自体髂骨移植及内固定术重建颈胸交界区稳定性。结果 17例获得随访15-48个月。17例均未见复发,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成功。术前伴神经功能损害者15例,术后脊髓功能显著改善12例。进行脊柱稳定性White和Panjabi评分,术前(8.65±1.58)分,术后12个月降至(2.94±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4,P=0.00〈0.01)。结论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移植是治疗颈胸交界区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应用自体髂骨植骨结合内固定系统能进行可靠的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动态ABC钢板促进颈椎椎体间植骨融合的疗效。方法对40例患者(68个节段)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ABC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ADL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及融合植骨块下沉情况。结果40例均获随访,时间12—44(22.17±8.33)个月。ADL评分术前2~13(7.92±3.07)分,术后8—17(13.94±2.48)分,改善明显。术后无钢板、螺钉断裂或松动现象发生。39例颈椎生理性前凸获得良好改善,仅1例术后3个月融合椎体邻近节段发生反曲,患者颈部无不适症状。68个融合节段中,67个节段6个月内融合,1个节段延迟至术后12个月时方融合。术后3个月内,单节段融合植骨块下沉平均(1.21±0.54)mm,2节段平均(2.01±0.87)mm,3节段平均(2.97±0.82)mm。3个月后各节段下沉不再明显。结论应用动态ABC钢板可以降低植骨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避免静态钢板造成的应力遮挡,从而促进颈椎椎体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椎体:T115例,T129例,L111例,L2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椎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椎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椎体间人工椎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应用钛网前路重建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网重建植骨融合及前路或后路节段内固定手术,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和椎间平均高度、钛网沉降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伤口感染2例、腰椎结核复发合并窦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4.3%,融合节段后凸角术前21.5°±2.5°,术后6.5°±2.4°(与术前比较P<0.05)。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术前109.4±4.2mm,术后121.2±3.6mm(与术前比较P<0.05)。随访12个月~3年,平均24个月,无内固定失败,钛网在头侧和尾侧终板平均沉降率分别为27%和31%。66例钛网椎间植骨融合,3例无明显融合征象。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彻底病灶清除后应用钛网进行重建结合节段性内固定可以避免取骨区并发症和有效维持脊柱矢状位排列,但骨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脊柱转移肿瘤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3月,对21例脊柱转移瘤28个椎体行PKP联合RFA治疗,采用术前、术后当天、1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患者术前后服用止痛药的剂量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前VAS评分(7.5±0.5)分,术后当天VAS评分(3.0±0.5)分,术后1周VAS评分(4.0±0.5)分,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446.67,P=0.000).术中每个椎体填充骨水泥3.0~7.5 ml,平均4.5 ml.术后无皮肤灼伤、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余20例均入住肿瘤科行放疗及化疗.20例术后3个月VAS评分(4.5±0.5)分,15例术后6个月VAS评分(5.0±0.5)分.结论 PKP联合RFA对脊柱转移瘤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6.1岁;病程平均16个月。单节段受累3例,双节段5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Cobb角20°±1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E级5例,D级4例,C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9±1.1。均接受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刀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E级10例,D级2例。VAS评分为1.9±1.1。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组织损伤小、置钉及前路椎体切除操作简便,可作为胸椎椎体结核手术方式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脊柱结核引起的隐匿性椎管内结核临床上较少报道。本病形成的椎管内结核肉芽肿和脓肿可直接对相邻脊髓神经等产生压迫,可较早产生神经受累的并发症。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5例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患者术前行FSET1压脂序列强化,治疗上进行病灶清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3)个月。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69.5mm/h,C反应蛋白平均为51.6mg/L。术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1.8mm/h,C反应蛋白降至22.3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病椎椎间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5个月,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5.3%。13例神经症状明显改善,2例胸椎结核术后6个月复诊时有部分改善。ODI评分术前为(35.56±9.15)分,末次随访时为(12.46±2.41)分。VAS评分术前为(9.9±1.5)分,末次随访时(4.25±1.9)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C级2例、D级3例、10例E级。结论: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术前MRI强化可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治疗上宜抗结核化疗同时进行病灶清除、椎板减压和神经松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S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MSF患者在伤后2~11 d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测量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与后凸角,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6(25±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术前为30%~70%(48.3±7.8)%,末次随访时为80%~100%(9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凸角术前为20~35(28.3±5.8),°末次随访时为5~15(7.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无松动、断裂。Frankel分级:A级3例无恢复;B级4例恢复至C级3例、D级1例;C级4例均恢复至D级;D级9例5例恢复至E级,4例无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MSF能有效复位骨折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李新福  刘勇 《脊柱外科杂志》2014,12(4):198-201,211
