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和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退变参数之间的差异, 并分析椎体滑移率(SP)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峡部裂组(83例)和退变组(118例)。用ImageJ软件测量L3椎弓根水平MRI图像L3椎体、竖脊肌(ES)、多裂肌(MF)以及腰大肌(P)的横截面积(CSA)及各肌肉脂肪浸润面积(FCSA), 计算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FIR)。椎旁肌横截面积与L3椎体横截面积之比定义为相对面积(RCSA)。腰椎侧位数字化X光片上测量滑移距离, 计算相应SP。用SPSS软件行数据录入及分析。分析两组间椎旁肌RCSA和FIR差异, 以及SP与椎旁RCSA和FIR的相关性。结果退变组MF-RCSA、ES-RCSA及P-RCSA均显著低于峡部裂组(0.61±0.19比0.71±0.23、2.12±0.54比2.32±0.71、0.81±0.29比0.93±0.34, t=3.173、2.525、2.681, P<0.05)。退变组ES-FIR和P-FIR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肾移植受者术前内脏脂肪厚度对手术难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共179例。按患者移植前CT下测量内脏脂肪厚度(脐上1 cm水平腹主动脉前壁至壁腹膜的距离), 分为薄内脏脂肪组(内脏脂肪厚度≤7.5 cm, n=103)和厚内脏脂肪组(内脏脂肪厚度>7.5 cm, n=76)。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前流行病学资料、肾移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移植后肾功能及患者恢复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薄内脏脂肪组患者平均年龄及体重指数分别为(38.70±11.50)岁及(21.28±2.93) kg/m2, 均低于厚内脏脂肪组的(43.14±11.42)岁和(24.78±3.37) kg/m2,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其余术前流行病学资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难度方面, 薄内脏脂肪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  相似文献   

3.
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椎旁肌变化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测量观察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腰椎旁肌肉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分别测量第4腰椎下缘平面双侧竖脊肌、多裂肌、最长肌、腰方肌、腰大肌的横截面面积(cm2)与平均密度CT值(HU)。结果(1)慢性腰背痛患者组,左右竖脊肌、左右多裂肌和右侧腰大肌的横截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腰背痛患者组,左右多裂肌和右侧腰大肌的横截面平均CT值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女性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多伴有椎旁肌肉的萎缩,CT测量可较好的反映出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OP)合并中重度椎旁肌脂肪浸润快速评分系统对腰椎退变性疾病(LDD)手术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接受PLIF手术的1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OP和中重度椎旁肌脂肪浸润的诊断分为无合并症组49例、OP或中重度椎旁肌脂肪浸润组68例和OP合并中重度椎旁肌脂肪浸润组24例, 统计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BMI、骨密度、术后出院日、出血量、手术节段数、双侧L3、L4、L5椎体下终板层面肌肉面积和脂肪浸润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复查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作为统计数据, 按照有无合并症分为A组(无合并症组), B组(OP或中重度椎旁肌脂肪浸润组), C组(OP和中重度椎旁肌脂肪浸润组), 应用SPSS(V26.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t检验比较3组患者手术预后指标。结果本研究中3组患者中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BMI、术后出院日、出血量、手术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患者各层面椎旁肌FCSA和FI%在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腰部椎后肌群体质成分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将518名21~81岁的成年女性按年龄分为青中年组(≤50岁)和老年组(50岁),使用定量CT(QCT)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BMD)及L3椎体中部层面椎后肌群的脂肪面积、肌肉面积、脂肪肌肉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使用偏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BMD与年龄、BMI及椎后肌群体质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青中年组BMI、椎后肌群脂肪面积及脂肪肌肉比低于老年组,而BMD及椎后肌群肌肉面积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年龄、BMI因素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中年组及老年组BMD与椎后肌群脂肪面积呈负相关(r=-0.178、-0.200,P0.05),与脂肪肌肉比呈负相关(r=-0.138、-0.177,P0.05),而与肌肉面积无显著相关性(r=-0.050、0.066,P0.05)。回归分析显示,椎后肌群脂肪面积、年龄、BMI是BMD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成年女性腰部椎后肌群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骨密度存在相关性,且相关性随年龄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并提出与肌肉内静脉畸形(IMVM)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 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FAVA和IMVM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FAVA组和IMVM组, 分析2组患者临床症状、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手术切除标本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特征, 总结FAVA和IMVM的异同点。