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齐拉西酮——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庆华  蒙华庆 《重庆医学》2007,36(6):496-498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从偶然发现的氯丙嗪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大约已有40~50年的历史.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对近30%的患者无效,同时伴随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镇静、体位性低血压、抗胆碱效应)以及锥体外系反应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危险[1].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的阴性症状似乎具有更高的疗效,同时具有相对较低的锥体外系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的变化情况。方法:用调查量表分别调查308例(为A组)和484例(为B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结果:A组患者以氯丙嗪(66.23%)和氯氮平(27.27%)为最常用,以后依次为舒必利、利培酮、奋乃静、氟哌啶醇。B组患者的用药以利培酮(57.85%)和奥氮平(25.21%)为最常用,以后依次为喹硫平、阿立哌唑、氯氮平、舒必利。单一用药比率上升,联合用药明显减少。结论:利培酮和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不良反应小、依从性好,已经取代传统抗精神病药成为常用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与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择100位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评估完成基本情况问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SAS)、静坐不能评定量表(BARS)、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及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行为与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样本吸烟行为的检出率(95%置信区间)为56.0%(46.3%,65.7%);SAS、BARS和AIMS评分越低的患者越容易吸烟(OR分别为0.60、0.75和0.70,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吸烟缓解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自从氯氮平及其他新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减少到相当低的程度,但是,大多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比传统抗精神病药在很大程度上有导致体重增加的倾向,这引起临床医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问题的兴趣。本文将重点讨论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相关的体重增加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1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的流行病学资料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定义比原来体重增加7%以上称为体重增加。有资料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的发生率在50%以上,由此可能造成治疗的依从性差、生活质量下降、社会活…  相似文献   

5.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氮平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长期治疗的非传统抗精神病药,它属于噻吩二氯嗜类衍生物,其结构和药理特性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相似。作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克服了传统呸受体阻滞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在美国已被列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我们对奥氮平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从偶然发现的氯丙嗪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有40—50年的历史。随着临床治疗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发现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对近30%的患者无效,同时伴随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镇静、体位性低血压、抗胆碱效应)以及锥体外系反应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危险。经过近十年来的临床汇总发现,  相似文献   

7.
郭赛玲 《河北医学》2009,15(8):934-935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合并舍曲林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对6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用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合用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舍曲林和安慰剂,疗程12周。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评定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各评定一次。结果:治疗第8周起合用组PANSS总分及阴性因子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同时联用舍曲林可改善阴性症状,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33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BZD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0%的病例使用BZD,以使用艾司唑仑最多.结论: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率较高,使用时间较长.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BZD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我们调查了本院1989~1999年间所统计的330例有关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针对所出现的锥体外系反应、行为改变等不良反应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院1989~1999年所统计的330例有关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精神方面,其中抗精神病药物以锥体外系为主,而三环抗抑郁剂以行为改变为主,也可有惊厥发作、体位性低血压、粒细胞减少、发热反应等,见附表。附表 330例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例数%锥体外系反应15948行为改变247惊厥发作155体位性低血压3812粒细胞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抑郁症住院患者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79例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使用新型抗抑郁药患者达70例(88.6%),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心境稳定剂者50例(63.3%)。结论:新型抗抑郁药因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等特点占据了抗抑郁治疗的主导地位,联合用药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伴情感症状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对183例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人院1周内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PMS)评定,对其中阳性患者(HAMD≥17分或HAMA≥14分或BPMS〉10分)分组,第1组为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第2组为伴躁狂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中部分患者分别合并抗抑郁剂或心境稳定剂治疗,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比较.治疗1月后对阳性患者再次评定.结果: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中存在情感症状者占68.9%,且情感症状受精神症状影响;治疗1月后,合用抗抑郁剂或心境稳定剂组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发作期精神分裂症伴发情感症状应引起重视,但谨慎合用抗抑郁剂或心境稳定剂.  相似文献   

