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对单纯肥胖性脂肪性肝病(脂肪肝)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4例单纯肥胖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58例)。与对照组不同的是,观察组除采用饮食行为干预和运动行为干预外,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患者记生活日记等。治疗3个月后进行两组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减重效果、肝脂肪浸润程度、肝功能恢复情况与血脂下降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行为治疗能使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运动行为习惯,全面减少对患者预后不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海市社区中年人群糖脂代谢异常情况,为制定社区糖脂代谢异常人群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在本院体检的1 773名居民中的577例肥胖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29例,男性患者348例,收集相关信息,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根据BMI将患者分为对照组(BMI=18.1~24.5 kg/m2)和肥胖组(BMI≥25.0 kg/m2),均检测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BG),比较两组居民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组患者TG、TC和LDL-C显著升高,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HDL-C水平则显著降低,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结论 肥胖是造成糖脂代谢异常的因素之一,并且糖脂代谢异常情况会随着肥胖程度的加深而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健康促进策略,采取学校一家庭一社区联动的模式对小学生肥胖状况进行干预,并评价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抽取上海市青浦区经济、教学条件相似的两所城区小学作为研究现场,一所为干预组,另一所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为该二校的3年级全体小学生,共466名。其中,干预组264名,对照组202名。采用调查表了解研究对象对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KAP),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检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学校-家庭-社区综合干预的模式对干预组研究对象进行群体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合理膳食、加强运动等;对照组则不施加任何有组织的干预措施。[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1)小学生肥胖相关知识水平普遍较低;(2)“爱吃甜食”、“每日看电视时间”、“父母亲肥胖”和“高出生体重”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3)两校间小学生超重肥胖率、血糖异常率均无明显差异,血脂相关指标中除了对照组学生三酰甘油平均值和异常率均高于干预组(P〈0.05)之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采取干预措施一年后:(1)干预组学生超重肥胖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略低于对照组学生,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学生相关血生化指标中除低密度脂蛋白平均值和异常率均明显下降外,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变化;对照组学生除了血胆固醇外,其余血脂指标均有明显上升;(3)学生对肥胖的KAP变化:干预组学生的肥胖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高于对照组(P〈0.01);小学生对预防肥胖态度也有了明显地改变,饮食、运动行为有一定改善。[结论]利用健康促进策略,采用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综合干预模式预防小学生肥胖是可行、有效的,应持续推进并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肥胖社区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肥胖早期干预措施并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在北京市2个城区随机选择12个社区为研究现场,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个社区,对研究社区所管辖的所有0~35个月儿童进行身高(身长)和体重的测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身高标准体重作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判定标准。干预组接受为期1年的干预,内容包括生长监测、喂养指导和咨询。干预方式为讲座、咨询、发放宣传折页、墙报、门诊咨询等。干预后对所有12个研究社区的0~47个月的儿童进行身高(身长)和体重的测量。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相似(干预组超重13.3%,肥胖4.6%;对照组超重14.9%,肥胖4.7%);干预后,干预组儿童肥胖发生率下降了28%,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干预组肥胖发生率的下降在12~47个月的儿童中尤为明显,下降幅度达60%,而对照组同一年龄段儿童肥胖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的婴幼儿肥胖干预在城市社区实施是可行的,该干预方案对婴幼儿肥胖发生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左旋肉碱对肥胖青少年体重综合性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书凤  何志谦 《营养学报》1997,19(2):146-151
18名13~17岁的肥胖中学生(肥胖度大于120%),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体重综合性控制实验,两组都接受营养教育、膳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但实验组补充左旋肉碱2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每月体检一次,测定身高、体重及三处皮褶厚度。三个月后,实验组的平均体重下降5.11±2.06kg,对照组下降0.52±0.79kg(P<0.01),实验组的肥胖度、体块指数(BMI)分别下降了13.40%±0.38%,2.60±0.70,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肩胛下皮褶厚度(SBS)、髂前上嵴皮褶厚度(IC)分别下降(mm)6.80±5.67,5.70±4.42,10.90±5.17,而对照组肥胖度、体块指数(BMI)仅分别下降(%)6.50±0.36,0.88±0.64,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髂前上嵴皮褶厚度分别下降(mm)1.75±0.13,0.12±0.08,6.63±2.5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单纯性肥胖儿童肾脏早期损害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对肾脏功能的损害。方法:测定35例单纯性肥胖儿童24h尿中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G),β2微球蛋白(β2-MG)。糖蛋白(THP)含量。结果:35例肥胖儿童尿中Alb,Ig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β2-MG,THP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肥胖儿童经治疗后,Alb,IgG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结论:单纯性肥胖对肾脏存在早期损伤,损伤程度与肥胖程度正相关。经治疗后具有可逆性,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肥胖青少年脑力作业负荷后注意能力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脑力负荷前后肥胖青少年划消试验及视觉追踪测验完成速度、正确率的变化,探讨肥胖青少年注意能力的特点。方法对选取的2.50名研究对象进行体成分测定,以体脂百分比作为划分肥胖的标准,共选取肥胖及对照82对。以瑞文标准推理测试、韦氏智力量表中部分项目测试60~70min作为脑力作业负荷,负荷前、后分别进行划消试验和视觉追踪测验,统计划消试验的阅读速度、错误率、脑力工作能力指数(IMC),统计视觉追踪试验的完成时间及正确数,分析脑力作业负荷对肥胖组和对照组各指标的影响及2组间的差异,分析肥胖青少年注意能力的特点。结果脑力作业负荷后,肥胖组划消试验阅读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明显下降,错误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视觉追踪测验完成时间显著增加;而对照组划消试验阅读速度、IMC、视觉追踪测验的正确数在脑力负荷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力作业负荷后,肥胖组阅读速度、IMC均低于对照组,错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追踪测验完成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结论相比于正常青少年,肥胖青少年在同样强度的脑力负荷后,注意能力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
