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下属于中医的病名,现代医学包括盆腔疾病,如子宫体炎症、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宫颈炎、阴道炎及一些妇科肿瘤等,本文所指的带下病系无器质性疾病,无特殊炎性反应的疾病,用抗生素无效而临床较多见、常见的疾病,久治难愈或治愈后短时间易复发的病症。临床可分为3型:脾虚湿盛,湿热下注,湿毒内侵。湿毒内侵型多合并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  相似文献   

2.
慢性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均属女性生殖道炎症,是妇科多发病之一。多由化脓性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感染所致。一般临床分急、慢性两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脾虚湿壁、肝郁化火、湿热下注,或经产房劳损伤胞宫。致使邪毒内侵客于阴户而发  相似文献   

3.
王瑞春 《中医杂志》1995,36(11):651-652
先师王正公禀承家学,临床50余载,擅治外感热病。兹将其治疗风温、湿温症之经验介绍如下:1 辛透疏凤、清轻泄热治风温风温虽系感受春令之邪而发,但四季皆有,唯以春冬两季为多。风温之治,辛凉解表乃众所周知,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并非所易。风温之邪  相似文献   

4.
先师汪昌山为浙江省淳安县名老中医,他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长治疗中医妇科各种疑难杂症,对带下病的诊治师古而不泥古,颇具特色.笔者有幸忝列门墙,耳濡目染,体会较深.现将先师治带下病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先师认为,带下病其带下之色多为黄白相兼,或白赤兼见,或清稀如涕,其病机多为虚实错杂.虚者多系肾脾两亏,实者则为湿浊或湿热下注,侵犯任、带两脉,从而发为带下病. 带下之物俱为湿浊,此言不虚.然临证所见,带下愈多愈久,则形体愈消,精血愈亏.湿之所生,或脾虚失于健运,则水湿不运;或水谷精微失于运化而变成湿浊,或肾虚则无形之水失于控制,而使湿浊内蕴,故带下愈多愈久,人之精血愈亏矣.  相似文献   

5.
肛周湿疮发病位置比较特殊,居于人体下孔窍,中医认为其为湿邪下注之所,据湿邪的性质,往往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历代医家均注重湿热下注而以四妙散、龙胆泻肝汤治疗,但均忽略湿毒为患,湿毒在局部导致皮肤黏膜的“痒、湿、烂、顽、变”表现,比单纯的湿热下注症状更重、更为顽固,且单纯的口服治疗效果不佳,基于此,应内外结合治疗,尤其要重视外治。程宏斌主任医师认为邪气蕴积谓之毒,肛周湿疮的核心病机在于湿毒留滞孔窍,湿毒致病是其核心病机,治当以燥湿解毒、祛风止痒,自拟七味止痒洗剂祛湿毒,病向愈。以湿毒为切入点,深入论述从湿毒立论治疗该病的理论依据,并列举验案证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丘宇慧  武曼丽  华荣 《新中医》2022,54(13):200-204
林夏泉认为,岭南外感发热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外感风热,分为外感风热之轻症、重症,及湿热下注胃肠、膀胱等兼证变证,治以清热利湿、透邪退热,自创经验方青灵汤,制成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青柴灵口服液,临床应用至今,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陈淑长治疗股肿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长认为股肿的病机关键是脉络湿阻。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恢复期则以健脾益气为主,临床分湿热下注证、脉络湿瘀证、脾虚湿阻证三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曰:“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自浊溲血。”龙胆泻肝汤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之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在内科肝胆疾病应用较为广泛,通过适当的加减变化,也可用于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临床各科。外科皮肤病症中湿热邪毒之缠腰火丹、肝胆湿热之脚气等皆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 湿温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为患,多相互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湿盛则阻滞气机,遏伤阳气,而状类伤寒,热盛则伤津耗液,而状类温病,临证每每多见矛盾性的症状,临床辨治较难掌握。故温  相似文献   

10.
阴汗证是指阴部长期汗出潮湿的病证,临床较常见,但先贤少有论述。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资料,兹将辨治体会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湿热蕴蒸贵在清利外感湿热、七情内伤或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下注阴部;或淋病、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1.
玉男  徐丽敏 《吉林中医药》2011,31(5):490-492
结节性红斑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从中医辨证来讲其病机病因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经络阻塞,顽湿聚结而发病;或饮食不节,脾虚湿盛,气血运行不畅,再加外感风寒湿邪,寒凝血脉形成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而发病.结节性红斑的辨证论治大概分为3型: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三妙丸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  相似文献   

