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发病后3d)与研究组(发病后3d)各37例。2组均实施动脉瘤颈夹闭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2组预后情况,并对比2组发病后3d、5d、10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β(IL-1β)]、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2组发病后3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发病后5d、10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恢复良好率相比,研究组(35.14%)远高于对照组(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及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早期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恢复神经功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术前脑血肿扩大对脑出血微创手术预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2—2015-03我院脑外科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头部CT确诊,将无血肿扩大48例患者为对照组,有血肿扩大52例患者为观察组,2组均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时长、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情况;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改善情况,并观察2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个月、3个月、9个月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观察组显著减小(P0.05)。术后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36.54%,较对照组20.83%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4.23%,较对照组25.0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对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但术前脑血肿扩大显著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由于样本量较少尚不能确定对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TREVO支架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患者纳入研究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具体取栓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凝血功能、90 d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89%(34/37)、88.57%(3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取栓时间、取栓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49%(32/37)、6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3/37)、14.29%(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24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手术组和栓塞组,对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时短期预后、术后并发症、术后瘤颈残留及术后6~18个月随访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1)手术组出院时GOS评分预后良好率62.60%与栓塞组预后良好率66.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8,P=0.157);(2)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高于栓塞组(t=16.78,P<0.01),但栓塞组的治疗费用要明显高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8,P<0.01);(3)2组间瘤颈残留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组术中破裂、颅内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术后再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组住院时间较短,血管内栓塞组住院费用较高,而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瘤颈残余、复发并无差异,两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不同并发症,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诊手术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5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急诊组与择期组,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治疗。急诊组在伤后6 h内手术,择期组在伤后4~7 d内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骨折恢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及电生理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急诊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较择期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Cobb角、椎管占位与前缘高度丢失较术前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管占位与前缘高度丢失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神经功能分级均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急诊组神经感觉和运动评分高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手术可促进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脊髓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机选择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2—2019-02濮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表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4例。研究组予以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临床症状出现3 d及以内),对照组予以延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临床症状出现3 d以后)。对比2组栓塞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以及血清MMP-9、MBP水平。结果研究组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2组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较大,2组NIHSS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及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2组BI评分呈增高趋势,且研究组BI评分增高幅度较大,2组BI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及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2组血清MMP-9、MBP水平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血清MMP-9、MBP水平降低幅度较大,2组血清MMP-9、MBP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6%)与对照组(9.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早期(发病3 d内)行介入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血清MMP-9、MBP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02-2015-12我院74例STBI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7例。研究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3个月后随访。对比治疗前后2组颅内压水平(ICP)及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变化情况,并统计对比2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ICP水平及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ICP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59.46%)高于对照组(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6.22%)低于对照组(3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5例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双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研究组:38例,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颅内压、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术后6个月预后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颅内压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7 d研究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IHSS得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3个月研究组NIHS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死亡率、存活率分别是18.42%、81.58%,对照组死亡率、存活率分别是45.95%、54.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16%,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5.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重型双侧颅脑损伤效果肯定,能显著性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4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8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7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在护理1个月后采用NIHSS评分及ADL分级法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2组在护理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9%(14/68),研究组为5.56%(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家属护理满意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患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3—2014-03在我院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64例,根据内听道外瘤体的直径,分为A组(n=27)和B组(n=37),其中A组为肿瘤直径30mm的中小型听神经瘤患者,B组为肿瘤直径≥30mm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观察2组患者手术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面神经保留等情况。结果 A组和B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92.59%和91.89%,2组肿瘤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蜗神经解剖保留率为62.90%,明显高于B组的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率分别为96.30%和9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0%和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优秀率为100.00%,B组为9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听力水平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中小型听神经瘤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2—2020-02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诊断为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7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n=39)和研究组(n=39),常规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2次/d,疗程2周。2组均双抗3周后改为单抗阿司匹林长期服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7 d和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3个月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记录相关出血事件。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7 d、14 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常规组治疗14 d后才显示出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研究组10.25%,常规组7.6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2.3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9.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急性期的神经功能恶化,并改善远期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外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术前结扎颈外动脉的适用条件和临床效果。32例大型、巨大型蝶骨嵴外侧型脑膜瘤患者分为颈外动脉结扎组和未结扎组,术后统计显示,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71.00±182.00)ml和(994.00±278.00)ml、肿瘤全切除率100.00%(14/14)和72.22%(13/18)、手术时间分别为(5.60±1.40)h和(8.10±1.70)h、发生术后并发症病例分别为1例(7.41%)和7例(38.89%);各项变量比较颈外动脉结扎组均优于未结扎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大型、巨大型蝶骨嵴外侧型脑膜瘤患者术前结扎颈外动脉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21项评分标准)评定结果,将2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成抑郁组及非抑郁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12周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抑郁症53例,发生率25.48%。12周后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抑郁组67.92%,对照组7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比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不同程度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两者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84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观察组)和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组(对照组)各42例,2组术后均给予规范化综合治疗,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ADL评分、再出血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90%和30.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ADL评分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血肿复发率、病死率及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将黄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重症医学科2014-01—2016-12收治的124例老年HICH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硬通道微创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软通道微创术介入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QOL)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通道微创与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老年HICH的效果相当,但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减少组织损伤、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剂静滴,2次/d。2组患者均治疗14 d为1疗程。对2组治疗后NIHSS评分、TNF-α、IL-6、CRP及临床总有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6.93,P<0.05)。观察组改变更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t=3.89,P<0.05)。治疗后2组的TNF-αI、L-6和CR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8.54、9.36、8.92,对照组t=6.33、7.32、6.70,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8、3.84、3.42,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0%和7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急性脑出血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单独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08—2016-08本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依达拉奉+奥扎格雷)与对照组(依达拉奉+丹参注射液)。对比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41/42)、78.6%(3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2/42)、7.1%(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实施奥扎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能获得较好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分为2002-2006年及2007-2009年前后两个阶段,每阶段又以≥60岁和<60岁为分为2组,并对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阶段1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2%,2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第二阶段1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8%,2组并发症发生率22.0%,2差异非常明显(P<0.05);第一阶段1组病死率53.8%;2组病死率31.7%,2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1组病死率31.8%;2组病死率18.0%;2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两阶段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老年组术后并发症及残死率明显高于年轻组;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以及冰帽、冰毯控制体温(≤37.0℃)的综合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02-2016-02我院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对比治疗前后2组颅内压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58.82%)高于对照组(32.35%),并发症发生率(14.70%)低于对照组(3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6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抗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抗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血脂水平及神经体内指标。 结果研究组的各项神经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功能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较治疗前有一定的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蓝蛋白与白细胞介素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其他体内水平有良好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