目的:观察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患者,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行影像学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用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48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腰椎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80例(97.5%)。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4例螺钉松动断裂但已骨性融合(4%),2例植骨未融合,椎间隙高度降低(2%)。疗效评定优24例,良46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为85.4%。结论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远期疗效肯定,但应把恢复该节段的稳定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56例,均行经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受累50例:T10 1例、T11 2例、T12 17例、L1 19例、L2 9例、L3 2例;双节段受累6例:T12和L1 5例、T11和T12 1例。Frankel分级:A级11例,B级23例,C级15例,D级5例,E级2例。结果所有病例脊髓均获有效减压,平均随访18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脊柱后凸畸形及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伤椎高度由术前(1.5±0.2)cm恢复到(2.9±0.3)cm,后凸Cobb角由术前25°±3°恢复到5°±2°。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8例,C级20例,D级16例,E级9例。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直视下直接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畸形矫正、重建脊柱稳定一次性完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对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2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患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2.5岁。退变性椎管狭窄10例,发育性椎管狭窄12例,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13例。患者颈椎椎管狭窄的节段均≥3个。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为6.7±1.2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35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JOA评分为8.2±1.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2.8±1.8分,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解决了减压不彻底的问题,又保证了颈椎的稳定性;但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需要术者扎实的局部解剖知识以及丰富的置钉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球囊扩张术在严重开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对26例(28椎)严重胸腰椎骨折先行脊柱内固定器系统固定,后经椎弓根气管插管球囊扩张、椎体内植入自体骨泥及颗粒骨.21例为新鲜骨折,5例为陈旧性骨折.损伤节段:T10 1例,T11 2例,T12 6例,L1 10例,L2例,L4 5例,L5 2例.24例为单椎损伤,2例为双椎损伤(T12、L1及L1、L5).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3例,E级17例.17例(18椎)为压缩性骨折,9例(10椎)为爆裂骨折.结果 本组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出血量为50~500 mL,平均120 mL;手术时间为120~210 min,平均14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0~20 d,平均13 d.26例患者术后获3~30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Cobb角由术前32.3°±3.3°恢复至术后1.3°±0.5°,并维持稳定无变小.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由术前33.1%±5.3%恢复至术后99.6%±0.3%.疼痛视觉模拟法评分由术前(6.5±1.0)分恢复至术后(0.9±0.7)分.9例(10椎)爆裂性骨折椎管横截面积侵占率术前平均为60%(30%~80%),术后平均为1%(0~10%),复位率达90%.9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恢复至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7例,较术前改善1~2级.结论 气管插管球囊扩张、经椎弓根伤椎内骨泥、颗粒骨混合植骨联合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手术安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联合有限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2011年10月对3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采用腰椎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有限减压治疗,对患者术前后x线片进行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38例随访3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椎弓根钉断裂、弯曲及拔出,术后36个月疗效评价:优36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7.4%(37/38)。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14.23±2.51)mm,显著低于术后6个月(25.68±3.95)mm(q=22.319,P〈0.05)、术后24个月(26.23±3.15)mm(q=23.391,P〈0.05)和术后36个月(25.64±2.86)mm(q=22.241,P〈0.05)。术前Cobb角24.39。±2.54。,显著大于术后36个月15.54。±1.05。(q=27.448,P〈0.05)。术前VAS评分(6.1±1.1)分,显著高于术后36个月(1.2±0.6)分(q:33.930,P〈0.05)。术前后Frankel分级有统计学差异(Z=-2.190,P=0,029)。结论经伤椎固定微创有限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仅为爆裂性骨折提供即刻稳定,且具有复位满意、创伤小,远期可防止后凸畸形和固定失败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PVCR)治疗胸腰段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12例胸腰段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接受手术,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42.4岁。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之后每隔1年分别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并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5h,术中出血平均2410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平均随访25.3个月,术前、术后测得后凸Cobb角分别为49.9°±12.5°、18.3°±3.4°,平均矫正31.7°±10.9°,矫正率为62.8%±5.8%。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5例,FrankelC级3例、D级2例,术后FrankelD级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80%。围手术期发生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各1例,发生率为16.7%;随访期发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发生率为8.3%。术前VAS评分平均7.8分,术后平均2.9分,改善率62.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植骨节段全部骨性融合。结论一期PVCR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腰段结核病灶清除、矫正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