单纯性肥胖青少年性发育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亨菊  李耀 《卫生研究》1997,26(4):247-250
用放免法测定肥胖组与对照组男女儿童血清睾酮、脱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的含量及性征与性成熟的状况。结果显示肥胖组男性儿童血清睾酮含量为(10.36±5.72)nmol/L,对照组为(8.65±4.21)nmol/L,肥胖组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肥胖组女性儿童血清DHEAS含量为(8.25±6.47)pmol/L,对照组为(5.63±4.98)pmol/L,肥胖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肥胖组男性睾丸的纵横径及阴茎的长度和围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肥胖组男性首次遗精年龄及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和第二性征发育均早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肥胖组性激素分泌及性发育、性成熟均明显高于、早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肥胖促进了性发育和性成熟,使得肥胖儿易出现性早熟的倾向,因此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性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干预对肥胖儿童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6例肥胖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n一13)和对照组(n一13),对照组接受常规标准治疗和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同时实施饮食护理干预。在饮食护理干预前及12个月后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血清Ghrelin和PYY水平。同时,测定肥胖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结论:与饮食护理干预前相比,12个月后干预组血清Ghrelin水平在空腹、30min、60min、90min、120min都显著下降(P〈o.01),其中60rain时下降最显著;血清PYY水平则在空腹、30min、60min、90min、120rain都显著增加(P〈O.01)。结论:饮食护理干预可以影响肥胖儿童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变化,这表明外部饮食干预行为实际上会调节对食物反应的激素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肥胖儿童(7~8岁)的热能摄入和摄能消耗的特点进行分析。设肥胖组和对照组。男性为40人,女性为34人。结果显示:男女肥胖儿童热能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脂肪和动物性食品的产热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肥胖儿童的总热能消耗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则无明显差别(男:P>0.05)或低于对照组(女:P<0.05),男女肥胖儿童的热能消耗的构成比明显区别于对照组:基础代谢的耗能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体力活动的耗能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肥胖儿童(7-8岁)的热能摄入和摄能消耗的特点进行分析。设肥胖组和对照组。男均为40人,女均为34人。结果显示:男女肥胖儿童热能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脂肪和动物性食品的产热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肥胖儿童的总热能消耗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则无明显差别(男:P>0.05)或低于对照且(女:P<0.05),男女肥胖儿童的热能消耗的构成比明显区别于对照组:基础代谢的耗能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体力活动的耗能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单纯肥胖性脂肪肝患者体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单纯肥胖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发宣传资料和降血脂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生活方式干预后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血脂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脂肪肝治愈29例,对照组治愈2例,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活方式干预能减轻患者的脂肪肝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天津市学龄前正常健康儿童与单纯性肥胖症儿童的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及相关性,并以此为依据为肥胖儿童制定相应治疗措施及干预方法。【方法】采集全部筛选出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和随机抽取的正常儿童的清晨空腹末梢指血0.5ml,离心后分离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AI),血糖(GLU),尿酸(UA)。【结果】肥胖儿童GLU、TG、LDDC、UA水平高于对照组儿童,HDL—C低于对照组儿童,其中TG、UA水平随肥胖度的增加而增加,HDL—C水平随肥胖度的增加而降低,肥胖男童的GLU、HDL—C水平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GLU还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肥胖组儿童的GLU、TG,HDL-C、LDL—C、UA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儿童。【结论】肥胖组儿童患冠心病、Ⅱ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险性高于对照组儿童,TG、HDL—C和UA能很好地预测这种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期肥胖与睡眠时间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269名体重指数(BMI)≥23kg/m^2的7~15岁单纯性肥胖儿童按BMI不同分为三组:A组(23≤BMI〈25)57名,B组(25≤BMI〈30)164名,C组(BMI≥30)72名。对肥胖儿童及120名正常健康儿童分别记录睡眠时间。所有肥胖儿童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对照组中70名儿童测定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均分别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HOMA-IS)。结果3组肥胖儿童的睡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FBG、FINS和HOMA-I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肥胖B组和C组HOMA-IS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3组肥胖儿童之间、A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儿童期肥胖影响因素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对肥胖有影响(P〈0.05),对胰岛素抵抗影响因素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值对HOMA-IR和HOMA-IS均有影响(P〈0.05),且BMI增加一个单位,HOMA-IR和HOMA-IS则分别随之增加0.261个单位和11.054个单位。结论睡眠时间减少者更易发生肥胖;BMI与胰岛素抵抗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随着BMI的增加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5.
