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 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分为A组31例、B组32例,A组采用Bobath技术、电针和中频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三维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步长)和患侧腓肠肌和胫前肌在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表面肌电参数[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EMG)、协同拮抗率(CR)]。结果治疗前,两组所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RMS、iEMG、CR和B组的步长均较前改善(P<0.05);与A组比较,治疗后B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神经节苷脂联合Bobath技术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各项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巴塞尔指数(BI)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以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BREF)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和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及足背伸协同收缩率(CR)的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7.50%(31/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I及Berg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BI及Berg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腓肠肌iEMG、RMS,胫前肌iEMG、RMS及CR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腓肠肌iEMG、RMS,胫前肌iEMG、RMS及CR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表面肌电参数,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酯结合 Bobath 技术治疗对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7例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神经节苷酯治疗组(A 组,n =32)、Bobath 治疗组(B 组, n =32)、神经节苷酯联合 Bobath 治疗组(C 组,n =33),分别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2个疗程,检测治疗前、后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和左下肢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参数(iEMG)、AEMG、CR 等指标。结果3组患儿治疗后的三维步态参数,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屈伸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的 iEMG、MF、CR,腓肠肌被动活动状态下的 iEMG,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与治疗后的 A、B 组比较,治疗后的 C 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经节苷酯联合 Bobath 技术能较好地改善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等参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病房康复延伸护理对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n=30)、病房康复延伸护理组(B组,n=30)两组,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8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及B组摆动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 A组摆动相和步宽及B组步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A组比较,治疗后B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改善较为明显(P<0.05),步宽和摆动相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康复延伸护理能改善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观察组双侧上肢及对照组一侧上肢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3 s峰值的均方根值(RMS);计算出协同收缩率(CR).统计分析观察组健侧、患侧上肢与对照组间RMS及CR的差异.结果 ①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RMS: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IVC屈肘CR/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为22.48±8.78/34.38±19.27、观察组健侧上肢为17.53±7.81/18.18±7.98、对照组为12.41±5.06/13.66±3.73.MIVC屈肘C/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及健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均明显受损,且患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配合等速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17例、对照B组17例和试验组18例。对照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B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中增加带有视觉反馈和任务导向的膝关节力量和协调性等速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及等速运动训练基础上加用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3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3周。评估3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活动能力、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peak torque, PT)、步速和步态对称性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下肢活动能力、 PT及步态对称性等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除试验组与对照B组的步速、下肢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对照B组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A组,试验组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电针大腿前后肌群穴位配合等速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比普通的等速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反复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IVF-ET)失败者接受3种不同针灸预处理后子宫内膜容受性(ER)的变化情况,寻找调整ER最佳的针灸预处理方法。【方法】将90例反复IVF-ET失败后低ER、未行胚胎移植(ET)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电针组和温针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在月经干净后卵泡期开始行普通针刺治疗,至排卵期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电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行电针治疗;温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行温针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下血流类型的变化情况,比较3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1)治疗前,针刺组、电针组和温针组患者血促黄体生成素(LH)峰日内膜a型率和子宫内膜下血流A型率比较[均分别为0.0%(0/30)、0.0%(0/30)和0.0%(0/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电针组和温针组患者内膜a型率和A型率[均分别为33.3%(10/30)、66.7%(20/30)和93.3%(28/30)]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温针组内膜a型率和子宫内膜下血流A型率较针刺组和电针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温针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为23.3%(7/30),高于针刺组的13.3%(4/30)和电针组的16.7%(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温针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为46.7%(14/30),高于针刺组的26.7%(8/30)和电针组的33.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3种针灸预处理方法中,温针灸更能有效地改善反复IVF-ET失败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帮助其获得再次移植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表面肌电特征,为脑卒中上肢康复治疗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例,通过表面肌电采集患侧和健侧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并对患侧和健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间的RMS值(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MIVC运动中测得的RMS平均值和最大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和健侧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的RMS值平均值和最大值均明显高于肱桡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卒中可导致其患侧MIVC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肱二头肌在屈肘肌MIVC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温针灸、电针以及普通针刺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SHS患者90例,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以及普通针刺组,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疗法为主,电针组以电针疗法为主,普通针刺组以普通针刺法为主。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肿胀评分等情况。结果 1)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温针灸组的肿胀评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肿胀评分均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灸组肿胀评分降低明显优于电针组,电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三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治疗后FMA各项指标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MA各项指标评分组间比较,除反射亢进评分方面,其他方面评分分值电针组显著高于普通针刺组、温针灸组显著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三组患者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其中电针组相对于普通针刺组有着明显的改善(P0.0l),温针灸组改善程度优于电针组(P0.05)。