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吕舰  张洪  王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18):1873-1876,1881
肝纤维化由慢性肝炎造成,若治疗不及时将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随着肝纤维化分子机制逐渐得以阐明、基因技术不断发展,使肝纤维化的治疗成为可能。目前,肝纤维化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增殖,抑制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促进ECM的降解,诱导活化HSC凋亡。本文就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病毒性肝炎、酒精及化学毒物等因素长期损伤肝脏,导致慢性炎症活动,肝细胞受损伤后修复,形成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HF是纤维增生和降解不平衡,纤维组织在肝脏过度沉积的结果。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干预HSC的生物学行为则能成功防治肝纤维化。目前最有效的抗HF措施就是积极有效地根除或控制慢性肝病的始发因素,对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本质上就是阻止细胞外基质(ECM)沉积或是促进其降解。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伤的共同病理改变,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和构成改变。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中发挥关键作用。HSC位于肝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Disse间隙,正常时呈静止状态,不合成或仅合成少量的ECM,肝脏损伤后HSC活化并持续增殖,合成和分泌大量的ECM,是肝纤维化时ECM的主要来源细胞。活化的HSC主要通过凋亡机制减少,是促进肝纤维化逆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共同通路,是紧随肝细胞破坏之后的自身修复过程。以ECM合成增多和降解减少为特征-即肝纤维化的实质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ECM在肝内过度沉积所致。ECM主要是由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合成,故HSC在肝纤维化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而在肝内ECM降解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是由于肝脏反复的炎性反应而导致肝星状细胞(HSC)增生,肝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过度分泌超过其降解、代谢所致.如不积极治疗可以演变为肝硬化,并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加重肝脏功能的衰竭.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肝纤维化患者79例,观察其血清纤维化指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以及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田渝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886-887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各种病因引起肝脏慢性损伤的病理过程不同,但不同病因所致肝纤维化发生的最终的共同途径是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B),进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ECM的大量沉积最终导致了肝纤维化。现代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在去除损伤因素后尚有逆转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其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多种细胞因子的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增殖,以及ECM基因表达上调等.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和最终肝硬化发生的中心事件[1].RNA干扰(RNAi)对目的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具有高效性、特异性,故以HSC为靶标,针对肝纤维化发展的不同环节设计siRNA来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逆转肝纤化进程[2].  相似文献   

8.
王慧  陈真 《安徽医药》2011,15(7):799-801
肝纤维化(HF)是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后的共同病理基础,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的早期阶段和必经阶段,是一可逆过程,但若病因持续存在发展为肝硬化则为不可逆的.其本质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而肝星状细胞(HSC)是大多数ECM的细胞来源,因此该文对与HSC活化增殖密切相关的TGF及PDGF...  相似文献   

9.
郑毅 《药品评价》2007,4(4):288-288
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细胞。ECM的过度合成导致肝组织重构,甚至肝纤维化、肝硬化。骨形成蛋白7(BMP7)是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的成员。本研究旨在观察BMP7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作用。慢性肝病组患者血清BMP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发现肝硬化组BMP7蛋白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LF)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LC)的必经阶段,是肝脏受到慢性损伤时,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分泌与降解失衡.从而在肝细胞(HCs)的间隙过多或异常的胶原纤维沉积,其中25%~40%最终发展为LC及肝细胞癌(HCC)。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损害是造成LF的主要原因,而在东南亚和我国则以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引起为主。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清除乙肝病毒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柳  李敏  王晓萍  强磊 《药学研究》2020,39(9):540-544
肝纤维化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肝脏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被普遍认为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自噬在不同的肝脏细胞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一方面,在肝巨噬细胞、肝内皮细胞和肝实质细胞中,自噬可影响肝细胞炎症损伤反应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另一方面,在肝星状细胞中,自噬可影响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脂质代谢等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本文对肝脏不同细胞自噬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开发延缓和逆转肝纤维化的药物提供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肖艳群 《江西医药》2001,36(4):311-313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损害是造成肝纤维的主要原因,而在我国则为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不技术的进步,对肝纤维化发生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从而推动了肝纤维化防治的深入探讨. 1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慢性损伤时肝内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成份(ECM)过量沉积的不良结局.近年研究证实,肝炎形细胞(贮脂细胞HSC)是肝损伤时ECM的主要产生细胞[1],它在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和肝脏各种介质的产生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它的表型激活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的关键[2][3].HSC激活、增生、转化和分裂,导致大量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同时,HSC的表型激活在调节ECM降解中也起关键作用,通过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与α2-巨球蛋白,抑制胶原酶的降解作用而增加胶原沉积[2].另外,肝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等通过激活和增殖HSC,促其产生ECM,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时肝星状细胞激活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慧卿  史晓宇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807-1808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其转归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目前肝星状细胞已成为研究LF发生机制中最受重视的细胞。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肝纤维化是各种损害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是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  相似文献   

15.
以肝星状细胞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任何病因导致的慢性肝损伤,均可发展为肝纤维化。损伤肝脏的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活化肝星状细胞(HSC)是主要细胞类型,并有重要细胞因子参与。目前治疗都以阻止活化HSC在损伤部位聚集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为目标。该文就以HSC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最新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wnt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代偿反应所形成的一种肝脏疤痕组织,并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细胞群和细胞因子的复杂改变。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B)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而HSC的激活需要通过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才能实现,研究发现HSC激活过程中存在wnt信号转导通路。近年来,针对wnt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张建荣  刘志刚  李丽华 《河北医药》2012,34(12):1841-1842
近年来关于苦参素的实验研究很多,大多是在抗病毒方面[1,2].大量临床实践证实,苦参素可以阻止甚至逆转肝脏纤维化,但其作用机制及调节途径尚不明确.肝纤维化以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大量增生沉积为特征,是各种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点,肝星状细胞(HSC)是胶原合成和降解的关键细胞,苦参素可能是通过抑制HSC总胶原及Ⅰ型胶原的合成,从而产生抗肝脏纤维化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和肝内最主要的胶原合成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SC激活主要分为始动阶段和持续阶段。始动阶段即激活早期,包括基因表达及表型的早期变化,使HSC具有对细胞因子和其他局部刺激的反应性,主要和炎症细胞、损伤肝细胞或胆管细胞的旁分泌刺激以及细胞外基质组分的早期变化激活了HSC信号转导途径和启动转录因素有关。持续阶段即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刺激及细胞外基质重建,进一步放大HSC的表型变化(如增殖、收缩、纤维形成、基质降解、趋化、白细胞化学吸引、维生素A缺乏和细胞因子释放).维持其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李丽  陈东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171-1172
肝纤维化(HF)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过程,它是大多数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征,是众多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必经阶段.研究业已证明,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损伤因子作用下,HSC增殖、活化,产生细胞外基质(ECM),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细胞、重要环节[1].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现就其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是肝脏慢性反复损伤后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之间平衡失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结果,其中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激活的HSC可直接产生多种细胞外基质,是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的最主要来源。激活的HSC也可自身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最关键的致纤维化因子。血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可以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我们测定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血浆TGF—β1变化,分析TGF-β1与HA、PCⅢ的相关关系,旨在为肝硬化诊断追踪观察提供一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