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2组间局部血管内凝血(LIC)发生情况,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FAVA组纳入14例患者, 男4例, 女10例, 就诊年龄(28.2±13.2)岁, 发病年龄(20.5±10.1)岁;IMVM组纳入39例患者, 男16例, 女23例, 就诊年龄(28.5±14.1)岁, 发病年龄(18.8±9.5)岁。FAVA和IMVM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疼痛、肿胀和感觉异常等。磁共振检查结果:FAVA组表现为肌肉内脂肪信号与曲张的血管影;IMVM组表现为肌肉内大片不规则血管影, 无脂肪信号。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FAVA组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股外侧肌浅区的解剖, 探讨采用股外侧肌浅区肌肉进行动力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020年3月-2022年12月, 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通过尸体解剖2例4侧, 术中观察和测量21例21侧, 对股外侧肌浅区肌肉的大体形态及厚度、肌肉长度、宽度、肌纤维长度、肌肉表面肌纤维羽状角等结构进行测量, 并对血管、神经在肌肉内的走行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股外侧肌浅区呈梭形, 近端为膜部, 远端是肌肉部分, 起于大转子, 止于髌骨及股直肌;膜的下面肌纤维依次排列起于此处并自上而下止于深筋膜;肌肉表面肌纤维羽状角为(18.9±3.3)°,肌肉厚度为(1.96±0.48)cm;浅区有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和股神经第2支分布, 相互伴行, 距入肌点前5.0 cm血管外径(2.39±0.52)mm、神经直径(2.64±0.61)mm;进入肌肉后每隔1.0~1.5 cm, 分别向前、后发出分支;神经在入肌点以远0~2.5 cm处, 常有1条向后侧走行的较大的分支进入肌肉, 4侧标本均出现, 术中观察21侧出现率为90.5%, 其直径为(1.23±0.28)mm。结论股外侧肌浅区有独立的血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前肌肉减少症与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择期开胸心脏手术老年患者, 依据2019年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更新修订的诊断标准(AWGS2), 将患者分为非肌肉减少症组和肌肉减少症组。结局指标为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各指标,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肌肉减少症评分、ASA分级及两者联合预测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准确性。结果最终纳入158例患者, 肌肉减少症患者36例(22.7%), 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A分级、肌肉减少症和手术时间是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肌肉减少症患者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约为非肌少症患者的3.21倍。肌肉减少症评分、ASA分级及两者联合预测术后严重肺部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86(0.607~0757)、0.603 (0.522~0.680)和0.714 (0.637~0.783)。结论术前肌肉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裂肌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02±10.59)岁。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两侧多裂肌平均横截面积与第5腰椎椎体横截面积比值,通过多裂肌内脂肪浸润面积比例将患者分为0、1、2、3共四级,将0、1级患者分为A组,2、3级为B组,并对两组间VAS及ODI评分进行比较,对多裂肌萎缩程度、脂肪浸润分级与VAS、OD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4例患者多裂肌萎缩值平均为(0.78±0.05)。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为:0级6例,1级11例,2级20例,3级27例。所有患者VAS评分平均(5.3±1.4)分,ODI评分平均(47.1±13.5)%。A组VAS评分平均(4.7±1.9)分,ODI评分平均(33.7±8.6)%。B组VAS评分平均(5.8±1.4)分,ODI评分平均(53.2±9.3)%。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16),A组ODI评分也低于B组(P=0.009)。多裂肌萎缩值与VAS及ODI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43,P=0.024;r=-0.49,P=0.004),而脂肪浸润分级与VAS及ODI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53,P=0.019;r=0.44,P=0.01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多裂肌退变程度与腰背痛程度存在相关性。严重的多裂肌退变程度预示着更严重的腰背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填充的安全解剖层次及注意事项。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2例(郑州黄河科技大学解剖学实验室提供),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47.5±11.7)岁。通过常规解剖和显微解剖相结合,观察额部各组织层次的形态学特点,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内径及组织厚度。结果额部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疏松结缔组织及骨膜。额部有3个位于皮下的浅层脂肪室,浅层中央脂肪室宽度为(2.17±0.27)cm,长度为(4.16±0.38)cm,左侧脂肪室宽度为(2.09±0.31)cm,长度为(3.65±0.39)cm,右侧脂肪室宽度为(2.14±0.29)cm,长度为(3.18±0.55)cm。深层脂肪室有3个,边界类似于浅层脂肪室,为无血管区。眉部深层在眶上缘外侧2/3的区域有眼轮匝肌后脂肪垫,厚度为(2.58±0.03)mm,长度为(2.55±0.05)mm。额部供血是由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提供,内径分别为(1.01±0.16)mm、(0.85±0.12)mm和(1.35±0.15)mm。