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应用替罗非班对老年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心内科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老年STEMI患者分为冠脉组(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PCI)(n=50)和静脉组(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PCI)(n=49)。两组在急诊确诊后均给予替罗非班静脉应用。行急诊PCI时,治疗组在前向血流恢复后给予冠脉内注射负荷量替罗非班并行PCI术,静脉组直接行PCI术。比较患者手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分级(TIMI)、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术后2 h 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的差异。结果两组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分布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TIMI血流分级3级高于静脉组,TIMI血流分级分布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两组PCI前后的TMPG级分布差异均不显著(P>0.05),冠脉组术后2 h ST段完全回落率(CR)高于静脉组,ST段回落分布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PCI术前两组的CTFC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比静脉组下降显著(P<0.05)。PCI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血小板(PLT)减少情况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的LVEF值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老年性STEMI患者急诊PCI冠脉应用替罗非班对于改善心肌微循环、心功能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IMI血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nT)、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将164例入选的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冠脉使用替罗非班组(冠脉组,84例)和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组(静脉组,80例),在急诊PCI术前及完成后测定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流,在发病12、24h采静脉血查CK-MB及TnT。观察PCI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观察PCI术后3d出血事件。随访30d记录MACE。结果:与静脉组比较,冠脉组明显改善PCI术后IRA的TIMI血流[(2.95±0.17)∶(2.84±0.22),P0.05],明显降低12、24h时的CK-MB与TnT水平(均P0.05),明显增加PCI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70%的例数(P0.05)。两组术后出血事件及30dMACE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与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比较,冠脉使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减小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PCI,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术后48 h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 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6个月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其可有效改善患者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且并不增加MACE、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收集因AMI行PCI治疗患者165例,其中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组86例,单纯行PCI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治疗能有效改AMI患者冠脉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急诊PCI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且血栓负荷较重的患者,探讨静脉给予替罗非班和冠脉内替罗非班对于心肌组织灌注的差异及可能机制。方法:入选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接受急诊PCI且血栓负荷较重的STEMI患者79例,在血栓抽吸的基础上,随机给予静脉替罗非班(A组,39例)和冠脉内替罗非班(B组,40例)治疗。冠脉内替罗非班给药方法是经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两组均以维持量0.15μg/(kg·min)维持24~48 h。主要终点是急诊PCI术后2 h时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结果:冠脉内替罗非班比静脉替罗非班可取得较高的术后2 h ST段完全回落率(67.9%vs 35.5%,P=0.019);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比例也较高(87.5%vs 64.1%,P=0.015);B组患者术后12 h血清人可溶性CD40L(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较A组低(P0.05)。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血栓负荷较重的STEMI患者,在血栓抽吸后经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较静脉内给药取得较高的组织灌注水平,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游涛 《山东医药》2011,51(37):77-78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STEMI患者7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对照组各35例。盐酸替罗非班组行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泵入至术后36 h,对照组行常规PCI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冠脉复流、出血事件及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盐酸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TIMI 3级血流发生率82.9%,两组比较P〈0.05;术后30 d两组MACE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盐酸替罗非班不增加出血事件。结论老年急性STEMI急诊PCI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ST段回落指数观察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并接受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2名,分为试验组(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PCI)42例和对照组(静脉负荷替罗非班+PCI)50例。观察两组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30天射血分数(EF),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结果:试验组术后2h、4h、8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各级TIMI血流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PCI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30分钟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天心脏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天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66.00%(P<0.05)。两组间所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段回落指数能有效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程度,是最简单易行的评估方法;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改善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血管事件,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老年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同时开展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照组在PCI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心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结果研究组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研究组、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后研究组、对照组LVEF明显增加,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PCI术中同时开展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能够促进血管再通,改善心肌灌注,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42例(A组)和标准PCI 4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MBG、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及LVEF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联合使用ZEEK导管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和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116例STEMI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大剂量替罗非班组(A组2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9例,常规剂量组(B组10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9例,替罗非班负荷剂量均于3 min内静脉推注,继之0.15μg·kg~(-1)·min~(-1)静脉维持泵入36 h。对照组(C组)38例。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即刻和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右(5~7 d)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1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TIMI出血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3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治疗时间段、住院天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获得率A组(97.4%)和B组(89.7%)高于C组(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3组的TMPG 3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82.1%,B组:69.2%,C组:47.4%,P<0.01)。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及1周左右的LVEF,A组显著高于C组(64.1%比42.2%,61%±9%比55%±9%,P<0.05)。术后1个月随访,3组在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A组术后1个月反复心绞痛的发作率明显低于C组(2.6%比13.2%,P=0.04)。3组在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急性STEMI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可以获得更好的即刻造影结果,且并未明显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可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前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急救中心收入本科并确诊急性STEMI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组于入院时即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未用.