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0-2013 年接受急诊PCI 的232 例STEMI患者, 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TIMI 血流≤2 级)和正常血流组,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预测无复流发生的最佳切点值, 并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数据分析使用SPSS 11.0 统计软件。结果 无复流组的NLR 高于正常血流组[4.1(2.4~6.5)vs. 2.4(1.7~3.8), P=0.001];ROC曲线计算NLR预测无复流的最佳切点值为3.2, 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和73%;高NLR 组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大于低NLR 组(34.8% vs.9.3%,P<0.001);NLR(>3.2)是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0, 95% CI:1.39~9.80, P=0.009)。结论 NLR是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其早期危险分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术前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行PCI治疗并且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91例患者(无复流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PCI治疗后前向血流正常的1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PCI术前临床资料和术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针对PCI术前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做多因素分析,以判断对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平均回顾性随访(35.8±15.3)个月.结果 无复流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中无复流组患者吸烟指数≥300(OR=2.81,95%CO:1161~4.38,P=0.007)、术前24 h内空腹血糖≥11.1 mmol/L(OR=3.39,95%CI:1.51~4.89,P=0.000)、术前1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OR=2.39,95%CI:1.22~3.78,P=0.009)是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结论 无复流现象提示患者预后差,严重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长期大量吸烟、术前1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和术前24 h内空腹血糖≥11.1 mmol/L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性AMI患者117例.检测入院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生物标记物,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情况.依据入院白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白细胞正常组(白细胞计数≤10×109/L,60例)和白细胞升高组(白细胞计数>10×109/L,57例).比较两组间各生物标记物以及心室重构指标的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预测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后近期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白细胞升高组患者入院NT-proBNP、hs-CRP及cTnI峰值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组[(2408.83±3173.39)pg/L比(713.11±636.82) pg/L、(39.64±59.51) mg/L比(11.23±14.14) mg/L、(107.76±107.71) pg/L比(62.23±87.79) pg/L,P< 0.05].入院白细胞计数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P< 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有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入院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无左心室室壁瘤患者[( 12.59±5.22)×109/L比(9.27 ±2.60)×109/L,P=0.001].入院白细胞计数≥10.5×109/L是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5,95% CI:2.69~187.83,P<0.01),其诊断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69.7%.结论 入院白细胞计数可能具有预测和协助诊断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左心室重构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采用分步法及直接法的优缺点.方法 将2002-2006年就诊并按照直接法行PCI治疗的178例急性STEMI患者定义为A组.将2007-2010年就诊并按照分步法行急诊PCI的167例急性STEMI患者定义为B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术中并发症(慢复流或无复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A组术中并发症(慢复流或无复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为20.78%(37/178),B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1.97%(20/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P<0.05).结论 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时采用分步法比直接法术中并发症明显降低,能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临床资料。98例患者依据院内转归情况分为院内死亡组28例、存活组7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数据、心肌梗死病变范围、治疗方法及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CS患者急诊PCI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院内死亡组年龄、休克指数、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水平及高脂血症、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三支病变、IABP辅助比率及急性肾损伤、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存活组(P < 0.05),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PCI后TIMI血流分级Ⅲ级比率低于存活组(P < 0.05);2组罪犯血管分布、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比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肝损伤、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以 < 65岁、LVEF ≥ 35%、后壁心肌梗死、PCI后TIMI血流Ⅲ级、无急性肾损伤、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无消化道出血为参照,年龄>75岁(OR=4.71)、LVEF < 35%(OR=5.53)、前壁心肌梗死(OR=1.86)、术后TIMI血流 < Ⅲ级(OR=7.10)、急性肾损伤(OR=2.97)、冠状动脉三支病变(OR=5.81)、消化道出血(OR=2.08)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对患者施行PCI术前,应针对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病情评估综合,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联合多种辅助治疗,减少、消除可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提高PCI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的临床价值的预测。方法收集攀钢总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ACS经PCI术后的患者109例。患者发病后6h之内测定IMA,经PCI及术后标准化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心血管事件是否发生,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结果有效随访患者101例,其中事件组26例(25.74%),无事件组75例(74.26%)。左室射血分数比较,事件组[(45±7)%]低于无事件组[(5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4,P〈0.05)。血清IMA比较,事件组[(105.51±13.26)U/m1]明显高于无事件组[(85.18±11.36)U/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18,P〈0.01)。校正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MA仍然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95%CI:1.3-2.23,P=0.01)。结论IMA对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有很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与其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山东省4 家医院的2 265 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病历档案, 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及实验室资料等。