12.
炎性带下的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带下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以生殖器官炎症所致带下最为多见,而炎性带下可分为白带、黄带两类。通过临床观察,白带以脾虚为主,炎症较轻,分泌物中以白血球为多;黄带以湿热、湿毒为主,炎症严重,分泌物中以脓球为多。而白带与黄带之间,又有白黄夹杂过程,相当于湿郁(肝郁)化热,其病理程度介于脾虚与湿热、湿毒之间,炎症较重,分泌物中白血球、脓球均见。故炎性带下中白、黄带可统一于同一理法方药中,用自拟的“祛湿止带方”以辨证加减药量方法进行治疗。现将自拟的“祛湿止带方”治疗41例炎性带下,分  相似文献   

13.
泌尿系感染是临床上多发病,我院从1976年4月至80年5月共观察了70例,疗效尚为满意,兹总结如下: 一、病因和病机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统称为泌尿系感染。此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癃闭、湿热下注、淋浊(五淋中湿淋、血淋、膏淋)、遗溺、肾虚腰痛等范畴。《巢氏病源》认为“肾虚、膀胱热”可致淋病。《金匮》认为“热在下焦”。总之古代医家认为淋证所发,皆属肾虚而膀胱生热,或因膀胱蕴热,湿热郁久,湿毒热邪蕴于下焦则为淋。发病因素:①外感风寒,邪郁化热;②毒  相似文献   

14.
尿频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泌尿道的疾病,笔者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时间的长短,从以下3型论治,取得较好疗效。1湿热下注型由于内伏湿热,或小儿久坐湿地,以致湿热邪毒下注,郁积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利,临床出现小便频数短赤。湿热化火,则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腰为肾  相似文献   

15.
岭南地区特定的自然气候、生活习俗、人群体质使该地区湿热类外感病易于流行。根据湿热类外感病特点及名老中医经验,提出运用芳香化浊法防治湿热类外感病的理论,其具有芳香辟秽而祛除外感夹湿、化浊散邪兼治肺脾伏湿的作用,从而使湿去热孤而起到预防湿热类外感病的作用。运用该理论研发的芳香化浊液体现了中药空气消毒与中医外治法的统一。前期试验表明芳香化浊液具有体外抗病毒及抑菌作用,且具有安全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中医病机认识及治法。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邪毒损伤冲任,结于子门,致使带下色、质、气味异常,临床诸症并见,甚或伴发外阴臊疣瘙瘊。临证时应随证变法,肝郁克脾、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利湿,正虚邪恋、湿热瘀毒治以扶正祛邪,通过中药内服、外治清除尖锐湿疣。  相似文献   

17.
总结基于部位辨证治疗反向型银屑病的经验。认为反向型银屑病发病以“湿、热、瘀、毒”为主要病理因素,临床在结合发病部位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湿、热、瘀、毒的不同侧重灵活施治。发于上部常见风热袭表证,治以清热透表、疏风止痒,方用自拟三花汤加减;或血热蕴结证,治以清解热毒、凉血消斑,方用自拟三草汤加减。发于中部多为湿热蕴脾证,治以清热解毒、燥湿健脾,方用自拟三黄汤加减;或瘀热互结证,治以化瘀清热、解毒通络,方用自拟三藤汤加减。发于下部多为湿热下注证,治以解毒除湿、清利下焦,方用自拟三苓汤加减;或寒湿蕴毒证,治以温阳益气、解毒除湿,方用自拟三参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临床病机错综复杂而变化多端,且湿热缠绵而最难速愈。民国名医彭子益以圆运动学说立法,辨治湿温有别于传统认识。杨志敏教授基于彭氏观点认为湿温病机在于火在土上、湿阻气机,以运中土以畅气机、降右路以敛相火为治疗大法,治疗湿温而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宫颈炎变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的研究方法.方法: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表,Epidata3.1软件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特点,SPSS13.0软件和AMOS 6.0软件做最后的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宫颈炎变的证型可归为脾虚湿困证、湿热下注证、湿毒蕴结证、肾阴亏虚证和肾阳不足证.脾虚湿困型和湿热下注型对宫颈炎变的影响最大,脾虚湿困型和肾阳不足型及湿热下注型和湿毒蕴结型关系密切.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宫颈炎变的证候类别及辨证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构方程模型理论适用于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结节性痒疹是以结节为典型皮损,剧烈瘙痒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此病主要与风、湿、热、虫毒等相关,中医外科名家艾儒棣教授善从“湿热生虫”理论辨治该病,认为其病机为脾虚湿蕴,外感风邪或蚊虫叮咬,风毒湿邪胶结,郁而化热,湿热内生,化而为虫,治以健脾除湿、杀虫止痒,方选四君子汤合杀虫方加减。文章通过对艾儒棣教授基于“湿热生虫”理论论治结节性痒疹的经验介绍,以期为临床治疗结节性痒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