12.
抗精神病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艳  吴皓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110-1110
精神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所致的副作用和体位的变化,往往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常伴有头晕、眼花、心慌、脉速、晕倒、摔伤甚至休克等症状。一旦发生,则严重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为此,本文对23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的体位性血压进行观察,提出护理和预防策略。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病例来源选择2005年12月~2006年6月间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36例,符合下列入组条件: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严重的躯体疾病,饮食正常;观察期间未使用其它影响血压的药物。236例中,男136例、女100例,平均年龄(32.45±10.79)…  相似文献   

13.
307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用药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先广  孙吉禄  杨振峰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0):105-105,108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病患者用药情况,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用药构成。方法样本采取整群人组,出院病案整体分析用药情况。结果临床药物治疗联合用药偏高,躯体代谢情况已经引起临床医生注意。结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成为临床主流。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应用抗抑郁药或心境稳定剂需要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4.
抗精神疾病药物合并氟西汀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李俊亚 《吉林医学》2011,(36):7654-7655
目的:探讨抗精神疾病药加用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用抗精神疾病药治疗的基础上,随机抽取29例给予抗精神疾病药加用氟西汀作为治疗组;其余作为对照组;疗程12周。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评定量表(TESS)评定,与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8周起合用组PANSS总分及阴性因子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合用组的体重增加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疾病药同时联用氟西汀可改善阴性症状,并对患者的体重增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喹硫平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副作用,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用喹硫平治疗后产生的常见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副作用主要有体重增加、体位性低血压、肝功能损害、心动过速等。结论:喹硫平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少且轻,护理人员容易忽略对其副反应的观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20,(3):337-340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0周岁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341例,对其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占据主导地位(92.96%),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数量由大到小依次是奥氮平(49.27%)、利培酮(19.35%)、富马酸喹硫平(19.06%)、阿立哌唑(15.25%)、氯氮平(7.92%)。联合用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奥氮平+阿立哌唑,辅助用药使用最多的是丙戊酸镁缓释片。结论: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大多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较少。单一药物使用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其次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照研究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间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组,各70例,每组男女各35例,每组首次住院及长期住院各35例。定期对两组进行血压测量,对照分析,同时进行相应护理。结果:140例患者中,符合直立性低血压判定标准30例(21.4%)。典型组24例,占17.14%:其中氯丙嗪16例,占11.428%,氟哌定醇6例,占4.285%,奋乃静2例,占1.428%;非典型组6例,占4.28%,其中氯氮平5例,占3.571%,利培酮1例,占0.7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服用抗精神病药1周较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第2周及第3周末较入院时和入院后第1周末血压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性别在两组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中无明显差异(P>0.05)。首次住院(14.285%)比长期住院(3.571%)发生率高。结论: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均有影响,典型组中以氯丙嗪影响最大,占比例最高,非典型组中以氯氮平占比例最高。随着剂量的增大,血压下降更明显。提示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特别是氯丙嗪、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时要加倍观察,重点看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住院三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用药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选取我院住院30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40例进行研究,对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率82.5%,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率17.5%;男性单一用药者占75%,女性单一用药者占63.3%;男性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多见,女性联合情感稳定剂较多.患者进入60岁以后由常规用药剂量减少为低用药剂量,其中苯二氮艹卓类和抗胆碱能药物使用减少.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对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情感表达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我院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趋向合理,患者总体社会功能有所提高,部分联合抗抑郁剂其合理性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医中药活血化瘀为主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避免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所致不良反应。方法 以活血化瘀为主,合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50例,疗程8周,采用BPRS量表评定患者的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为86%,显效率为74%。结论 活血化瘀为主并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的临床欢果,且未出现抗精神病药所致的常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苯二氮革类药物(BZD)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33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BZD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0%的病例使用BZD,以使用艾司唑仑最多。结论:苯二氮革类药物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率较高,使用时间较长。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BZD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