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介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采用中国白兔2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注射激素组,B组为注射激素后进行介入治疗组,C组为对照组。介入治疗是将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直接注入股骨头供血动脉。对股骨头进行X线摄片和显微镜观察,研究股骨头的X线平片表现及病理变化。结果B组股骨头空缺的骨陷窝数及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平均直径虽没达到正常水平,但有明显的改善,软骨下区血管数目基本达到正常,血管直径明显增大,X线平片可见股骨头明显修复。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A、B、C 3组,制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A组兔抽取骨髓体外分离后,将骨髓干细胞注入钻孔减压的左侧股骨头内,右侧仅钻孔减压;B组模型末治疗组;C组为正常组.各组动物于治疗后8周处死,处死前后分别进行各种指标检测,包括钼靶X线摄影、CT扫描、MR扫描、常规HE染色切片、电镜扫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股骨头穿刺骨髓干细胞移植后8周,骨质密度X线、CT和MR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表现空骨陷窝减少,成骨细胞增多,新骨形成.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内细胞器丰富,空骨陷窝减少.经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显示股骨头修复效果更佳.结论 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能加速兔股骨头的修复进程,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入等综合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药物介入等综合疗法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32只兔子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介入组和综合组。于介入前后行血管造影检查 ,并于治疗后 8周 ,分别进行血脂及病理学观察。结果 :介入组和综合组血管中断现象改善 ,终末小血管数目增多。介入组动物总胆固醇、甘油三脂 ,股骨头空骨陷窝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P<0 0 5 ) ,软骨下区血管数目增多 (P <0 0 1)。综合组与模型组比较 ,甘油三脂明显降低 ,有显著差异 (P <0 0 1) ,与介入组比较亦有差异 (P <0 0 5 ) ;总胆固醇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仍有差异 (P <0 0 5 ) ;空骨陷窝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 <0 0 1) ,软骨下区血管数目明显增多 (P <0 0 0 1)。结论 :介入和综合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有效 ,通过降低血脂 ,改善微循环 ,增加软骨下区血管数目 ,降低骨内压 ,促进坏死骨的修复和新骨再生 ,综合组疗效优于单纯介入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治疗机制。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A、B、C和D四组,各组制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A组为对照组;B组为髓心减压组;C组为直接干细胞移植组;D组为倍增干细胞移植组。B组仅钻孔髓心减压;C组抽取骨髓分离后直接植入坏死的股骨头内;D组抽取骨髓分离、培养倍增后植入股骨头内。各组动物于治疗后8周处死,处死前后分别进行各种指标检测,包括钼靶X线摄影、CT扫描、MR扫描、骨密度测量、常规HE染色切片。结果:股骨头骨髓干细胞移植后8周,骨质密度X线改变不明显,CT和MR明显好转,骨密度增加。病理组织学表现空骨陷窝减少,成骨细胞增多,新骨形成。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后显示股骨头修复效果明显,而倍增基质细胞移植效果更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能加速兔股骨头的修复进程,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 激素对体外成骨细胞生长影响的细胞实验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实验。结果 细胞培养显示,地塞米松抑制成骨细胞生长,使骨髓单个核4细胞向脂肪样细胞分化;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激素能造成股骨头坏死,表现为骨细胞死亡,骨髓内大量脂肪组织增生,软骨下区血管减少。结论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可能是一方面激素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生长,造成成骨障碍;另一方面引起骨髓脂肪组织增生,髓腔内压增高,造成股骨头微循环紊乱,两者共同引起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动物模型并研究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初步探讨该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头猪以真丝线段微绒毛行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ANFH动物模型.对ANFH Ficat Ⅱ期模型行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治疗(B组)并与对照组(A组)作影像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经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造模成功;TAE术后股骨头坏死进行性加重,平均塌陷时间为1.5个月;组织病理学示骨细胞逐渐坏死,高倍镜下单位面积的空缺骨陷窝数百分比(PBL)增多及骨小梁(TBV)减少;A组与B组、B组治疗前后的PBL与TB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对FicatⅡ期病变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变进展,防治其塌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在进一步完善动物实验后,可以考虑有选择的进行临床实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方法 采用Seldinger’s穿刺超选择灌注融通术 ,对 13例患者 ,2 2只酒精性坏死股骨头 ,将扩张血管、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缺血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内。旋股内、外动脉注入药物前 ,大腿根部用加压止血带捆绑并加压。结果 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消失占 10 0 % ,X线、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 ,新骨形成。DSA显示股骨头细小动脉增多 ,供血小动脉增粗 ,静脉显影时间缩短。结论 介入插管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糖皮质激素(GC)及脂代谢变化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ANF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24)每周2次肌注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8.0mg/kg造模,对照组(n=8)每周2次肌注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处理的0、2、4、6、8周抽血测定空腹血清GC血药浓度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并于第2、4、6、8周分批处死动物,将同批处死的实验组动物依据血清GC浓度分为A(低浓度组)、B(高浓度组)两组,观察股骨头的空骨陷窝率及髋周软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血清TC浓度自第6周起、TG及GC浓度自第2周起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实验组处理后各时间点GC浓度与股骨头空骨陷窝率及TG浓度均呈明显正相关,且A组空骨陷窝率及TG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光镜观察见实验组部分动物股骨头髓腔内脂肪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骨小梁变细,骨陷窝空虚增多.