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晓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893-4894
目的:探讨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CT、治疗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8例小脑出血病例,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眩晕及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均行头颅CT检查。结果:CT检查血肿直径≤4 cm或出血量≤15 ml者,不论保守治疗或早期手术治疗其预后均较好;血肿直径≥4 cm,出血量≥15 ml,昏迷时间长者则预后差。结论:小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的多少,昏迷时间的长短及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赵晓伟 《实用医技》2007,14(35):4893-4894
目的:探讨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CT、治疗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8例小脑出血病例,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眩晕及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均行头颅CT检查。结果:CT检查血肿直径≤4cm或出血量≤15ml者,不论保守治疗或早期手术治疗其预后均较好;血肿直径≥4cm,出血量≥15ml,昏迷时间长者则预后差。结论:小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的多少,昏迷时间的长短及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脑出血的临床症状、CT、治疗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8例小脑出血病例,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眩晕及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均行头颅CT检查。结果 CT检查血肿直径≤4cm或出血量≤15ml者,不论保守治疗或早期手术治疗其预后均较好;血肿直径≥4cm,出血量≥15ml,昏迷时间长者则预后差。结论 小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的多少,昏迷时间的长短及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 5 6例小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小脑出血的病因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 ,临床症状、治疗方案、预后与出血量密切相关。出血量 <5ml者临床症状轻 ,内科保守治疗预后好 ,出血量越大预后越差 ,出血量 6~ 15ml者可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手术 ,出血量 >15ml者病情重 ,预后差 ,宜尽快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丘脑出血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6例经CT确诊为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病例,用内科保守和微创手要术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脑出血。结果:高血性丘脑出血量在5~15ml内,且意识清楚,临床预后效果佳;而出血量在20ml以上者且意识状态差,临床预后差。结论:脑出血的部位与大血肿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血压的持续升高和合并症的出现,加速了脑出血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病因、临床表现、头颅CT及治疗方法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57例小脑出血病例,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眩晕及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均行头颅CT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检查,小脑半球出血47例,占82.5%,蚓部出血10例,占17.5%.血肿直径≤4cm或出血量≤15ml者,保守治疗治疗其预后较好.血肿直径≥4cm,出血量>15ml,昏迷时间长者则预后差.结论 小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出因部位、昏迷时间的长短及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破入脑室的高血压性脑出血50例,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41.7%。手术治疗结果优于保守治疗,其主要优点为:①手术清除脑实质及部分脑室内积血,解除脑受压;②术中放置脑室外引流管,有利于脑室内积血的清除,可解除脑脊液的循环障碍。早期手术可降低病死率。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出血病例227例,分析其CT表现。经过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着重分析临床预后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1)脑干、小脑、脑室内的预后明显差于基底节、脑叶的出血。(2)出血量在5ml以下和5-10ml之间预后无差异;出血量在10ml以上的患者随着出血量的增加预后越差。结论CT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恢复良好55例,中残136例,重残69例,植物生存28例,死亡66例。GCS评分>9分者、出血量<60 ml者预后较好(P<0.05或<0.01);壳核出血和丘脑出血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7.7%(34/192)和22.6%(30/133),预后相对较差。出血未破入脑室患者、早期手术患者(6小时内)、<70岁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P<0.05或<0.01)。结论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年龄是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自1997年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集184例出血量在50~80ml的急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了锥颅减压和保守治疗的对照观察。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病例来源于我院连续3年住院治疗病人。统一用我院CT机诊断。纳入标准:①年龄在42~65岁;②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24h以内;③出血量大于50ml,小于80ml,伴有意识障碍;④出血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或脑叶;⑤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铸形。排除标准:①外伤和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原发性单纯性脑干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单纯性脑干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高发年龄50~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8例(66.67%),发病时血压升高33例(78.57%);在脑干出血及中桥脑出血最多见(76.19%);出血量〈2ml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预后佳(治愈率100%);出血量在2—5ml临床表现典型,病死率低(22.22%),预后良好;出血量5~10ml的预后差,病死率高(77.78%);出血量〉10ml病死率极高(100%)。结论原发性单纯性脑干出血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预后差;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CT是原发性单纯性脑干出血的安全、可靠诊断方法;早期行气管切开及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及降低死残率;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原发性单纯性脑干出血的重要措施。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以及脑干功能受损程度及全身器官功能状态是判断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干出血的CT诊断与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48例脑干出血病例的临床治疗与CT资料分析,探讨脑干出血的位置、大小、出血量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干平均出血量G=3.3675ml,病死率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小于5ml病死率为35.71%(17.97-53.46%)。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结论 CT是目前脑干急性出血快速、准确的检查手段,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干出血的CT诊断与预后分析。方法总结分析96例脑干出血病例的临床治疗与CT资料分析,探讨脑干出血的位置、大小、出血量与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病死率与出血量有关,出血量大于5ml,病死率大于95.2%,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早期CT诊断与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结论 CT诊断脑干出血及时、准确,直接影响及时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地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90例小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小脑症状、脑干症状及颅内压增高为其临床表现。应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脑室受压和脑干受压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结论小脑出血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经外侧裂入路治疗青年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外侧裂入路治疗的青年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出血量、术前GCS、合并症等临床资料,观察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糖尿病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无相关性(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GCS评分、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手术时机、高血压病史、合并脑疝、最高收缩压与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50mL、脑疝、手术时机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C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经外侧裂入路治疗青年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发病时平均血压水平、出血量、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以了解发病时的平均血压水平能否判断预后 ,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发病后 2 4h内经头颅CT证实脑出血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诊断标准的病人 ,对死亡组和存活组不同出血部位的平均血压、年龄、血肿平均体积进行统计。结果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死亡和存活组比较 ,平均血压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死亡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脑出血后血肿体积比较统计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患病时平均血压越高病人预后越差 ,脑出血后血肿的体积越大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脑出血患者急性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急诊109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20%甘露醇125~250ml,每4~8h静脉滴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胃酸抑制剂防治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除了给予对照组药物治疗外,加用天麻素6ml/d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危重情况进行APACHEⅡ临床评分,对治疗前后脑出血的量、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7d后,APACHEⅡ评分为20.6±6.8、23.8±6.6,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同一组在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亦有显著差别(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脑出血量在治疗7d后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同组之间比较,治疗后的出血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p〈0.05)。研究组共病亡6人,对照组病亡5人,治疗组发生各类并发症为8人,对照组7人,主要为脑疝和肺部感染,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病人,早期使用天麻素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急性脑出血病人早期使用天麻素不增加脑血肿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0例脑出血和30例对照组24h内8时、16时和24时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含量,分别与出血量大小和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在3个时,置与出血量大小呈正相关。在出血量大,预后差的患者两种激素水平明显增高,昼夜节律逆转。结论检测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观察昼夜节律,可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80例对照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及比较;应用CT测定出血体积并于发病1个月后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第7、10天较其他时间明显下降,仍显著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5)。其浓度与出血量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且S-100B蛋白含量随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 S-100B可作为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损伤早期敏感的检测指标,并对患者的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将S-100B蛋白测定作为脑出血早期诊断和估计预后的动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30例经 CT 扫描证实的丘脑出血,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分析。高血压为其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意识障碍(9例)、偏瘫(20例)、偏身感觉障碍(16例)和住院期眼征(14例)。CT 扫描发现平均出血量为6.4ml,中线移位6例(20%),破入脑室12例(40%)。本组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为10%。与颅内高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