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例行TIPSS并GCVE的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及腹水情况的跟踪观察.结果13例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14.0±1.5)个月,13例首次置管全部成功,1例7个月后因分流道狭窄、上消化道出血再次入院,分流道通畅率92.31%(12/13).结论TIPSS并GCVE联合运用能有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和腹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脾切除、门奇断流附加小口径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脾切除、门奇断流附加小口径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结果:58例均为择期手术,术前及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分别为(39.83±3.86)cmcmH2O和(34.42±3.51)cmH2O,随访3月至7年,术后发生肝性脑病3例,再出血1例,腹水消退或好转率87.5%,曲张静脉消失或减轻率89.6%。结论:脾切除、门奇断流附加小口径脾腔静脉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在门静脉高压症并发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8月在弋矶山医院接受TIP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例患者纳入研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0例,顽固性腹水4例,门静脉全程血栓合并腹胀腹水1例。结果:TIPS手术成功率为88.7%(13/1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6周控制率为100%(8/8);顽固性腹水消退率为75%(3/4);1例门静脉全程血栓患者术后门静脉恢复通畅,腹胀和腹水消退。随访中,3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为肝癌伴门脉癌栓,1例为肝功能Child-Pugh C级。结论:TIPS手术是降低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顽固性腹水和门静脉血栓;并发有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可能不适合行TIPS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CPH)、上消化道出血的较佳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2006年治疗的53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内科保守止血治疗199例,外科断流或分流手术治疗123例,内窥镜套扎治疗76例,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介入治疗32例,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性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109例.结果 内科保守治疗17例无效,39例在1年内再出血;内窥镜套扎治疗仅用于急性出血的止血,长期疗效差;外科手术临床死亡率高达50%;TIPSS治疗术后1年支架狭窄或堵塞而再出血者15例(46.88%),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为21.88%;双介入治疗96例(88.07%),1年内未再出血,且其中的78例(71.56%)3年内未再出血,脾功能亢进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是目前较好的临床选择.应用不同的栓塞材料对肝脏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应用鱼肝油酸钠作为栓塞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的应用研究》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放射线科徐克主讲。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原理是,经右颈内静脉入路,采用特殊穿刺装置和普通球囊导管及血管内支架(stent),在较大的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之间建立分流通道,以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和防止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促进腹水吸收,为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CPH)的介入放射学最新技  相似文献   

6.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简称TIPSS)是由颈内静脉插管经上腔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肝静脉,再经肝静脉分支穿入门静脉分支在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间置入网状金属支架形成人工管道达到分流,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治疗方法。我院对21例患者采用TIPS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近期效果显著,现将护理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布加氏综合证是由于肝静脉和其开口以及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病变所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伴有或不伴有下腔静脉高压,属肝后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伴有下腔静脉高压时则出现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8.
左玉元   《中国医学工程》2013,(9):173-174
目的分析肝切除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3月-2010年3月之中所有的通过肝切除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30例。结果肝切除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11/30)。手术后1、3年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1%、61%。术后上消化道出血2例,随访中死亡12例。其中,由于肝癌复发导致的死亡6例,由于肝功能衰竭导致的死亡4例,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死亡2例。结论从医学角度来看,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症的禁忌症状,只要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储备良好,肝切除术仍能获得较好的术后生存率。肝切除术根据患者情况来定,如果患者情况良好,从临床角度来看,肝切除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血管内介入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血管内介入诊治方法.方法 对39例布加氏综合征,依据窦后性门脉高压症和(或)下腔静脉阻塞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彩超、血管造影进行临床诊断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别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放置术(PTA IV Stent);经颈内静脉途径肝静脉穿刺或下腔静脉穿刺肝内肝静脉或门静脉,行肝静脉血管内支架放置术(PTA HV Stent),或下腔静脉-肝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IVC-HV Stent),或下腔静脉-门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TC Tips).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2.3%(36/39),介入治疗后,患者胸腹水、侧腹壁静脉曲张明显减轻,肝脏回缩,尿量增多.随访最长8年,支架血流通畅.结论 适用于多种BCS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朱一宁 《广东医学》2007,28(11):1821-1824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65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患者分别行脾大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32例)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33例).结果 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9.4%和12.1%(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6.3%和6.1%(P>0.05).