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6-2019年西安市莲湖区检验科设备管理现状。方法选择莲湖区2016-2019年16所医疗机构检验科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科人员配备情况、设备引进情况、设备管理情况。结果调查显示,2016-2019年,检验人员配备以初级为主,检验科均引进了血、尿、便三大常规检验仪器,多数医院引进了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及乙型肝炎5项检查仪器,仅有少数医院引进了凝血分析、临床免疫、临床基因诊断及临床微生物检查仪器。2016-2019年,大部分检验科的检测试剂及仪器索证、试剂在有效期内,仪器、设备达到定期校准及维护保养。结论检验科设备管理能够直接影响仪器的工作质量,加强检验科实验室设备管理,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医学检验的进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2014年-2018年南昌市中心血站内部质量审核情况,分析不符合项分布趋势和原因,探讨如何优化采供血机构内部质量审核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内部质量审核的有效性、符合性,以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年度集中审核、动态审核等方法,以各科室的主要职能为主线条,采用面谈、现场查看、文件审核和记录查验等方式对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结果2014年-2018年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共发现一般不合格项及观察项123项,涉及到质量体系文件、设备管理、物料管理、记录管理、监控和持续改进、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有必要实施改进。结论通过提高内审员和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遵循科学的态度,改进内部质量审核方式、方法,挖掘内部质量审核的深度、广度,能够促进内部质量审核有效性、符合性的提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科学的持续改进,从而保障采供血机构的献血安全和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社会办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质量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19年上海地区40所医学检验实验室和36家核定床位100张及以上民办医院检验科现场质量督查不符合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现654个不符合项,主要涉及实验室设备、试剂和耗材(16.21%),检验结果质量保证(14.98%),评估与审核(7.49%),质量管理体系(7.03%),人员(6.57%),受委托实验室的检验(6.57%),管理评审(5.50%),组织和管理责任(5.20%)等主条款。对应的比较集中或严重的次条款分别涉及设备校准(54.72%)、实验室间比对(43.88%)、室内质量控制(40.82%)、内部审核(42.86%)、程序和文件(82.61%)、人员资质(37.21%)、培训(34.88%)与能力评估(18.60%)、受委托实验室的选择与评估(72.09%)、管理评审报告(58.33%)与程序(38.89%)、实验室主任(47.06%)、组织总则(14.71%)。结论上海地区社会办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质量仍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亟待加强培训和综合监管,以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医学实验室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8):1017-1018
血站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的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检验科,血站的检验设备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和持续处于有效、可靠的状态,对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要求必须建立和实施设备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标准化、规范化医学实验室的建设,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科室全面执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以下简称《认可》)为依据的《医学实验室认可准则》[1]。本文总结了本院检验科在执行《认可》中对于质量体系的建立,组织实施、内部审核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报道如下。1质量体系的建立1.1学习培训全员培训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目的是让全科员工统一思想,认识到《认可》是每个员工都需要参与执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该实验室标本类型错误率和标本容器错误率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收集该院2016-2017年的检验标本数量及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登记记录,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结果2016-2017年该院检验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分别为0.091%和0.035%,符合实验室检验项目分析前质量控制要求。结论通过对实验室标本类型和标本容器错误率质量指标的分析,查找错误发生的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建立合理有效的标本质量指标,定期监测并持续改进,可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推进生化项目检验结果互认中的作用。方法比较重庆市沙坪坝区31家医院检验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前后质量控制情况和生化项目新鲜血标本比对总体通过率、比对合格率。结果改进前(2016年)31家医院检验科14项生化项目总体通过率≥75%的18家(58.0%),改进后(2017和2018年)分别为28家(90.3%)和31家(100%)。2016年14项生化项目比对合格率90%的仅1项(7.1%),2017和2018年分别为8项(57.1%)和13项(92.9%)。结论 PDCA循环管理可使实验室生化项目总体通过率和比对合格率有效提高,有利于推动地区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不符合项,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方法对2012—2017年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内部审核中不符合项的性质和数据及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个要素中不符合项前3位构成为设备、设施和环境(17.80%)、人员(16.10%)、能力验证计划的设计(13.56%),占所有不符合项的47.46%。结论质量管理体系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督、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是改进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总结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011~2019 年在ISO15189 医学实验室认可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条款, 促进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方法 参照《CNAS-CL02:2012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和《CNAS-CL02-A005 医 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总结微生物实验室近十年发现的不符合条款及 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结果 在不符合条款构成比中,第一位是CNAS-CL02:2012 条款5.3 设备、试剂和耗材,占 47.37%;第二位是CNAS-CL02-A005 条款5.6 检验结果质量保证,占15.79%;第三位是CNAS-CL02-A005 条款5.5 检 验过程。结论 不断地总结分析不符合条款,持续改进,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ISO15189 质量体系的良好 运转,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动态采集并分析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数据,客观评估检验报告质量水平,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设计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系统)程序,自动标识检验报告单取消审核的动作并记录相关信息,每月按临床检验专业组自动调取、统计数据,由指定负责人分析数据,查找并解决问题,持续改进。年度内审及管理评审中分析数据动态变化,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并指定进一步的改进策略。分析2014—2019年检验报告不正确率趋势。