主要观察:①PCI手术前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②术后相关导联抬高的ST段回落幅度;③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④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及继发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⑤术后3个月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0~1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比90.0%,P<0.05),两组PCI术前TIMI 3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比0,P>0.05),两组PCI术后TIMI 3级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7%比63.3%,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2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完全回落幅度(STR≥70%)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提示对照组LVEF低于替罗非班组(P<0.05).术后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事件较对照组略有增多,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诊行PCI术前早期应用国产替罗非班能改善术后心肌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恢复存活心肌细胞功能,改善心功能;未明显增加出血事件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中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05年4月至2007年8月急性STEMI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有血栓征象的患者6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4±8.1岁,随机分成试验组(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PCI,n=35)与对照组(直接PCI,n=32)。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CAG资料,对比两组患者PCI术中IRA的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比18.75%,P〈0.05),IRA远端栓塞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比15.63%,P〈0.05)。结论急诊PCI前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IRA远端的前向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组(60例),诊断明确后立即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继以0.15μg.kg-1.min-1维持泵入48h;常规治疗组(53例),于冠脉造影开始时给予替罗非班,用药方法及剂量同早期替罗非班组。比较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回落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替罗非班组术前TIMI血流2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3.3%比1.9%,P=0.037),术后即刻两组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188);术后早期替罗非班组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8.3%比73.6%,P=0.034),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例早期替罗非班组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8.3%比60.4%,P=0.038),术后7d两组LVEF水平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和术后心肌灌注,并不增加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75岁)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因STEMI行急诊PCI的老年患者172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标准剂量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在3 min内静脉推注,然后以0.10~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48 h。低剂量组术前给予负荷量(5μg/kg)在3 min内静脉推注后以0.05~0.07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24 h。对照组术前仅应用基础用药: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顿服。比较3组患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及心肌再灌注(MBG)2~3级血流率,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和脑卒中)及出血、消化道不良症状的发生率。结果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TIMI及MBG 2~3级血流率较对照组高(P0.05),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术后90 min sumSTR50%比例较对照组高,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低剂量组的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8%比21.05%,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出血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在老年STEMI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中,低剂量替罗非班在预防缺血方面的疗效与标准剂量替罗非班相当,但在出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国产替罗非班对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STEMI)直接PCI术病人95例,A组(45例)PCI术中给予国产替罗非班10bLg/kg的负荷量,然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B组(50例)术中不予替罗非班,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肝素泵人,对比给药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及术前、术后ST段回落率及室壁运动记分(WMSI),围术期出血倾向。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优于B组(P〈0.05),随访1月时,两组患者WMSI、EF均有改善,但A组的wMSI较B组改善更多(P〈0.05),A组治疗期间轻微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手动抽吸血栓后经抽吸导管在梗死相关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急诊PCI手术的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栓积分3级以上的STE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组(研究组)46例,常规PCI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组(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分析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ST段回落率、肌钙蛋白I(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比较,研究组术后校正TIM/血流计帧(CTFC)达到正常血流率(78.0%比93.5%)、心肌染色分级(MBG)达到三级的比例(76.0%比95.7oA)和LVEF[(49.67±7.976)%比(57.01±7.484)%]明显升高(P〈0.05或〈0.01);cTnI峰值[(65.74土27.223)ng/m[比(49.91±19.442)ng/m1]、MACE发生率(22.0%比6.5%)明显降低(P〈O.01,d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急诊PCI术中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并在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常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在应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拟行急诊PCI的患者67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时间随机分为早期组(救护车上或一进入急诊室即开始给予替罗非班)37例,晚期组(冠脉造影结束后给予替罗非班)30例。应用TIMI血流、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ST段回落评价PCI术后梗死血管血流及心肌再灌注疗效,并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TIMI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再灌注早期组优于晚期组(P〈0.05)。使用替罗非班期间,两组均有轻微出血,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早期给予替罗非班能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和研究组(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每组各59例患者。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后7、30 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 PCI结束后共有115例患者入选。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比较,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积分(0.7±0.2比1.6±0.5,P<0.01)、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51%比41%,P<0.05)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49%比38%,P<0.05)均明显改善,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7%比14%,P<0.05)。PCI术后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7.4±6.2)%比(60.7±4.6)%,P<0.05]。研究组PCI术后7 d时总MACE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比17.5%,P<0.05),但PCI术后30 d时两组总MACEs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7.0%,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与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应用安全,且更有利于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7 d时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急诊PCI的60例急性STEMI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30例)和术前不用替罗非班(对照组,30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基本情况,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ST段回落、血清心肌标志物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13 vs 15,TIMI 2级12 vs 11,TIMI 3级5 vs 4,P>0.05),但术后即刻前向血流,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0 vs 2,TIMI 2级2 vs 8,TIMI 3级28 vs 20,P<0.05)。两组ST段回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2%±18.36%) vs (71.18±19.22%),P>0.05]。观察组术后6h血清心肌标志物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18.4±55.8) vs (178.8±63.2)U/L, P<0.05;心肌钙蛋白T(cTnT):(2.18±0.69) vs (3.21±0.46)ng/L,P<0.05]。术后出血并发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 6.67%,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EMI时,在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