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89年全国各省区总和生育率介绍(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1993年中国人口数据表)总和生育车(totalfertilityrate)是每岁一组的年龄别生育率(fx)的总和。其意义是指平均一个妇女经过整个育龄期生育的子女数。由于该率消除了育龄期妇女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描述了内蒙古妇女生育水平的现状,并从实际出发,对可能影响内蒙古妇女生育水平的教育程度、计划生育政策两个可能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生育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利用2000年、2010年内蒙古人口普查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算生育孩次构成、教育程度相关指标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筛选。结果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本区育龄妇女减少,生育水平有所下降。生育率高峰的主要年龄段城镇已从2000年的20-24岁移到25-29岁,乡村生育率高峰年龄组段没有变化,但生育率明显下降。生育孩次构成影响本区妇女生育水平,文化程度越高,一孩率越高,多孩率越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妇女是多孩生育的主要群体。计划生育实施降低了本区的妇女生育水平。结论内蒙古近10年妇女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妇女生育水平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人口过快地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策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普遍认为,人口政策的决策者如能在本地区范围内识别和确定那些对生育率能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将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目标的实现。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发展性因素,一类是婚育行为性因素。社会发展性因素与生育率具有双向性作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可促进生育率的下降,生育率的下降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发展。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欲控制人口增长,只靠社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人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妇女的生育率呈现出较快的下降趋势。人们大都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影响力,而不同水平的教育对生育率下降是否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及教育是怎样作用于生育率等则缺乏系统地、专门的论述。中高等教育使得人口的认知结构趋于理性和成熟,它影响着人口的生育需求、生育动机,使得现代社会对生育的关注重心从“生”转移到“育”上,最终形成为较为理性的生育行为,有效的发挥了对高生育率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对人口生育率、理想子女数和出生性别比的影响。资料200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抽样调查。实际调查访问15~49岁育龄妇女39585人,调查有效率为98.3%。结果在39585名妇女中,共有73202次怀孕,活产56830个婴儿。35岁以上妇女(n=17078)的生育率是1.94,其中,城市地区1.43,农村2.11;35岁以下妇女(n=11543)的生育率是1.73,城乡分别是1.25和1.79。出生性别比从1980至1989年的1.11上升到1996至2001年的1.23,平均为1.15。小型家庭的妇女大多是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妇女。35%的妇女喜欢一个孩子,57%的喜欢两个,多数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为1~2个孩子。结论实行人口控制政策后,出生率已经下降,大多数妇女的理想子女数也减少,但是,人口出生性别比却出现了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是人口发展的一个基础,经济对人口的作用往往首先通过收入对生育率的影响来实现。收入与生育率的关系是人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生育率变动学说的核心。根据收入的水平及其变化,可以预测一国或地区的生育率将会如何变化,也有利于深化能否把收入作为社会控制变量进行评价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新发布的“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02年修订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世界不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的75%将经历低换代生育力水平;更确切地说,即平均每名妇女的生育率不足2.1个孩子。该估计值是联合国发布的人口展望数据的一个平均变量,报告最引人注意的就是2050年的世界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山东省生育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空间分析软件GIS和GeoDA构建山东省139个县区人口生育率的空间数据库,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和全局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0.46,P<0.01。空间误差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中已婚率、抚养比、性别比、高学历率、离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只有离婚率回归系数小于零。结论 山东省各县区的生育率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与聚集性。生育率聚集度较低的区域为威海、烟台等地及其周边,聚集度较高区域为临沂等地及其周边,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已婚率、抚养比、性别比与生育率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离婚率与生育率空间分布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首次运用作者创建的中国民族别生育模式对内蒙古蒙古族生育水平和特征进行了比较、归类与评价。内蒙古蒙古族的生育状况属于蒙古族一回族模式,已经接近全国以至汉族的平均水平。蒙古族已达到人口稳定增长的阶段。育龄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职业构成中科技人员和干部比重的增加,以及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对生育率降低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表明,多数蒙古族妇女有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要求。在生育水平降低的情况下,文化素质的提高应当作为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重点战略。本研究结果对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目的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编制了广西1937~1987年324张人口寿命表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人口寿命的变动趋势、主要死因和影响寿命的因素。还应用总和生育率和人口寿命表资料研究人口预测方法并对生男即止的控制人口准则作了论述。共发表论文6篇和编印一本《广西1937~1987年人口寿  相似文献   

11.