结论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应以额部深层乏血管脂肪室为主,浅层脂肪室不宜注射过多脂肪,避免产生不自然的"面具脸";额部浅层中央脂肪室及上睑区域有潜在的通道,应避免术后按摩塑形而导致上睑及眶周形成迁移性脂肪肉芽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87例行腰椎后路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切口是否发生脂肪液化分为正常组(355例)和脂肪液化组(3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年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切口脂肪液化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MI、糖尿病、高脂血症、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腰椎后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绝经后女性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绝经后女性75例,年龄45~83(62.2±9.1)岁,应用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腰椎骨密度,再对受检者行腹部CT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选定平脐水平的CT片,勾画出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的面积。为了进一步分析,将样本根据体重指数分为2组,A组18.5≤BMI24,B组BMI≥24。结果腰椎骨密度与体重指数、腹部皮下脂肪、腹部内脏脂肪、腹部总脂肪、腰大肌及竖脊肌均呈正相关(r=0.264,P=0.022;r=0.244,P=0.035;r=0.286,P=0.013;r=0.298,P=0.009;r=0.371,P=0.001;r=0.258,P=0.025)。通过将BMI(body Mass Index)分为2组后得到结果:A组骨密度主要与腰大肌和竖脊肌呈正相关(r=0.479,P=0.011;r=0.424,P=0.028),B组骨密度主要与内脏脂肪和总脂肪呈正相关(r=0.318,P=0.028;r=0.339,P=0.019)。结论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绝经后女性而言,腹部脂肪和椎旁肌肉对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正常的体重更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载抗生素硫酸钙-自体髂骨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一期治疗跟骨慢性骨髓炎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下肢病区收治的48例跟骨慢性骨髓炎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两组:A组26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为(45.0±11.7)岁;皮肤缺损面积为(56.0±16.7)cm2;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自体髂骨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一期治疗。B组22例, 男13例, 女9例;年龄为(43.6±9.6)岁;皮肤缺损面积为(53.8±16.2)cm2;采用单纯自体髂骨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髂骨切取体积、骨折愈合时间、感染控制率、供区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足踝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48例患者术后获(15.3±6.0)个月随访。A组患者髂骨切取体积[(67.3±14.1)cm3]显著少于B组患者[(90.7±23.5)cm3], 供区并发症发生率[3.8%(1/26)]显著低于B组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预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隆乳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入选3个研究医院的接受自体脂肪移植的隆乳术11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自下腹或大腿部抽取脂肪组织并提取ADSCs5ml。治疗组62例将ADSCs与填充用脂肪组织均匀混合后给予rh-aFGF3-4支/次预处理后,多次处理后,注射于患者乳房内。对照组52例,除不加rh-aFGF外,同治疗组操作。术后测量患者乳房隆起值评估注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以术后2周隆起值评估患者隆起的维持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增加值分别为(13.8±2.9)mm,(12.9±3.6)mm。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增加值分别为(12.4±1.7)mm,(11.2±1.4)mm。对照组脂肪隆起减少更明显。另外,治疗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维持率分别为86.7%、80.0%。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隆起维持率分别为66.7%,59.5%。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显示,治疗组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vs9.6%,P0.05)。结论:rh-aFGF预处理脂肪干细胞联合自体脂肪移植用于隆乳术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更少、维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对输尿管结石梗阻并发尿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外周血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24例输尿管结石梗阻并发尿脓毒症且治疗痊愈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6例接受CRRT治疗(CRRT组), 18例仅接受标准治疗(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外周血炎症指标等的变化差异。结果尿脓毒症患者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治疗效果显著。CRRT组中的患者表现出较短的体温恢复时间[(4.5 ± 1.8)d vs.(5.4 ± 1.8)d], 感染控制时间[(6.0 ± 1.3)d vs.(7.3 ± 2.2)d]以及肌酐恢复时间[(4.6 ± 3.6)d vs. (5.7 ± 2.4)d]。CRRT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炎症因子(IL-10、IL-6、IL-、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且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结论 CRRT能快速、有效地清除输尿管结石梗阻并发尿脓毒症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 调节外周血免疫状态, 从而缩短患者病程,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对照组)和竖脊肌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复合阻滞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静脉全麻。复合阻滞组患者于静脉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T5水平竖脊肌阻滞,注入0.3%罗哌卡因20ml。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评分(PONV),以及术后2、4、8、12、24小时的疼痛评分(VAS)。