姜捷  朱惠莲  刘静  何国鹏 《中国校医》2006,20(2):132-134
目的测定单纯性肥胖中学生全身脂肪含量及身体脂肪的分布,并探讨体脂含量对脂肪分布、肺活量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等的影响。方法用标准方法测量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全体学生的身高、体质量、胸围、肺活量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并用BMI标准筛选出肥胖和正常研究对象,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定其全身及身体各部分的体脂含量。结果该校中学体质量超标及肥胖的检出率为17.2%,肥胖组全身脂肪含量(BF)、躯干脂肪含量(TF)、上肢脂肪含量(AF)、下肢脂肪含量(LF)、肺活量(CV)、胸围(CI)以及血红蛋白含量(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肥胖组中低体脂含量学生的BMI显著大于对照组,但其BF、TF、AF、LF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而CI、VC以及HB却显著高于肥胖组中体脂含量较高的学生和对照组。结论用BMI来判定中学生的肥胖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用DXA直接测定学生的体脂含量对指导与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和制定肥胖的判定标准将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6.
不同程度肥胖儿童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肥胖儿童的个性及社会适应能力特点。方法 本文采用Achendach儿童行为调查表、艾森克(EPQ)个性调查表及社会焦虑量对100名7-13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0名正常对照儿童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 肥胖儿童按其肥胖程度的不同EPQ的E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社交焦虑量表分离于对照组。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随其肥胖程度 加重及年龄的增长,在个性上趋于内向、不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我中心学生常见病督导检查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来分析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将1000例调查对象分为干预组500例以及对照组500例,干预组进行干预,对比干预后两组对象单纯性肥胖情况。结果干预组进行干预后肥胖率不断下降,而对照组(未进行干预)肥胖率有所上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以及运动因素等方面,其中饮食习惯出现频率最高,为78.42%。结论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特别是对饮食习惯以及运动因素等进行干预将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及智商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症对儿童心理行为及智商的影响。方法 应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对单纯性肥胖组的对照组儿童各182名(年龄7-14岁)进行了心理行为的智商的测试。结果:肥胖组心理行为总得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与对照组总平均适应行为商数(ADQ)分别为125.63与17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言语智商(IQ)、操作智商(IQ)及总智(IQ)肥胖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心理障碍并且影响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探讨维生素D补充结合童趣化膳食管理在肥胖患儿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上海某托幼机构托育的184例肥胖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维生素D补充与童趣化膳食管理,观察2组患儿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体质量、糖脂代谢指标水平,并记录患儿家属满意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患儿体质量、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2组患儿体质量及BMI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FBG、HbA1c及2 h PG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2组患儿TC、LDL及TG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6.74%(89/92),高于对照组的86.96%(8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D补充结合童趣化膳食管理能有效减轻肥胖患儿体质量,并改善其糖脂代谢状况,患儿家属满意度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胖婴儿气质特征及肥胖婴儿气质对抚养人养育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对肥胖婴儿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肥胖婴儿79例为肥胖组,正常体重婴儿81例为正常组,进行体格测量与评价及气质测评。将肥胖组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并对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组与正常组婴儿相比,气质类型、气质维度、日常行为以及抚养人的养育行为有显著性差异fP〈0.05)。干预组婴儿每天运动练习和有固定进食量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每天运动练习的人数比例也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正常组在气质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质维度比较显示,干预组婴儿坚持性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气质影响抚养人的养育行为,并对婴儿的活动量与进食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婴儿体重的增长。结合婴儿气质特征对其抚养人的养育行为进行干预可减轻婴儿肥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