应用6σ质量管理方法分析2018年和2019年检验报告不正确相关因素持续改进的效果。结果 2014—2019年科室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检验报告不正确率与各组及个人绩效相关联后,检验报告不正确率从2018年0.140 5%下降为2019年0.111 7%,sigma水平从4.48上升到4.55。检验报告不正确主要原因中操作错误占首位,操作错误、流程错误、患者信息错误改进明显,2018年与201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不正确和标本质量错误改进不明显,2018年与201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和试剂故障2019年较2018年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后续持续改进的重点。结论检验报告不正确率的降低不仅体现了检验科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科室的管理水平,及时进行管控并持续改进,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6S管理在ICU仪器设备管理中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2020年1月开始在ICU仪器设备管理中实施6S管理模式,以该模式实施前后两个时间段ICU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仪器设备管理效果(仪器设备放置规范率、设备完好率、使用登记完整率、仪器故障率、维修频率、仪器设备平均保养时间、环境整理时间、仪器取用耗时)、仪器设备管理能力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实施后仪器设备放置规范率、设备完好率、使用登记完整率分别为97.40%、98.70%、96.10%,均高于实施前的87.01%、90.91%、85.71%,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仪器故障率、维修频率较实施前低(P<0.05);实施后仪器设备平均保养时间、环境整理时间、仪器取用耗时均较实施前短(P<0.05);实施后的医务人员ICU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满意度95.83%高于实施前的6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ICU仪器设备管理中,应用6S管理,可提升仪器设备管理质量及仪器设备管理效率,提升医务人员仪器设备管理能力及仪器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Adequate documentation in medical records is important for high‐quality health care. Documentation quality is widely studied within nursing, but studies are lacking within dietetic ca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translate, elaborate and evaluate an audit instrument, based on the four‐step Nutrition Care Process model, for documentation of dietetic care in medical records. The audit instrument includes 14 items focused on essential parts of dietetic care and the documentation's clarity and structure. Each item is to be rated 0–1 or 0–2 points, with a maximum total instrument score of 26. A detailed manual was added to facilitat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strument. The instrument is based on a similar tool initiated 9 years ago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n this study was translated to Swedish and further elaborated. The translated and further elaborated instrument was named Diet‐NCP‐Audit. Firstly, the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Diet‐NCP‐Audit instrument was tested by five experienced dietitians. They rated the relevance and clarity of the included items. After a first rating, minor improvements were made. After the second rating, the Content Validity Indexes were 1.0, and the Clarity Index was 0.98. Secondly,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four dietitians reviewed 20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dietetic notes independently using the audit instrument. Before the review, a calibration process was performed. A comparison of the reviews was performed, which resulted in a moderate inter‐rater agreement with Krippendorff's α = 0.65–0.67. Grouping the audit results in three levels: lower, medium or higher range, a Krippendorff's α of 0.74 was considered high reliability. Also, an intra‐rater reliability test–retest with a 9 weeks interval, performed by one dietitian, showed strong agreement. To conclude, the evaluated audit instrument had high content validity and moderate to high reliability and can be used in auditing documentation of dietetic ca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临床化学项目处于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和生物学参考区间上下限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并且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统计2012~2013年卫生部室间质评结果和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确定偏移u(bias)、实验室内测量复现性u(Rw)和校准u(cal)为不确定度评估的三个分量,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而得出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U。结果分别得出临床生化项目(14个)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和生物学参考区间上下限的测量不确定度,包括3个离子类(K、Na、Cl)、4个肝功能类(TP、Alb、ALT、AKP)、4个肾功能类(BUN、Crea、UA、Glu)、2个血脂类(TG、CHO)和1个心肌酶类(CK)。结论对临床化学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它为临床说明了检测结果的可置信区间,有助于临床改进对患者结果的解释与应用,特别是处于医学决定水平和生物参考区间上下限的结果,有助于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18家医院实验室在ISO15189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中不符合项的汇总分析,提出不符合项规范纠正方法和路径,为其他医学实验室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18家医学实验室ISO15189现场评审不符合项,按分布条款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并按照不符合描述、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纠正实施、纠正验证5个方面重新编写,提出对共性问题的纠正方法。结果共收集18家医学实验室297个不符合项,其中管理部分76项,占25.6%,技术部分221项,占74.4%;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共61项,占20.5%(61/297),有6类47种表现形式。结论通过对不符合项的汇总分析和重新整理,理清了各种不符合项的原因,对医学实验室质量改进和实验室认可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7S精益常态化管理在体检科人员及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8年7月开始实施7S精益常态化管理,选取实施前后1年本院体检科体验者各200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体检科的护理质量、设备管理水平、对体验过程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后健康体检者对就诊秩序维持、流程指导及体检环境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设备应用人员对设备管理基础及维修和综合评价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健康体检者对体检环境、人员、设备及检验过程的满意程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7S精益常态化管理用于体检科能够完善就诊秩序及流程,提升体检满意度,满足设备相关人员对设备管理及维修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某三级专科医院病案管理现状,分析三级医院评审过程中发现的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方法。