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目的:评价术前、术后提肛肌锻炼加膀胱训练对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将24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康复训练组(实验组),对照组只给予健康宣教及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严格的提肛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拔尿管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尿失禁的持续时间差异,观察年龄与术后尿失禁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拔尿管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在拔尿管后10d、20d、30d、60d时实验组1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 P<0.05)。在≤70岁的年龄段中实验组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肛肌锻炼联合膀胱训练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具有重要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特别对于年龄≤70岁的患者作用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摘除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彩霞 《安徽医学》2009,30(3):329-330
目的评价术前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摘除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7例术前给予严格的提肛肌训练,对照组53例按常规护理方法。观察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42.6%,明显低于对照组90.6%(P<0.05);实验组尿失禁持续2±0.5天,明显少于对照组12±4.0天(P<0.01)。结论术前早期长时间提肛肌训练,有助于降低前列腺摘除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缩短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实施电切术后存在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对94例实施前列腺电切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7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辅加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尿失禁持续的时间、住院的时间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失禁的有7例(14.89%),对照组有15例(31.91%),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失禁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尿失禁持续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前列腺电切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其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并能缩短其尿失禁持续的时间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提肛肌锻炼对前列腺摘除术患者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均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术前给予提肛肌锻炼,对照组50例按常规护理,观察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发生暂时性尿失禁持续(2±0.5)d,明显少于对照组(13±0.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提肛肌锻炼有助于降低前列腺摘除术患者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对缩短术后尿失禁持续的时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前列腺切除重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主要包括尿道狭窄、尿失禁、术后出血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前列腺切除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比较,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术前盆底肌锻炼对TVP患者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术前盆底肌锻炼对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择 66例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3 4例术前给予严格的盆底肌锻炼 ,对照组 3 2例按常规护理实施。观察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及尿失禁持续时间。结果 :实验组术后尿失禁发生率 44 1% ,明显低于对照组87 5% ,(P <0 0 1) ;实验组发生尿失禁持续时间 (4± 0 5)d ,明显少于对照组 (11± 2 0 )d ,(P <0 0 5)。结论 :TVP患者术前早期进行盆底肌锻炼有助于预防或降低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 ,对缩短术后尿失禁的持续时间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改进式盆底肌锻炼对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对72例前列腺增生(BPH)行TUR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7例)行改进式盆底肌锻炼,对照组(35例)按常规训练实施,观察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和尿失禁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16.2%,明显低于对照组40.0%(P〈0.05),实验组发生尿失禁持续时间3.33±2.06天,明显少于对照组8.78±2.63天(P〈0.01)。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经改进式盆底肌锻炼有助于预防或降低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能缩短术后尿失禁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提肛肌锻炼对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后尿失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提肛肌锻炼对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后尿失禁的影响。方法10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均行PKRP术,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6例术前、术后给予提肛肌锻炼,对照组52例按常规护理。观察尿失禁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14.3%)明显低于对照组(50.0%)(P〈0.05)。实验组发生尿失禁持续2.5±0.5天,明显少于对照组13.5±3.5天(P〈0.05)。结论PKRP术患者行提肛肌锻炼可有效预防术后尿失禁及缩短尿失禁时间,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尿道功能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对照组接受开放手术切除,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尿道功能以及性功能.结果:(1)手术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2)尿道功能:观察组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最大尿流率(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尿失禁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3)性功能:观察组勃起功能障碍(2.50%)、逆行射精(2.50%)明显低于对照组(x2 =6.135~7.314,P<0.05);精浆α-葡萄糖苷酶(α-Glu)、精浆果糖(Fru)、精浆酸性磷酸酶(ACP)、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保护尿道功能和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采取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接收的78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临床上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39例。实验组采取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经尿道电切术进行治疗,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手术指标的不同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管时间以及膀胱冲洗液用量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7.69%)显著低于对照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采取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相关护理因素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接受前列腺电切术的111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提肛肌锻炼依从性评估以及尿失禁评估,分析尿失禁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拔除导尿管时尿失禁发生率为32.43%,随访术后1个月时尿失禁发生率为18.01%,术后3个月时为7.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留置尿管时间 < 3 d或>7 d,术前或术后提肛肌锻炼依从性差是电切术后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高龄、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过短或过长、提肛肌锻炼依从性差是发生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主要因素,因此护理上要采取对策进行督促提肛肌锻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盆底肌群的解剖及功能改变与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初至2006年初收住入院的病例43例,年龄40~82岁,SUI组20例,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行MRI扫描,扫描范围是横断位上缘至髂嵴水平、下缘扫描至肛门口;矢状位向两侧扫描至髋臼外侧缘。