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疗效及护理指导。方法30例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脑电生物反馈治疗1个疗程共20次,采用SNAP-IV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SNAP—IV量表总分以及注意力因子、多动/冲动因子较治疗前均下降显著(P〈0.01;P〈0.05;P〈0.01)。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疗效确切,家长满意度高,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托莫西汀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方法:对46例ADHD惠儿给予托莫西汀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4个月,于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儿注意力商数与反应控制商数中视觉、听觉商数以及进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并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注意力商数与反应控制商数中视觉、听觉商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ner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注意力商数与反应控制商数中视觉、听觉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onners量表评分在多动指数、学习问题、冲动一多动、品行问题等4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身障碍、焦虑两个方面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莫西汀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可以更好的改善患儿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阶梯式团体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 将96例首次确诊为ADHD未接受过药物及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个体组、团体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3组均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同时个体组采取一对一个体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团体组采用双人团体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取阶梯式团体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一个疗程后采用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IVA-CPT)、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Ⅳ)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3组IVA-CPT综合注意力商数及综合控制力商数均较前升高(P<0.05)。观察组IVA-CPT中视觉控制力商数、综合控制力商数得分均高于个体组及团体组(P<0.05);视觉注意力商数、综合注意力商数得分高于团体组(P<0.05)。观察组SNAP-Ⅳ中多动-冲动得分下降较个体组及团体组明显(P<0.05)。结论 对于ADHD患儿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中阶梯式团体治疗方式的疗效更优,可以明显改善多动-冲动的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4.
陈才  杨少华  洪芳芳  周远京  廖晓宇 《重庆医药》2009,38(16):2022-202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将68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年龄、分型、病情进行随机配对设计。对照组(34例):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以盲法测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跟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与利他林时照,了解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180例儿妻多动症(ADHD)患儿随机分成反馈组和利他林组各90例,分别给予脑电生物反馈及利他林治疗,用Conners量表、韦氏儿童智力测试和TOVA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12个月时进行跟踪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conners量表行为因子、学习因子、多动因子及多动指数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上述因子评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利他林组上述因子评分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差别.韦氏儿童智力测验c因子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升高(P<0.01).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c因子分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利他林组则无明显差别(P>0.05).TOVA4项操作评分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利他林组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与利他林近期疗效相当,但远期疗效优于利他林.  相似文献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它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作用的结果。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任性,还可共患多种行为和心理障碍。它可以通过药物、心理、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饮食等多方面进行治疗。因此,正确认识ADHD,共同关注ADHD患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益智抑动汤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ADHD患儿随机分成益智抑动组、利他林组,各50例,并进行12周对照观察。用SNAP-Ⅳ量表、Conners多动指数(CIH)、数字划消试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SNAP-Ⅳ量表和CIH总分、数字划消试验失误率降低;总有效率为:益智抑动组74%,利他林组8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副反应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益智抑动汤治疗儿童ADHD有效,且副作用较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恐惧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恐惧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帕罗西汀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2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在治疗第1、2、4、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评分在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在治疗第8周。研究组社会关系、独立性、心理及生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恐惧症疗效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方法对82例ADHD儿童和82例正常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应用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及CBCL( Children Behavior Check List)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行为评定。结果Conner’s父母问卷和CBCL评定量表中,ADHD组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攻击性、多动因子得分和总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ADHD儿童大多伴有行为问题,应重视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电刺激+生物反馈法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妇科就诊的盆底功能障碍并排除女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共纳入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盆底康复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法,两组疗程均为30d。观察治疗前后的尿失禁和盆腔脱垂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盆腔肌力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50.8%;治疗组治疗后盆腔器官脱垂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则为53.9%,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的阴道静总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同组间比较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同期的上述3个指标改善明显(P〈0.05)。结论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法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家长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100名ADHD儿童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合并家长培训,药物治疗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儿童的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得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治疗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得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ADHD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动宁胶囊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ADH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法对照研究多动宁胶囊与利他林的临床疗效,连续服用8周后统计疗效.结果 多动宁胶囊治疗ADHD的总有效率为89.06%,利他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多动指数(Conners)改善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方面,多动宁胶囊明显低于利他林,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多动宁胶囊治疗ADHD不仅疗效可靠,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对出口梗阻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肛管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出口梗阻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1个疗程的生物反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肛门直肠测压、盆底肌电图及结肠通过时间的变化。结果:经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便秘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77.53%,治疗后伴随症状、盆底肌反常收缩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治疗后患者排便紧迫感阈值有下降(P=0.01),胃肠道通过实验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生物反馈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月钮  朱晓东  陈菲  张明军  李芳 《中国药房》2012,(36):3423-3425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儿童脓毒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40例脓毒症患儿,随机均分乌司他丁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患儿均给予有效抗菌药物以及对症治疗,乌司他丁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0000U·kg-·1d-1,tid,连续应用5d。2组患儿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第1、3、5天检测体温、静脉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记录患儿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结果:乌司他丁组患儿于治疗后第1天起体温、静脉血C反应蛋白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体温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于治疗后第3天才有显著改善(P<0.05),静脉血C反应蛋白于治疗后第5天才明显下降(P<0.05)。乌司他丁组患儿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方面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快速地控制脓毒症患儿的炎症反应,改善疾病的严重程度,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息风平肝合益肺固卫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阳亢风动、肺虚卫疏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TS的作用机制。方法对32例TS患儿予以息风平肝合益肺固卫方治疗8周后,检测治疗前后TS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结果1)疗效观察: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总积分、证候总积分及病证总积分均明显减少(P〈0.01),总有效率为93.7%;停药1月后评估症状总积分、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球蛋白IgA、补体c3明显降低,2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IgG,IgM及补体C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IgA、补体C3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息风平肝合益肺固卫方能有效地持续改善TS阳亢风动、肺虚卫疏证的临床症状,可能系通过提高体液免疫功能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整合式治疗方法和单纯药物治疗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ADHD患儿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整合式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传统药物速释哌甲酯片(利他林)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后3月和6月时进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的48项家长用症状问卷(PSQ)和28项教师用症状评定量表(TRS)评定。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月和6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和100.00%,对照组分别为69.77%和79.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整合式方法治疗ADHD比单纯药物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儿童ADHD的症状,临床应推广使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联合运动训练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的影响。方法:80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吸入噻托溴铵联合运动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BODE指数。结果:6个月后观察组BODE指数分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其中6 min步行距离、肺功能指标等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体重指数、呼吸困难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