4)三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6.0%,电针组为86.0%,普通针刺组为60.0%,三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SHS在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综合功能等方面优于电针和普通针刺疗法,采用温针灸治疗SHS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Rood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针灸组及Rood组各30例,分别给予针灸+Rood疗法、针灸疗法、Rood疗法治疗,3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3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经6个疗程治疗后,综合组、针灸组、Rood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63.33%。综合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针灸组和Rood组,经Mann-Whitney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针灸组及综合组患者的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ood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治疗前无显著作用显著变化(P0.05)。(3)治疗后,3组患者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及改良的Bartherl指数(MBI)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组在改善FMA及MBI评分方面作用显著优于针灸组及Rood组,组间比较(经ANOVO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Rood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针灸疗法和Rood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巴士球联合虚拟现实(VR)体感游戏在脑瘫(CP)患儿康复中的效果及其对粗大运动、平衡功能及三维步态时空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CP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巴士球+VR体感游戏,均干预3个月。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和干预1、3个月后粗大运动、平衡功能(轨迹长、单位面积轨迹长、外周面积)、三维步态时空指标(步幅、步长、双支撑相)、被动活动及屈伸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腓肠肌表面肌电参数[肌电积分值(iEMG)、中值频率(MF)]、日常生活能力(ADL),并比较2组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D区、E区粗大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干预1、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单位面积轨迹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轨迹长和外周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步幅、步长均大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双支撑相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被动活动状态下iEM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屈伸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iEMG、MF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巴士球联合VR体感游戏可改善CP患儿粗大运动、平衡功能,降低被动状态下肌张力,提高步长,减少患儿双足支撑相时间,对提高CP患儿日常活动能力及家属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素(BTX-A)肌肉注射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功能性改善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35例脑卒中后难治性、痉挛性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BTX-A+康复治疗组(A组)18例和单纯康复治疗组(B组)17例。采用电刺激(ES)引导的BTX-A注射方法,将BTX-A分别注射到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注射剂量为300或400U。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时评定踝背伸时改良的Ashworth计分(MAS)、下肢的Fulg-Meyer(FMA-下肢)计分和步速。结果 A组患者中有效率为83.3%。治疗后2周、4周时的MAS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时有明显降低(P〈0.05)。A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评定:FMA-下肢和步速治疗后虽呈明显提高趋势,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BTX-A治疗无严重的副作用。结论 BTX-A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缓解跖屈肌痉挛,但对于功能性改善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析因设计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n=18).常规治疗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BWSTT组、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触发组)、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BWSTT组(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及积分肌电值(iEMG)评定.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前各组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WSTT组和触发组脑卒中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提高(P<0.01),CSI评分及腓肠肌iEMG数值均降低(P<0.05);使用肌电触发电刺激、BWSTT对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数值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肌电触发电刺激与BWSTT联合干预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更佳.各组iEMG结果与Fugl-Meyer评分和CSI评分一致.结论 肌电触发电刺激和BWSTT均可减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二者联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iEMG在脑卒中肌张力评价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共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1天2次,每次10~15 min。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定量表及步态时空参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 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步态训练矫正仪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步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适用于飞行教官的抗荷动作并对其抗荷效果进行表面肌电图评价。方法:选拔17~20岁受试者8名,试验设备采用AMST-HC-4E型载人离心机,根据初教机与高教机飞机性能及载荷特点,编制3.0G60s、4.0G50s、5.0G40s、6.0G30s及7.0G20s 共5条离心机加速度曲线,分别评价FT动作及HP动作抗荷效果,同时利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不同载荷下两种抗荷动作训练前后肌肉用力变化及肌肉激活情况。结果:训练后,受试者使用FT动作与HP 动作时抗荷耐量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加,与训练前相比,FT动作增加60.8%,HP 动作增加34.6%,FT+KH-X组增加50.5%,HP+KH-X增加51.7%,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面肌电测试结果显示,训练前后FT动作及HP动作的积分值(iEMG)均呈下降趋势,其中FT动作2.5G10s 载荷下右腓肠肌、3.0G60s载荷下左右腹直肌及右腓肠肌、5.0G40s载荷下左腹直肌训练前后的iEMG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FT动作与HP动作比较,3.0G60s载荷下,FT动作胫骨前肌iEMG显著高于HP动作(P<0.05),在4.0G50s+KHX及5.0G40s+KHX组,HP动作左腹直肌iEMG显著高于FT动作(P<0.05)。结论:本研究提出适用于飞行教官的一种新型抗荷动作且抗荷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探讨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与足下垂刺激仪,并根据患者踝关节跖屈、外翻程度来调整电极贴片的位置及具体刺激量.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时空参数,FMA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指标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FMA下肢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足下垂刺激仪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健康成年人下肢膝关节等动屈伸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下肢股内侧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特征,为sEMG在动力性运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校男性大学生10人,使用艾力尔(Ariel)等动训练仪在60°s-1运动速度下诱发下肢股内外侧肌疲劳,同时使用ME6000表面肌电仪记录2块肌肉的sEMG,对其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iEMG)以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进行分析。结果:在膝关节等速屈伸运动至疲劳过程中股内侧肌的时域指标RMS和iEMG显著上升(P<0.05),疲劳对iEMG影响的效应尺度大于RMS;频域指标MF和MPF显著下降(P<0.05),疲劳对MPF影响的效应尺度大于MF;肌肉疲劳过程中iEMG增加率显著高于RMS(P<0.05),MPF下降率显著大于MF(P<0.05)。结论:时域指标iEMG以及频域指标MPF可以作为评价动力性肌肉疲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Nogo/Ng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基因表达变化,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阻断剂组、电针+阻断剂组、假手术组,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治疗后1、7、14 d对各组大鼠进行BBB功能评分;在7、14 d于损伤处提取脊髓组织,以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ogo-A、NgR、LINGO-1蛋白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Nogo-A、NgR、LINGO-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造模大鼠1 d后BBB评分均为0分;治疗7、14 d后,各治疗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电针+阻断剂组优于电针组、阻断剂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各基因表达均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5);电针+阻断剂阻组与电针组比较,同时间点LINGO-1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Nogo/NgR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后神经的再生与修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电针通过抑制Nogo/NgR信号通路而对脊髓损伤大鼠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