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少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方法:对128例闭合性少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结果:治愈113例,好转15例。结论:对少儿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均可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整复能彻底纠正尺偏畸形,可有效的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肱骨髁上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共收集总结了54例资料较完整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采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治疗。结论54例患儿均行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后效果评定:优40例,良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所有病例经随访证实,认为采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同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能有效防治肘内翻。  相似文献   

3.
林伟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9):598-598
目的 :采用卡钳式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纠正尺偏尺倾 ,并屈肘 110°夹板行固定较大限度减低肘内翻发生。方法 :卡钳式手法牵引复位后屈肘固定。结果 :4 6例肱骨髁上 (伸直型 )骨折肘内翻发生率 6 %。结论 :卡钳式手法复位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效果好 ,肘内翻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研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结果:发现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内服能有效缩短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愈合时间,但不改善治疗的优良率及肘内翻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复位加上肢皮牵引悬吊及五合一夹板(GartlandⅢ型)配合中药口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法整复及四合一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采用手法整复、患肢皮肤牵引悬吊、五合一夹板外固定。对两组患儿的肘内翻、肘关节功能和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7.2%、9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内翻发生情况为肘内翻≥10°,对照组为3例,治疗组为1例;肘内翻角度〈10°,对照组为11例,治疗组为5例,两组的肘内翻发生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皮牵引悬吊加五合一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小夹板外固定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方法探讨。方法中医手法复位后于肱骨内外髁处打入交叉克氏针、小夹板外固定,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结果:术后无明显肘内翻、肘外翻畸形。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比较有优势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利用手法复位后再用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活血化瘀汤治疗;结果术后无明显肘内翻,肘外翻现象;结论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不失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石膏与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给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对采用石膏与小夹板不同固定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小夹板外固定组肘内发生率为22.35%,屈肘、前臂旋前(或旋后)位石膏外因在定组肘内翻发生率为7.41%,说明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仲进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优于小夹板外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外翻夹板固定在治疗幼儿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照分析103例1~4岁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患儿的治疗过程,其中A组(55例)采用超外翻夹板固定,B组(48例)采用传统小夹板固定,通过观测总体疗效、肘内翻畸形发生率、肘内翻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总体疗效、肘内翻畸形发生率、肘内翻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外翻夹板固定具有提高疗效、降低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减轻患儿痛苦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夹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牵引、切开克氏针固定4种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探讨肘内翻的发生机制以预防其发生。方法:采用这4种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43例,6个月后初步评定疗效,1年半后进行随访。结果:夹板固定者,优良和良好65.1%,不良6.3%;石膏固定者,优良和良好42.6%,不良40.4%;牵引治疗者,优良和良好63.2%,不良10.5%;切开克氏针固定者,优良和良好50.0%,不良28.6%。肘内翻的发生率,尺侧嵌插和尺侧偏移者为75.0%,桡侧嵌插和桡侧偏移者为21.4%。结论:夹板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优的固定方法;明确肘内翻的发生机制,准确分析骨折时暴力方向及移位情况,才能把握好复位原则,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田野 《亚太传统医药》2012,8(3):134-135
目的:探讨肘内小切口治疗儿童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2例,麻醉后,均采取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早期石膏托外固定治疗。结果:随访12~42个月切口全部一期愈合。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7.3%,且无一例出现肘内翻畸形。结论:采取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早期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儿童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切口隐蔽不影响外观、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防止术后并发肘内翻畸形、早期恢复肘关节功能四重优点。  相似文献   

12.
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根据已矿名老中医张绍富的经验,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0例。经18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达83.34%,肘内翻发生率为15.2%,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各种疗法。运用传感器对不同固定体位下骨折断端间内外侧皮质骨处的压力变化进行测量,证明屈肘旋前位时夹板固定效力最大,断端最稳定,移位倾向最小,能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认为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对稳定Bauman角,防止肘内翻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8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为经皮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A组40例)、经皮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2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C组16例)3组进行治疗,测量各组不同阶段Bauman角的变化及肘内翻发生率。结果:85例均获得1~5年随访。各组复位前与复位后、去固定后的Baumann角比较P〈0.01。复位术后与去固定的Baumann角比较P〉0.05,去固定后A、B组,B、C组比较P〈0.05,A、C组比较P〉0.05。肘内翻总发生率5.88%;,A组仅为2.5%;其中A、B组,A、C组比较P〈0.05,B、C组比较P〉0.05。结论:经皮外髁交叉克氏针固定组各阶段Baumann角均小于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低,且不易损伤血管神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中药联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01月-2012年01月本院收治的8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遵循随机原则,将患儿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28例。Ⅰ组单纯采取手法复位治疗,Ⅱ组单纯采取夹板固定治疗,Ⅲ组患儿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中药联合治疗,最后分析三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Ⅲ组优良率为96.43%,明显高于Ⅰ组的82.14%、Ⅱ组的78.57%,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儿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与Ⅰ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与Ⅰ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中药联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屈肘位绷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选择闭合性无血管、神经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88例,单纯用绷带屈肘贴胸位固定治疗,取得了优良率90%的结果。观察认为,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后再移位和发生肘内翻等畸形的主要原因是骨折端的旋转活动,而造成旋转的主要因素是固定的松动及上肢的活动和前臂的重力等。应用本法固定能较好地解决断端间的旋转,因而可获得较理想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搜集本院近3年内6~12岁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行克氏针内外交叉内固定,共计20例;B组行外侧平行克氏针内固定,共计18例。定期随访,检查和记录一般感觉运动、末梢血运状况及肘关节功能,对2组术后功能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儿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接受12~18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根据Flynn标准评定,2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0%和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共4例出现肘内翻畸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交叉固定组)出现1例尺神经损伤,外侧固定组未见。结论:针对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种克氏针固定方式效果相似,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外侧平行固定可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手法整复,屈肘90°、前臂旋后900和外展15°-25°位长臂石膏托矫形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120例,必要时配合闭式穿针内固定8例。结果:经6个月~3年随访观察,115例外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占95.83%,5例发生不同程度肘内翻畸形,占4.17%,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该方法可预防肘内翻、缺血性肌挛缩和肘关节伸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是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加钢丝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手法整复失败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12例。经平均5年3个月的随访,优良率达73.2%,肘内翻发生率为12.5%。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对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合临床和有关文献对肘内翻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儿上肢多功能牵引复位固定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85例,均采用上肢多功能牵引复位固定器治疗.结果:解剖对位356例,近解剖对位96例,功能对位33倒.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1~42d,平均31.5d,随访1~5年.功能恢复:优426例,良56例,盖3例,肘内翻发生率5.15%.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认识肘内翻的发生机理,对三家医院收治的586例肱骨髁上骨折中发生肘内翻的236例患者进行了3~7年,平均5年的随访,并按其进展的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肘内翻呈进展性者40例,非进展性者196例。其中83例解剖复位者,无法用复位不良、固定不当及骨骺损伤等传统观点解释。经仔细分析治疗前后的X线片,并根据生物力学理论提出了骨膜破裂和骨皮质嵌插、压缩、缺损及塌陷等机械损伤机制,认为临床治疗单纯遵循尺偏型矫枉过正,桡偏型不必强求解剖对位的原则是不够的。应根据其发生机制及X线表现,分别采取动力性和静力性治疗,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