完成平静扫描后,嘱患者进行缩肛并坚持,重复FSE序列矢状位、横断位T2WI扫描。利用医学影像分析系统软件分析处理MRI原始图像。结果运用方差分析,分别对平静、缩肛状态下及缩肛前后组间的左右两侧肛提肌厚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平静及缩肛状态下,将两组人群的左右肛提肌厚度进行自体比较,对照组和尿失禁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缩肛前后同侧肛提肌厚度进行比较,对照组两侧肛提肌厚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尿失禁组两侧肛提肌厚度均无差异。结论肛提肌存在不对称现象;尿失禁患者肛提肌的收缩功能可能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盆底超声影像特征,为提高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 年3 月—2017 年3 月于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压力性尿失禁妇女 98 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的妇女98 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静息状态下以及Valsalva 状态 下的二维、三维的图像,将图像收集后采用多普勒超声原装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静息状态下尿道倾 斜度、膀胱尿道后角小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Valsalva 状态下膀胱位置、膀胱颈位置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尿道倾斜度、膀胱尿道后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 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尿道口漏斗形成 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盆底超声影像技术可以有效鉴别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形态的改变。压力性尿 失禁的发生与尿道、膀胱颈及肛提肌等支持结构的缺陷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潘燕  俞一峰  龚海  李森 《医学综述》2012,18(17):2927-2928
目的探讨提肛运动对于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肛门功能的作用。方法提肛组在术后2周即每日进行提肛运动的功能锻炼,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测定两组术后3个月后直肠肛门压力。结果提肛组患者排便次数及控便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于粪便质地及其里急后重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肛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而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肛运动可明显提高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的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评价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收缩功能中的价值,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量化的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77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xford肌力分级标准分为肌力障碍组27例和非肌力障碍组50例;选择30例其他普通妇科疾病且无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应变率;分析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与Oxford肌力分级的相关性;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探索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诊断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肌力障碍组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Oxford肌力分级与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呈正相关(r=0.815,P<0.05).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诊断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最佳临界值为10.07%,曲线下面积为0.888(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78.6%、80.8%、86.3%.结论 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证实其对其他类型疾病患者盆底肌功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瑜伽操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法对于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取360例初产妇头位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瑜伽操组、瑜伽操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组(联合组),各120例,对照组产后行常规健康教育,瑜伽操组产后实施产后瑜伽操训练,联合组产后实施瑜伽操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法进行干预,对比分析3组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率、盆底肌张力良好率、身体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瑜伽操组与联合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瑜伽操组(P<0.05),瑜伽操组与联合组盆底肌张力恢复良好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联合组盆底肌张力恢复良好率及满意率高于瑜伽操组。瑜伽操组与联合组产后12周腰围、臀位、腹部皮皱、体质指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联合组腰围、臀位、腹部皮皱、体质指数少于瑜伽操组(P<0.05)。瑜伽操组与联合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身体疼痛、活动、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瑜伽操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法能有效预防头位分娩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有助于产妇产后身体恢复,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常见的出血、膀胱无抑制痉挛、尿失禁、膀胱颈狭窄、伤口感染5种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采用深缝扎前列腺窝5、7点处血管及术后导尿管牵拉压迫;术中避免损伤膀胱外括约肌;缝合膀胱颈口时,可容纳导尿管及1指大小;术后由骶管内经微量泵持续注入吗啡、氟哌利多、布比卡因;术后切口有效引流。结果 121例患者采用上述措施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采用上述措施,能有效防治上述5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黄小娟 《吉林医学》2013,34(9):1750-1751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前列腺摘除术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前列腺摘除术后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5例。观察组采用电针刺激疗法加盆底肌肉锻炼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盆底肌肉锻炼(即凯格尔运动)法治疗。结果:两组相比,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的治愈率、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专业的护理。结论:电针刺激疗法加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对前列腺摘除术后尿失禁的护理需要更专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妊娠及分娩后妇女和正常妇女的盆底肌力,了解妊娠及分娩对盆底肌力的短期影响。方法将183例在本院就诊的孕产妇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使用盆底肌电生理仪分别检测其产前及产后盆底肌肌力,并与166例正常妇女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妊娠组盆底肌力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和正常组中的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顺产组盆底肌力较剖宫产组肌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14周顺产组盆底肌力与剖宫产组盆底肌力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及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在产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结构的雌激素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  Lang JH  Zhu L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402-406,I0009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支持结构雌激素受体(ER)α和β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绝经前后SUI患者肛提肌及周围组织中ERα和ERβ的表达。结果 绝经前、后SUI组肛提肌活检阳性率分别为11%、0,对照组分别为35%、33%。肛提肌未见ERα和ERβ表达,ERα和ERβ分布于肛提肌周围筋膜组织。ERβ在部分盆底筋膜组织切片标本染色呈阴性,绝经前、后SUI组盆底筋膜组织ERβ染色阳性率分别为57%、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绝经后各组盆底筋膜组织ERβ染色阳性率较绝经前显著降低(P〈0.05)。绝经前、后SUI组盆底筋膜组织ERα测定值分别为(4.43±2.64)%和(5.14±1.79)%,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的(9.61±5.48)%和(10.88±2.90)%(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盆底筋膜组织的ERβ表达低于ERα,SUI组ERα和ERβ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女性肛提肌未检测到ERα和ERβ。妇女绝经前SUI的发生与低雌激素水平有关。盆底筋膜组织ERα表达减少和ERβ表达阳性率降低与SUI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