两组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下降及门静脉直径缩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周血lgG,IgM及促吞噬激素(tuftsiu)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O.01);B超显示残脾显像良好,无明显增大.结论 脾大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既能有效地阻止上消化道出血、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又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 12.1%(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6.3%和6.1%(P>0.05).两组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下降及门静脉直径缩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周血lgG, gM及促吞噬激素(tuftsiu)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O.01);B超显示残脾显像良好,无明显增大.结论 脾大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既能有效地阻止上消化道出血、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又能雏持机体免疫功能,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 12.1%(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6.3%和6.1%(P>0.05)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HpD—PdT治疗14例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以及治疗后肿瘤的病理改变。14例中鳞癌7,基底细胞癌2,黑色素瘤2,腺瘤1,成骨肉瘤1,移行细胞瘤1。治疗效果:治愈5(35.7%),显效2(7.14%),有效4(28.6%),无效3(21.4%)。波长630nm的红光可穿透肿瘤组织深达3cm。对影响内腔肿瘤照射剂量的各种因素予以讨论。注药后与照射的间隔时间以48、72小时较为理想。与此疗法的同时应强调综合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14)C]乙双吗啉给动物iv后,血中放射性一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0.16±0.03h,T1/2β=15.1±0.7h,生物利用度为87.3±7.7%。给动物ig后,胃肠道吸收较慢,分布广,以胃、肝脏及肺组织中放射性为最高,其次为肠道、食道、肿瘤、淋巴结及皮肤等组织。连续ig 3天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胸腺。48h 内iv自尿排泄为41.7±4.6%,大便排泄为7.5±1.0%;ig后自尿排泄为52.5±3.1%,大便排泄为7.9±0.3%。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乙酰胆碱(ACh)对大鼠脑内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发现:胆碱酯酶抑制剂毒扁豆碱和ACh合成阻断剂密胆碱(HC_(-3))不仅可分别升高或降低脑内ACh的水平,而且可分别升高或降低脑内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认为ACh对脑内5-HT的代谢发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利民  邓孝智 《四川医学》2011,32(5):745-746
目的 观察生血宁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缺铁性贫血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予生血宁口服;对照组50例,予硫酸亚铁口服.药物剂量为常规剂量,均连续服用30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7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血宁治疗儿童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党参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用150mg/Lpp333于幼苗期进行叶面喷施,可以提高党参苗叶绿素含量,抑制其茎叶生长,显著提高党参的平均根鲜重和干重,并显著增加其干成品的醇浸出物含量。因此,此技术的应用可使党参增产优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25-28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程度与其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接受血液透析干预的患者72例,根据其血管钙化程度分为重度组(n=26)、轻中度组(n=22)和无血管钙化组(n=24)。分析三组各临床指标变化,同时对血管钙化程度与动静脉内瘘失功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重度组血肌酐水平、透析时间要明显高于轻中度组、无血管钙化组各指标水平,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组血磷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钙磷乘积与轻中度组、无血管钙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情况,发生率为31.94%(23/72),其中重度组发生13例(56.52%),轻中度组发生7例(30.43%),无血管钙化组发生3例(13.04%);49例患者未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的桡动脉钙化、血红蛋白以及血磷、透析时间、血肌酐、钙磷乘积与非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水平是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程度与动静脉内瘘失功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接受血液透析时间越长,患者的血肌酐水平越高,引起患者发生血管钙化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同时会进一步提升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7.
18.
19.
 醛固酮瘤(aldosterone producing adenoma,APA)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一个重要亚型,约占30%~60%,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因。有关APA的发病机制,可见不同水平与角度的研究,但是对于APA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就已知的与发病相关的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医外科学认为痈肿为外感六淫,或受外伤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化火成毒所致,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与药物.而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提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除运气七篇大论以火热论述外,其他各篇多以营卫壅滞立论.这种矛盾性的存在,使得溯源痈肿发病的核心病机、以期为临床立法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具有必要性.本文对比区分了痈、疽、肿、疮、疡原义及疾病特点,系统梳理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对于痈、肿、疮、疡病机的认识,回顾了历代医家治疗痈肿的治则治法.我们发现痈、疽、肿3者特征具有相似性,均指因壅塞不通导致的皮表肿起的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常相互并见;疡与疮是近义词,都是指病灶易于破溃的病损."痈"与"疮""疡"为不同的疾病,一强调壅塞所致肿起病形,一强调破溃病形.《黄帝内经》以古人对"痈"的字义认识为基础,对痈肿壅而不通病机的理论进行了阐发:《黄帝内经》所论痈肿病性寒热均可见,内因外因均有,其中外邪所致痈肿以寒性为主,尚未见热性;但无论偏寒偏热还是后期郁热,营卫壅滞都是共同病机;后世医家在阐发痈肿病机时也多不离《黄帝内经》原旨.与痈肿不同,《黄帝内经》认为疮疡的病因为外在火热引发,病机为火热腐败血肉所致,症状理应多伴有局部红肿化脓乃至破溃.与之相应,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由于医学重视火热的时代发展特色,以及一部分痈肿后期确实会发生火毒肉腐的脓肿溃破,后世逐渐将疮、痈混同,提倡统一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治之,但这种混用导致痈肿本身气血凝滞的独特病机特点被掩盖.治疗方面,《金匮要略》所载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外科经典名方十六味流气饮、《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活络效灵丹,以及后世广为使用的托里表散法都是以活血散瘀为法治疗痈肿.因此回归痈肿营卫壅滞的核心病机,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