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髋周软组织中GR积分光密度(IO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4周和第8周结果 均显示空骨陷窝率与髋周软组织内GR的IOD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9 0、0.605 0,P<0.05).结论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与GC在体内代谢缓慢及脂代谢紊乱有关,其中GR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2例(54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管插入患侧髂内动脉,造影观察股骨头区血供情况,随后在髂内动脉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及自体干细胞悬液,治疗后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治疗后6个月,28例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不适得到缓解或消失,6例行髂内动脉造影显示股骨头区供血血管增粗,分支增多;2例X线片复查坏死骨质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及修复。结论通过髂内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8例37个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Seld ing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高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的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缓解或消失率达97.3%,X线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生骨生成。显示治疗后动脉血流增快,静脉血流情况改善。结论介入治疗能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 对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将溶栓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直接注入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结果 20例病人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和改善。随访X线平片可见股骨头明显修复。血管造影及DSA显示股骨头区血管数目基本达到正常。结论 通过介入治疗股骨头血性坏死,是一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探索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插管的方法,超选择进入到股骨头营养血管旋股内、外侧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观察其血液供应情况后,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并于12个月-36个月摄x线片与术前x线片对比观察股骨头骨质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对照显示治疗后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12个月-36个月后平片显示骨密度增高者占97.2%.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1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及影像分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效果 ,评价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2 1例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超选择插管至旋股内、外动脉 ,注入溶栓、血管扩张药物 ,治疗前后分别行DSA造影。结果 :2 1例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消失或不同程度缓解 ,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股骨头血供改善。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对早期病变和非外伤性因素 (激素、酗酒 )所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成人外伤性股骨头无菌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导管经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灌注治疗外伤性股骨头无菌坏死的研究,材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s穿刺超选择灌注溶通术,对38例成人外伤性肥骨头无菌坏死患者经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灌注溶通药物,结果:介入治疗后38例患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得到缓解或消失,治疗后X线复查坏死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新骨形成及修复,结论:介入插管灌注溶药物法治疗成人外伤性股骨头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盲穿法与超声引导下进行儿童股动脉穿刺的操作耗时、穿刺次数和并发症情况,同时探讨超声引导下股动脉穿刺操作的学习曲线规律。 方法选取我科一名工作10年以上的儿科介入主治医师,收集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由该名医师采用传统盲法完成的股动脉穿刺病例共104例(盲穿组)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其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高年资医师指导下采用超声引导进行股动脉穿刺的病例共120例(超声引导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操作耗时、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将超声引导组进一步细分为A、B、C、D、E、F、G、H共8组,进行学习曲线分析。 结果超声引导组前三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盲穿组;穿刺时间及平均穿刺次数明显低于盲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盲穿组。A~E组间操作耗时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E~H组间操作耗时无统计学差异(P > 0.05)。8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与盲穿法相比,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儿童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此外,实时超声引导下儿童股动脉穿刺学习曲线拐点为75例左右,其并发症在学习曲线的早期和成熟期没有区别,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