研究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出院评分NIHSS≥5 或住院期间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4 组: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均正常组(NN/NG);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血糖高组(NN/IG);中性粒细胞比率高、血糖正常组(IN/NG);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均高组(IN/IG)。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和血糖高于未发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调整后, 与NN/NG相比, NN/IG、IN/NG 和IN/IG 组发生终点事件的OR 值(95%CI)分别为1.356(0.942~1.953)、1.879(1.113~3.171)和2.210(1.477~3.30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率是其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IN/IG 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最大。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SS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该院神经外科2011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SSI的47例患者(共49例,其中2例未配比合适对照患者,故舍去)设为感染组,未发生SSI的94例患者(1∶2配比)设为非感染组,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SS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 708例手术患者,发生SSI 49例,SSI发病率为1.32%;SSI以颅内感染为主(89.80%);49例SSI患者共27例行脑脊液细菌学检测,其中6例患者脑脊液细菌学检测阳性,病原菌检出率为22.22%。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手术风险评估分级(OR=2.04)、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次数(OR=3.15)、术中抗菌药物使用次数(OR=2.58)、手术持续时间(OR=2.70)、术中失血量(OR=1.72)、留置引流管(OR=4.30)、术后置管持续时间(OR=2.06)及术后首次换药时间(OR=1.66)为神经外科SSI危险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次数(P=0.03,OR=4.86)、手术持续时间(P=0.05,OR=2.89)及术后首次换药时间(P=0.01,OR=1.92)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SSI危险因素多,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置管持续时间及术后首次换药时间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存活患者心功能的近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557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施行直接PCI.其中有32例发生无复流而存活患者可供随访.选择临床基线特征和血管造影特征与无复流存活组匹配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指标:3个月和6个月超声心动图随访心功能状态,以及死亡率.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无复流存活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38±0.11和0.49±0.10(P<0.05).无复流存活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分别为6.3%(2例/32例)和0%(0例/45例);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无复流存活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39±0.12和0.50±0.11(P<0.05).无复流存活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死亡率分别为12.5%(4例/32例)和2..2%(1例/45例).结论 STEMI直接PCI发生无复流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高,无复流存活患者的近中期死亡率高,并且心功能状态明显较没有发生无复流的存活患者差.提示预防直接PCI时发生无复流,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不同长度支架对患者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11月于全国军队医院急诊诊断为STEA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2 919例,按植入支架总长度(L)分成3组,观察患者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STEA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为16.4%,其中A组发生率为13.4%,B组发生率为15.4%,C组发生率为21.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住院期间MACE总的发生率为6.4%,A、B、C 3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6.2%、6.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A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可能与支架总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否需要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选择204例成年人腹股沟疝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按1:3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153例),治疗组术前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1次;对照组术前、术后均不使用抗生素,对比两组术后早期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04例腹股沟疝患者中5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其中治疗组1例,感染率2.0%(1/51),对照组4例,感染率2.6%(4/1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00,P=1.000)。两组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高危因素的成年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无实质性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对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患者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急诊接受PCI治疗并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分组研究。分组办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200微克)的为对照组(n=49),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微克/千克)的为研究组(n=49),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后30分钟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计帧数(CTFC)、治疗30天内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血小板计数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达81.68%,明显比对照组治疗后18.37%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要高,P<0.05;两组MACE发生率及脑出血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校正TIMI计帧数显示血流明显比对照组快,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及APTT对比均无明显差异,且与治疗前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3.67%,明显比对照组42...  相似文献   

13.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256例因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感染的42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感染的21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有关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2χ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后早期低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2×109/L和化疗第1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3.347、2.537、2.135。结论化疗后早期低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2×109/L和第1周期化疗是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防治HFMD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56例重症HFMD病例、56例普通HFMD病例、60例非HFMD儿科病例,比较分析重症组和普通组的临床特征,了解影响重症HFM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重症HFMD病例组与普通病例组相比,具有发热持续时间长(2.58 d)、热峰高(39.35℃)、外周血WBC计数高(12.49×109/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高(57.6%)、血糖浓度高(6.88 mmol/L),ECG(窦速,78.6%)、神经系统(89.3%)、呼吸系统(21.4%)、循环系统(53.6%)、X线异常比例(58.6%)高等特点(P<0.05);影响重症HFMD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卫生习惯不良(OR=1.602)、家庭人口密集(OR=2.872)、病例接触史(OR=2.303)、发热持续时间(OR=1.629)、神经系统症状(OR=3.869)、EV71阳性(OR=6.085)、血糖(OR=1.536).