方法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三级专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级评审中“病历(案)管理与持续改进”16个条款的得分情况,通过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影响病案管理现状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并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结果根据16项基本条款评审结果,A级病历占18.00%(108/600),B级病历占65.00%(390/600),C级病历占94.00%(564/600),D级病历占6.00%(36/600)。评审条款中,4.21.2.5、4.21.2.4、4.21.4.2、4.21.7.1、4.21.7.2、4.21.2.2、4.21.1.2这7个条款的不合格数较多,累计构成比达到81.68%,为主要不合格项目。影响病案管理现状的主要原因集中在病案首页填写、电子病历建立与维护、病案管理制度落实及病案人员培训与教育方面。结论通过加强电子病历维护和规范化建设,注重相关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落实,加强病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能有效改进我院病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HBV 5项血清标志物(HBVM)自动审核规则,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与自动化分析仪的接口软件实现HBVM检测结果的自动审核。方法根据临床要求、HBVM指标的临床意义、检验结果间的逻辑关系及结果的回顾性验证等要求,形成嵌入LIS的HBVM的结果自动筛查模块,比较使用前后的工作效率。结果 (1)共设定报警提示、HBsAg阳性提示、少见模式判断提示、历史审核提示4大类共13条审核规则。(2)对12 874份血清标本的测试结果自动筛查,自动筛查通过率为70.9%。(3)由一名资深技师对100份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应用筛查模块前后,每份报告从标本上机到报告发送,平均耗时由2.1 h下降至1.4 h。结论 HBVM自动审核模块功能的应用,提示LIS可实现自动化检验项目结果的自动筛查,有效地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人为疏忽造成遗漏复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015年急诊检验各类项目的实验室内周转时间(TAT)中位数、检验报告规定时限符合率、报告超时原因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掌握急诊检验的实际工作效率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持续改进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按照不同类别项目的号段不同,从LIS系统导出各类项目的原始数据,利用Mircosoft Excel2003软件统计出各类项目的实际TAT时间,利用函数功能计算TAT中位数;并计算出检验报告规定时限符合率和不符合率(即检验报告超时率),并对每天所记录的报告超时原因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急诊检验各类项目的 TAT中位数与2014年比较,除化学发光类项目外,其他项目类TAT均有不同程度缩短;各类项目的检验报告时限符合率平均为94.8%,检验报告规定时限不符合率(即检验报告超时率)为5.2%;主要超时原因前4位依次是送检样本数量多(59.6%)、重做复检(12.4%)、涂片复检(12.0%)和仪器故障(10.0%)。结论急诊检验报告时限符合率达到规定的要求,对超时原因统计分析,可查找存在问题并分类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derive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airway management proficiency for paramedics. Methods: Using a validated difficult airway model simulation, we recorded responses to a standar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cenario requiring airway management in 197 certified paramedics. Discrete items (N = 131) were developed by an expert panel, and referenced to three performance standard subscales (i.e., intubation, ventilation, and backup airway). Responses were scored and subjected to an iterative process to create a more practical number of items for the final Airway Management Proficiency Checklist (AMPC). Tetrachoric correlations were used to evaluate items for relevance. Kuder-Richardson Formula 20 reliabilities were used to assess internal consistency among checklist items. Finally, a Rasch analysis on each subscale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items for measurement quality. Items were retained if they were determined to fit the Rasch Model. Results: Items were deleted from the final AMPC for lack of simulation fidelity (26 items), duplicity (15 items), and poor psychometric quality (39 items). In four additional iterations, items were dropped for lack of equipment options (e.g., single mask), lack of instructional clarity (e.g., calculation of GCS score), high inference on the part of the evaluator (6 items), or inadequate measurement of behavioral performance (e.g., passes blade through lips without contacting mouth or teeth). Thirty seven items and three outcome standards (first pass success of the endotracheal tube; assisted ventilation with no interruption of 30 seconds or greater; successful placement of a backup airway device within one attempt) were retained to form three hypothesized subscales. Conclusions: The AMPC represents a psychometrically derived instrument that identified important tasks required for comprehensive airway management. The 37-item instrument will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raining and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paramedic's airway management skill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医护协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胸外科手术计价耗材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6月胸外科手术计价耗材的管理开始实施医护协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2021年3月-2021年5月为实施前,2021年6月-2021年8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首台开台延迟率、巡回护士术中在位率等。结果:实施基于医护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后,首台开台延迟率明显降低,植入物耗材临时配送率明显降低,巡回护士术中在位率显著提高(P< 0.05)。结论:基于医护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胸外科手术计价耗材管理的效率,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手术室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