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引言 肠移植将成为肠功能衰竭病人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肝肠联合移植适用于肠衰竭合并全肠外营养所致的肝功能衰竭的病人[1].我科于2003年4月24日施行了国内首例肝肠联合移植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现将相关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病人男,41岁,于2000年11月因车祸致外伤性肠系膜血管破裂,并发肠坏死,腹腔感染,十二指肠和结肠瘘,先后4次行剖腹手术,切除全部小肠,作空肠近端和回肠末端造口.病人接受全肠外营养(TPN)支持29个月,曾出现肝酶谱升高、淤胆,胆总管明显扩张,合并结石形成.其间还多次发生腔静脉导管感染、败血症.  相似文献   

2.
急性小肠缺血术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小肠缺血部分小肠切除术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4例急性小肠缺血部分小肠切除术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4例病人经检查和手术治疗,证明蛋白质丢失为原残留小肠均有缺血性病变,切除病变肠段和营养支持后,症状消失,营养状况显著改善. 结论: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和EN支持治疗急性小肠缺血部分小肠切除术后蛋白质丢失性肠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短肠综合征(SBS)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短肠康复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我们近期诊治2例病人,其中1例为全小肠切除.肠外营养(PN)、谷氨酰胺(Gln)和生长激素(GH)在这2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3例手术治疗的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就诊时即诊断为肠绞窄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55例非手术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行肠粘连松解术47例,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5例,小肠内固定术2例,肠短路吻合术1例.62例治愈,1例术后第3天死亡.41例随访0.5~9年,7例复发,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结合影像学资料动态观察病情,及早发现肠绞窄征象,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5.
49例小肠出血诊断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22/49),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0/49)、小肠憩室(8/49)、小肠息肉(5/49)及血管病变(4/49).全组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 小肠出血原因肿瘤占首位,其次分别为炎性肠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剖腹探查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也是一种主要诊断手段.小肠出血治疗以药物、内镜治疗为首选,如效果不佳则行手术治疗,主要为包括病变在内的肠段切除.  相似文献   

6.
全小肠移植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和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不可逆性肠衰竭的理想方法,合理安排与实施肠内与肠外营养,对移植肠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手术1-2d后血液动态学平稳,即可开始静脉营养。第3-4天后肠蠕动恢复,即可开始肠道营养,肠道灌注结晶氨基酸类或多肽类要素膳添加谷氨酰胺和中链脂肪酸,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完全口服饮食并停止静脉营养,是小肠移植治愈肠衰竭的真正目的。国内首例全小肠移植病人,术后100d肠功能恢复良好,表现为移植肠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塞病(Behcét病)肠梗阻的病变特点和综合治疗方法。方法5例经过病理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检查确诊的白塞病肠梗阻患者,手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和肠外营养支持。结果5例患者经过手术、激素和肠外营养治疗后,肠梗阻症状消除,饮食恢复正常,低蛋白血症得以纠正,最后痊愈出院。结论白塞病致肠梗阻者少见;全小肠外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小肠广泛粘连致肠梗阻为其特点;采取手术、激素和肠外营养等方法综合治疗可获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闭孔疝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8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4~86岁,体质量38~45妇,平均体质量指数(BMI)17.8kg/m20术前均以肠梗阻收治入院。3例患者Howship.Romberg征阳性;7例患者术前CT检查发现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有肠管影。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5例为右侧闭孔疝,3例为左侧闭孔疝,术中见疝内容物均为小肠,6例发生绞窄,其中4例属于小肠壁疝,均行肠切除吻合术,2例解除嵌顿后小肠血运恢复。未行肠切除术,闭孔予4-0丝线间断、内荷包或“8字”内翻缝合。4例患者术中行小肠减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肠外营养支持。结果入院至手术时间最长7d,最短为1d,平均住院时间为17.5d,所有患者切口均行减张缝合,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发生肺部感染2例,术后转入ICU治疗2例。