结果复合阻滞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为(138.0±24.8)μg,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26.5±24.8)μg,P0.05。复合阻滞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恶心呕吐评分依次为(23.0±4.8)分钟、(26.4±4.6)分钟和(1.33±1.09)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8.7±6.1)分钟、(32.5±6.0)分钟和(1.87±1.14)分,P0.05。复合阻滞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2、4小时差异更为明显。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能够安全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中的麻醉药物用量,利于加快患者术后苏醒,并减少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腰椎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年龄及同层面椎旁腰大肌、竖脊肌、腹部脂肪、血管钙化情况的关系。方法收集体检中心行腰椎检查的老年女性90名,采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及后处理软件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及三椎体同层面椎旁体质成分。统计学处理应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①3组椎体BMD均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5),L2BMD、L3BMD均与双侧腰大肌、竖脊肌密度成正相关(r=0.233~0.301,P均0.05)。而L4BMD显示与双侧竖脊肌密度及腹部脂肪面积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呈正相关。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外,肌肉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年龄是唯一全部进入3组腰椎BMD回归方程,并呈负相关,是影响腰椎BMD的重要因素。结论老年女性的腰椎骨密度与椎旁腰大肌、竖脊肌密度,腹部脂肪面积及年龄密切相关,除年龄外椎旁肌肉密度对骨密度影响最大。QCT扫描更加直观、精确显示椎骨与椎旁体质成分情况,可作为测量诊断骨质疏松、体质成分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9.
心外膜脂肪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心外膜脂肪分泌多种脂肪因子,探讨心外膜脂肪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4例心脏手术患者,分非冠心病组(Ⅰ组,n=11)和冠心病组(Ⅱ组,n=23),于术前收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脂联素、白细胞介素(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体外循环(CPB)前取两组患者心外膜脂肪及Ⅱ组患者腿部大隐静脉处皮下脂肪.分为A(Ⅰ组心外膜脂肪),B(Ⅱ组心外膜脂肪)及C(Ⅱ组腿部皮下脂肪)行CD6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脂肪中脂联素mRNA水平.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血清中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A组及C组脂肪CD68+细胞浸润明显减少,A组:12.0±4.3(P<0.05),B组:34.0±6.8,C组:4.0±1.6(P<0.01);与B组比较,A组及C组心外膜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明显高于B组,A组:(327.44±35.61)CNT/mm2(P<0.05),B组:(110.32±29.35)CNT/mm2,C组:(631.59±46.14)CNT/mm2(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局部产生的炎症反应促进了冠脉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旁肌群退变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老年腰椎间盘退变患者150例,其中女性105例,男性45例,年龄41~93(67.0±10.1)岁,所有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测定,按Pfirrmann标准,通过对髓核结构、髓核信号强度、髓核与纤维环界限及椎间盘高度等评估,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并根据Pfirrmann等级进行分组,纳入病例中无Ⅰ级患者,Ⅱ~Ⅴ级病例数分别为:L4/5节段,n=17、59、60及14;L5/S1节段,n=22、46、55及27。在MRI T2加权像上测量L4/5及L5/S1节段椎旁肌群(腰肌、竖脊肌及多裂肌)的标准横截面积值。根据Goutallier分级,通过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量多少,对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分级。根据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为正常(30ng/ml)、不足(20~30ng/ml)及缺乏(20ng/ml)。分类数据的分析通过秩和检验,定量数据的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L4/5节段腰肌、竖脊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294、-0.250及-0.182);L5/S1节段腰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344及-0.346)。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具有相关性(L4/5节段:r=0.174及0.188;L5/S1节段:r=0.193及0.283)。腰椎间盘退变分级Ⅲ~Ⅴ级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者与Ⅱ级患者比较,所占比例更高(Ⅱ~Ⅴ级:L4/5,47.06%、59.32%、60.00%及57.14%;L5/S1,45.45%、58.70%、56.36%及70.37%)。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者与正常者比较,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Goutallier 2~4级所占比例更高。98%以上腰肌无或仅轻度脂肪浸润,几乎不受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结论:椎旁肌横截面积随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缩小,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者,维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更大。而维生素D缺乏者,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可能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