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辨证分析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的影响,并对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中药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欣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作出评价.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症状及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中药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欣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比较研究,观察超微针刀加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择治疗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治疗组给予超微针刀加中药心痛康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半月后比较和3年后对治愈病人随访总结。结果:超微针刀加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例明显强于西药常规治疗病例,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超微针刀加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冠心病已经成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临床发病率比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病情严重者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心绞痛是冠心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现代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医学上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在临床医学中,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多用药物来进行治疗,有中药治疗,同时也有西药治疗。本文就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药物治疗有关问题进程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验案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搜集到的375份80年代后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验案输入到验案分析系统,应用验案分析系统的统计功能建立用药频率表。结果:在375份医案中,共用中药218种。其中用药次数最多者为丹参,共212次,频率为61.81%,川芎、瓜蒌、黄芪、当归、薤白的应用频率较高,均大于30%,为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高频中药。结论:经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宽胸散结是冠心病心绞痛的最常用治法。此分析结果更清晰、简洁易懂,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泰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大量文献报道冠心病存在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障碍.笔者运用中药制剂心泰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4例,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探讨心泰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丽芝 《吉林医学》2012,33(13):2809
目的:运用中药化痰祛瘀的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特别是顽固性心绞痛)进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将丹参、川芎、红花、半夏、瓜蒌、水蛭、黄芪等中药,按方剂配伍制成汤剂。选择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结果:总有效率达到87.6%。结论:化痰祛瘀汤能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与心脏功能,其化痰祛瘀之效提高了治疗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玉红 《当代医学》2011,17(7):160-160
目的观察应用中药治疗冠心痛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8.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文献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以中医文献中筛选出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复方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方法,探究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结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前四位中以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然后依次为补气药、理气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且活血化瘀药中以丹参最为常用,补气药中以炙甘草最为常用,理气药中以薤白最为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中则以瓜蒌最为常用。此外,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所用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后,将其聚为12类组药,且各组药均有所对应的适应证。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为重用活血化瘀、补气、理气、化痰止咳平喘药,丹参、炙甘草、薤白、瓜蒌为常用药物;用药方面,多以含有2种或2种以上的组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20多年来中医药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法则及方药研究,特别是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对其治疗法则及方药的疗效原理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开发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抗冠心病心绞痛现代中药新的可能性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脑钠肽(BNP)及心脏超声指标(LVEF、CO、CI)的关系,为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择冠心病住院患者154例,按NYHA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中医辨证分为心气阴虚证、心气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脱证5型,检测BNP、超声心动图指标(LVEF、CO、CI)。结果各中医证型组中,LVEF、CO、CI从心气阴虚、心气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心阳虚脱呈依次降低趋势,BNP呈依次增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心功能分级阶次升高。结论 LVEF、CO、CI、BNP均可间接反应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程度及预后,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各项参考指标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是目前公认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用冠脉造影对中医证候佐证,有助于阐明中医证候实质.目前冠脉造影评价指标主要有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和冠脉狭窄程度等,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近10年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脉造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验案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搜集到的1524份80年代后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验案输入到验案分析系统,应用验案分析系统的统计功能建立用药频率表。结果在1524份医案中,共用中药520种。其中用药次数最多者为川芎,共941次,频率为61.75%;川芎、丹参、黄芪、当归、麦冬、五味子的应用频率较高,均大于40%,为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高频中药。结论经研究发现活血通脉、益气养阴是冠心病的最常用治法。此分析结果更清晰、简洁易懂,对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痰瘀互结证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证候之一,痰浊与瘀血是冠心病发病最主要的两大病理因素,两者相互胶结贯穿该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多从痰瘀同治,并根据其发病标本虚实,以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等不同情况,按气虚、气滞、气阴两虚、阳虚、寒邪、热邪、毒邪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该文通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本证及其兼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寻求辨证客观化指标。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52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填写“冠心病调查表”及行各项化验检查,对比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在中医证型上阴寒凝滞型23例(9.1%)、痰浊闭阻型59例(23.4%)、气滞血瘀型63例(25.0%)、心肾阴虚型36例(14.3%)、气阴两虚型34例(13.5%)、阳气虚衰型37例(14.7%)。性别、年龄分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有无吸烟在中医证型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性别、年龄分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有无吸烟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P〈0.01),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其他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罗定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罗定地区2009年5月~2012年12月间确诊的129例冠心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证型探讨分析。结果罗定地区冠心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与血瘀质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1.71%、16.28%、15.50%;秽浊痰阻证患者中阴虚质患者的比例要明显低于非秽浊痰阻证的患者(P〈0.05),而痰湿质、湿热质及血瘀质患者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秽浊痰阻证的患者(P〈0.05);秽浊痰阻证患者中实性体质的比例要明显低于非秽浊痰阻证患者(P〈0.05),虚实夹杂体质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秽浊痰阻证患者(P〈0.05)。结论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三种中医体质在罗定地区冠心病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此类患者的证型多为秽浊痰阻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寻找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指标,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对近11年文献中所包含的302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提取证候要素,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观察中医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血瘀、痰浊、气虚、阴虚为主,其他次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中以气滞、阴虚证候要素为主,在三支病变中以血瘀、痰浊为主。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其主要中医证候要素不同,提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冠心病介入治疗情况,为冠心病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服务。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并行PCI术375例出院患者。分为秽浊痰阻、心血瘀阻、痰阻心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阴虚7类中医证型。将病案资料中的相关信息填人表格,经核准后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1)375例冠心病行PCI术患者中,中医辨证标实证中秽浊痰阻证210例(56.00%),所占比例最多,非秽浊痰阻者165例(44.00%);非秽浊痰阻中以气虚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型;(2)冠心病患者中以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多见,显示证型以秽浊痰阻为主;(3)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4)冠心病各中医证型中秽浊痰阻为主要证型;(5)以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6)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以前降支为主,秽浊痰阻证型以多支病变为主;(7)冠心病患者PCI术前与术后中医证型均以秽浊痰阻为主要证型。(8)秽浊痰阻证的冠脉狭窄以重度狭窄为主,且以多支病变为主要证型,非秽浊痰阻型冠脉病变程度轻于秽浊痰阻证,PCI术前、术后均以秽浊痰阻型为主证。结论秽浊痰阻证是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术后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中医治疗冠心病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理损伤,表现出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提高,在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循环和治疗其并发症方面都取得较好的疗效。文章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B S Jia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2):717-9, 707
This experiment mad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latelet GPlb of 56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with McAb SZ-2 resisting to human being platelet GP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direct immunity fluorescence saturation,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coronary heart patients' platelet GPlb based on TCM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attern, and determined the level of PAdT, PAg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platelet GPlb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as higher than normal. Among them, the 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 group was the most obvious, followed by the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and the 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The level of PAdT, PAgT of coronary heart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group (P less than 0.005, 0.05); the level of platelet GPlb in blood stasis syndrome group was higher remarkably than the group of having no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the normal (P less than 0.001).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t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 manifested by abnormal increase of platelet GPlb, and enhancement of platelet's adherence and aggregation. The abnormal increase of platelet GPlb is due to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is experiment also provided a fresh evidence to TCM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atter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