8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高龄、营养状况差、多产的女性患者,反复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应警惕存在闭孔疝的可能,及时行腹部和盆腔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早期确诊并行手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闭孔疝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0 引言 短肠综合征是由于小肠大部分切除后,剩余小肠不能维持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临床上往往难以处理.现就1例短肠综合征病人EN治疗6个月初步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生长激素联合谷氨酰胺对促进残存小肠适应性代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和谷氨酰胺(Gln)单独或联合应用对残存小肠适应性代偿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已行全肠外营养(TPN)置管术、胃造口置管术和85%小肠切除术的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短肠对照(SB)组;生长激素(SB/GH)组;谷氨酰胺(SB/Gln)组;生长激素/谷胺酰胺联合(SB/GH/Gln)组.术后即行TPN,术后4天开始肠内营养(EN),并逐渐过渡至全肠内营养(TEN),每只大鼠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术后每天称体重,于术后第12天检测小肠粘膜绒毛高度、粘膜厚度和隐窝深度,行14C葡萄糖和3H棕榈酸吸收实验,测定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应用逆转录多聚合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小肠粘膜IGF-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1)和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mRNA表达. 结果:SB/GH组和SB/Gln组大鼠术后体重、残存小肠的绒毛高度与粘膜厚度、体内吸收实验、血浆IGF-1浓度均显著高于SB组.SB/GH/Gln组指标又显著优于SB/GH组和SB/Gln组.而SB/GH组和SB/GH/Gln组残存小肠粘膜IGF-1、SGLT1和I-FABP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SB组和SB/Gln组. 结论:GH和Gln单独或联合应用可促进残存小肠代偿性增生,且GH和Gln具有效能协同作用.Gln主要促进残存小肠吸收面积的扩大,而GH不仅促进残存小肠吸收面积的扩大,而且还可通过小肠粘膜局部IGF-1的介导,增强单个粘膜上皮细胞吸收功能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1.
小肠移植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改进小肠移植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方法,并总结3例小肠移植病人的营养支持疗效. 方法:3例病人均接受全小肠移植.病人手术前先接受TPN支持,术后便开始TPN支持.随着移植肠功能的恢复,在对EN支持耐受和有效地维持营养状态的前提下,尽快实现PN向EN过渡,恢复经口进食,并最终摆脱PN支持.应用Gln、甘氨酰谷氨酰二肽和生长激素,以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 结果:3例病人分别于移植术后21、14和24 d摆脱TPN,体质量和血浆ALB水平明显改善. 结论:改进小肠移植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方法,能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使病人尽快适应EN支持.  相似文献   

12.
张玲 《工企医刊》2013,(6):510-511
总结2例短肠综合症患者的护理,术后合理应用肠外营养,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及时肠液回输加强小肠造口护理,为下一次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减少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康复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肠内、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对新生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平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100例新牛儿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组)、肠外谷氨酰胺1组[肠外营养1组,在常规肠外营养中静脉补充谷氨酰胺0.3 g/(kg·d),其中谷氨酰胺取代了处方中相应氨基酸的量]、肠内谷氨酰胺Ⅰ组[肠内营养1组,口服添加谷氨酰胺0.3 g/(kg·d),谷氨酰胺取代了常规肠外营养中相应氨基酸的量]、肠外谷氨酰胺2组[肠外营养2组,在常规肠外营养中静脉补充谷氨酰胺0.3 g/(kg·d)]、肠内谷氨酰胺2组[肠内营养2组,口服添加谷氨酰胺0.3 g/(kg·d)],每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氨基酸的剂量按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给予[从1.0~2.0 g/(kg·d)开始,增至3.5 g/(kg·d)].首要终点指标为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标准配方摄入量≥120ml/(kg·d)]、胃潴留次数、完全脱离肠外营养时间和死亡率.次要终点指标为体重变化和头围变化、肝功能、肾功能、呼吸机应用天数、住院天数.结果 5组患儿达到全肠内喂养日龄、胃潴留次数及脱离肠外营养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患儿肝肾功能水平及体重增长、头围增长、抗生素应用天数、住院天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肠外谷氨酰胺1组和2组较对照组呼吸机应用天数显著减少(P<0.05).死亡率通过意向性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肠外谷氨酰胺1组RR为1.053,95%CI为0.952~1.164;肠内谷氨酰胺1组RR为1.333,95%CI为1.035~1.717;肠外谷氨酰胺2组RR为1.053,95%CI为0.952~1.164;肠内谷氨酰胺2组RR为1.25,95%CI为1.004~1.556.结论 补充谷氨酰胺未能缩短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减少胃潴留次数、缩短全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可以减少新生儿呼吸机应用大数.