结论 了解重症HFMD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可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HFMD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鼻腔冲洗方法在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行鼻窦内镜手术的11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鼻腔0.9%氯化钠冲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配鼻腔冲洗液(0.9%氯化钠200 ml+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8000 U+地塞米松10mg)冲洗.两组均治疗2个月,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窦口周围黏膜白细胞介素(IL)-4、干扰素(IFN)-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观察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IL4、IFN-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L-4、IFN-γ、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46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5%(56/58),复发率为5.17%(3/58);对照组治愈32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66%(52/58),复发率为18.97%(11/58);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术后应用自配鼻腔冲洗液能够有效抑制鼻窦黏膜炎性因子的释放,促进切口愈合,消除黏膜水肿,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以26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方式和病史相关资料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将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5或住院期间死亡定义为不良结局.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研究结局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均高于无研究结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按四分位法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分为4个水平,经多因素调整后,与白细胞计数≤5 6×1 09/L者相比,≥8.7×1 09/L者发生不良结局的OR值(95%CI)为1883( 1.306 ~ 2.716);与中性粒细胞比率≤0.56者相比,0.57~ 0.64和≥0.74者发生不良结局的OR值(95%CI)依次为1.572(1.002~ 2.466)和2.577(1.698~3.910);与红细胞沉降率≤4mm/h者相比,≥17 mm/h者发生不良结局的OR值(95%CI)为2 426(1.233~ 4.776).随着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的升高,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线性趋势性检验P<0.05.而红细胞沉降率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无线性关系,线性趋势性检验P>0 05.结论 急性腑梗死患者人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有关.随着人院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水平的升高,住院期间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也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缺血程度,探讨其对术后心源性休克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经急诊PCI的STEMI患者390例,发病时间均在12h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分为Ⅱ级缺血组(A组,248例)和Ⅲ级缺血组(B组,142例),分析住院期间两组基本资料、TIMI危险评分、ST段回落率、PCI后心血管事件(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术后TIMI血流3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T段回落率>50%比例明显低于A组[53.2%(132/248)比29.6%(42/142)](P< 0.01),且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发心肌梗死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TIMI危险评分>3分、Killip分级>1级、前壁心肌梗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并以与心源性休克有关的因素为自变量,心源性休克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年龄(P=0.008)、Killip分级>1级(P=0.049)、ST段回落率(P=0.008)及Ⅲ级缺血(P=0.001)为PCI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入院时心电图Ⅲ级缺血是STEMI患者PCI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对PCI后院内病死率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谭德安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535-1537
目的对长沙市某单位职工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进行监测,并初步探讨其与冠心病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按设计表格对参检人员进行个人因素调查,检测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静脉血糖(GLU)、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尿酸(UA)等生化指标,同时采用荧光酶免疫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 1 508例某单位职工血清NT-proBNP水平为(73.17±63.39)pg/ml,其中高危组(98.96±83.73)pg/ml明显高于正常组(52.64±26.14)pg/ml(t=15.124,P=0.000)。在正常组中,男性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女性(t=-8.563,P=0.000),但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7,P=0.403)。在高危组中,性别对NT-proBNP水平无明显影响(t=1.778,P=0.070),但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5,P=0.031),以60~70岁组最高;不同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组间的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尿酸、糖尿病和家族冠心病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血清NT-proBNP水平也明显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87,P=0.000)。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与中性粒细胞(NEUT)、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33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依据治疗后患者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转化组(40例)与无转化组(93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mRS评分与WBC、NEUT、LY、NL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转化组有房颤史患者占比及NEUT、WBC、NLR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转化组,而LY水平、m RS评分<3分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无转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房颤病史、WBC、NEUT、NLR水平升高均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66、3.615、3.141、2.055),而LY水平升高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现状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初次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接受随访的120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术后1年抗血小板治疗用药情况、影响因素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1年,服用抗血小板治疗完全依从的患者有599名(49.8%),101名(8.4%)患者则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患者停药是自认为没必要和害怕副作用。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与年龄(OR=1.027,95%C/:1.005~1.048)、受教育程度(OR=4.206,95%C/:1.064~16.625)和合并疾病数量相关(OR=0.653,95%CI:O.450~0.947)。术后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PCI术后发生MACE相关(OR=0.203,95%C/:0.117—0.354)。结论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不良,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是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