应用Bongaarts中间生育率变量模型定量分析了婚姻、避孕、人工流产、哺乳期对我省生育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避孕率和晚婚率是降低生育率的有效措施,而人流率增高和哺乳期缩短的趋势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城市和农村儿童肥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重庆地区37785名7-17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结果:(1)城市儿童中,超重13.16%,肥胖3.73%,农村儿童中,超重5.26%,肥胖0.90%。(2)男性儿童的超重肥胖患病率13.16%,女性8.39%。(3)超重肥胖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高于P90和P95者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重庆地区城市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高于农村儿童,男性儿童超重及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性,超重肥胖组儿童的血压升高者明显多于正常体重组,对超重肥胖儿童应加强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 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 051 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 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甘肃省农村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知识状况及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现状。方法采用封闭式问卷形式,对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已采取和拟采取长效可逆避孕方法对4154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识及对知情选择避孕方法态度、家庭中承担避孕责任的认识调查。结果甘肃省农村地区已婚育龄妇女中知道3种及以上避孕方法的人最多,占71.28%,知道3种及以上宫内节育器的占31.73%,37.29%的人知道知情选择,91.50%的人赞同知情选择避孕方法,76.65%的人认为在家庭中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不同文化程度对避孕知识和知情选择的知晓率不同、对知情选择的态度及家庭中主动承担避孕责任的认识也不同(P〈0.01);经单因素分析育龄妇女对知情选择避孕方法态度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在家庭中认为谁应主动承担避孕节育的责任、是否知道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概念(P〈0.05)。结论甘肃农村地区低文化程度、低收入的已婚育龄人群是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弱势群体,她们对避孕知识和知情选择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对知情选择避孕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育龄妇女不育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云  黄国宁  叶虹  文宏贵 《重庆医学》2009,38(24):3089-3091
目的 了解重庆市已婚育龄妇女不育症患病率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重庆市辖区内40个区、县、市选择7个区、县采用多级分层机械抽样法抽取5 000对女方年龄介于20~45岁的已婚育龄夫妇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育症患病率及相关的生殖健康问题.结果完整问卷4 697份,发现不育症夫妇256对,不育症患病率为5.45%.城镇不育症患病率高于农村;农村、城镇不育症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不育症发生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女方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有关;不育症病因分析结果显示不育症夫妇中女方月经稀发发生率、人工流产次数、末次终止妊娠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经不规律、女方婚前性行为及婚前人工流产、末次终止妊娠发生并发症、丈夫吸烟、酗酒、感染性传播性疾病是不育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已婚育龄妇女中不育症患病率为5.45%;不育症患病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婚育观念是影响不育症的重要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性传播疾病也是影响不育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南充市育龄妇女受孕力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以医院首次进行孕前超声检查的人为对象,回顾性收集受孕等待时间和相关因素;引入离散时间模型计算累计怀孕率和识别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 374人,平均计划怀孕年龄为(21.65±2.37)岁,3、6、12月累积怀孕概率依次为64.38%,77.45%和88.18%,不孕率为11.82%。计划怀孕年龄、文化程度和避孕方式与受孕力存在明显关联。结论:不同地区影响受孕力的因素存在分布差异,因此人群受孕力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用间接血凝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502名产妇及新生儿弓形体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妇弓形体抗体阳性率为1.59%,8例母亲弓形体抗体阳性的新生儿中,2例抗体阳性,95名母亲抗体阴性的新生儿抗体检测全部阴性.对部分产妇及其新生儿血清行弓形体IgM抗体检测,未见阳性者.此外对105名有不良孕产史妇女血清行弓形体抗体检测,其阳性率同对照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我市产妇弓形体感染率较低,未见先天性感染者,异常妊娠与弓形体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International data on health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the trend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maternal and infant mortality in the late years.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to summar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dat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also carried out with these two mortality rates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ange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d health resource availability, immunization, GNP, illiteracy rates, distribution in working area, the indicators of living standards such as percentage of telephone lines and television sets per capita and the percentages of working children, population with access to safe water and sanitation, people living in urban areas, among others. I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the indicators of living standards appeared highly correlated to maternal and infant mortality. Working area (industrial or agricultural) showed also an important correlation. In factor analysis indirect variables (economic and living condition) were summarized into two factors. Two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executed. In the first the variables were used directly, while factors obtained by the f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in the second. The second analysis confirmed the previous analysis: fertility rate, immu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ppeared as determinants of maternal mortality. Birth rate, percentage of females working in agriculture and total illiteracy appeared as determinants of infant mortality. The factors extracted in the factor analysi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eco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 concluded: 1) The factors extracted by factor analyses from indirect variables had high explanatory ability on infant mortality rates, 2) The presence of immunization together with birth rate and fertility rate in the regression models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investing in birth rate reduc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并对比四川省小凉山彝汉杂居区彝族与汉族农村已婚妇女的节育开始年龄.方法:选择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7个乡镇的24个村,入户调查398名已婚节育(采取了长效节育措施——IUD或结扎术)妇女(彝族214名,汉族184名)的节育开始年龄. 结果与结论:≤35岁、36 - 49岁、50 - 63岁和≥64岁这4个...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子宫颈癌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 描述我国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分布情况,为新世纪我国对子宫颈癌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70年代及90年代两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计算经年龄地区调整后的子宫颈癌死亡粗率及调整率。基于年龄调整率比较两个年代的子宫颈癌的变化及趋势。结果 在20年中,子宫颈癌的死亡率由70年代的10.7/10万下降至90年代的3.89/10万,下降了63.64%,构成比由15.19%下降为4.86%,在恶性肿瘤中所占的位次自70年代的第3位降至90年代的第6位。但是,下降趋势不均匀,仍然有一些高危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子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不明显或保持不变,有些地区,如甘肃武都及山西阳城甚至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尽管城乡两地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P=0.001),但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90年代的资料显示在城市年轻的妇女中子宫颈癌有较陡的上升趋势。结论我国子宫颈癌在20年中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它仍然是困扰我国广大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新世纪我国预防与控制子宫颈癌的重点应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及城市中的年轻妇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