新生儿肠外补充谷氨酰胺对患儿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营养支持在小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组共22例,均为小肠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距瘘诊断间隔时间为6~97 h,其中15例在瘘发生后48 h内手术.21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行肠瘘楔形切除修补术;术后给予生长抑素 重组人生长激素 营养支持.术后3天内给予生长抑素,3天后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共5~7天.结果:22例病人均获成功,术后未再发生肠瘘.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9.6±5.9)天;完全恢复经口进食时间平均为(13.1±6.2)天.结论:对小肠外瘘病人进行早期确定性手术后,采用生长抑素 重组人生长激素 营养支持方案,能确保肠吻合口的愈合,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先天性小肠闭锁肠壁神经系统(ENS)和肠间质细胞(ICCs)病理变化特征及病变肠段范围,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机制,为小肠闭锁手术切除肠管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小肠标本(对照组)肠壁S-100蛋白和c-kit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观察闭锁两端肠壁ENS和ICCs病理改变及其分布范围.结果 闭锁近端肠壁S-100和c-kit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距离盲端长度的增加,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闭锁近端14 cm、远端4 cm处,二者病变总体上趋于正常.结论 小肠闭锁两端肠壁与肠动力密切相关的ENS和ICCs均存在病变,是小肠闭锁术后肠道动力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在患儿小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切除闭锁近端肠管14 cm,而远端切除4 cm,可减少或避免术后肠动力功能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肠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发生了障碍,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当除外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原因后,可考虑由小肠疾病导致的梗阻.空回肠均有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回肠管径较空肠细,肠壁较薄,因此回肠是好发的梗阻部位.肠梗阻可分为完全肠梗阻和不全肠梗阻,小肠不全梗阻一般为慢性肠梗阻.由于其病因繁多,病情复杂,又由于小肠部位的内镜检查困难,因此是临床诊断和冶疗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β-胡萝卜素(β-C)对大鼠急性放射性损伤小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C组)、单纯照射组(R组)、β-C 5 mg/(kg·d)组(T1组)和β-C 10 mg/(kg·d)组(T2组).连续灌胃14 d后,R组、T1组、T2组用直线加速器,以9 Gy剂量进行全腹一次性照射,第4天处死大鼠,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内毒素浓度,留取空肠组织,观察肠黏膜形态,测定绒毛隐窝轴(CVA)长度. 结果: R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CVA明显短于C组(P<0.01),肠黏膜损伤严重(P<0.008 3);血浆内毒素浓度较C组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DAO活性无显著性差异.T1组大鼠CVA明显长于R组(P<0.01),肠黏膜损伤轻于R组(P<0.008 3);血浆内毒素浓度较R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DAO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T2组大鼠体质量较T1组显著增长(P<0.01),CVA明显长于T1组(P<0.01),肠黏膜损伤轻于T1组(P<0.008 3);血浆内毒素浓度较T1组明显降低(P<0.01);DAO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补充10 mg/(kg·d)β-C可减轻X线照射引起的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对维持黏膜屏障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肠移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肠是维持人体营养、生存的重要器官之一 ,但由于损伤、血管病变、肠管本身广泛的病变或是先天性畸形 ,致使某些病人丧失了小肠这个器官或是小肠的功能 ,造成不可逆转的肠功能障碍而不能维持机体需要的最低营养量 ,甚或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自 1 96 8年全肠外营养 (TPN)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肠CT在小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行小肠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肠腔、肠壁、肠系膜血管及肠周情况.结果:65例患者中发现阳性病例26例,脂肪瘤6例,间质瘤5例,小肠腺癌2例,小肠淋巴瘤3例,炎性肠病2例,肠梗阻6例,血管发育异常2例.结论:小肠CT对小肠疾病的定位、定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小鼠小肠RNA对人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小鼠小肠RNA对受照人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照后4d,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人肠上皮细胞的存活率逐渐降低;照后给予小肠RNA组的LD50为14.2Gy,照射对照组的LD50为12.6Gy,DMF为1.13;照后24h,小肠RNA组的G2期细胞增多,而G1期细胞减少。结论 小鼠小肠RNA可提高受照人肠上皮细胞存活率,其机理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