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拿配合膏摩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冬梅 《中国骨伤》1999,12(6):62-62
我院采用推拿配合膏摩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0例,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月~5岁;妊娠有臀位史40例,无臀位史16例,有外伤史1例,患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咽充血3例;左斜颈29例,右斜颈31例;出生后16天左右发病者50例,1个月后发病者6例,外伤后发病1例,炎症后发病3例(其中2例5岁,1例4岁)。2.分型:(1)肿块型:30例。此型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梭形或卵圆形肿块,质地可硬可软,肿块在出生后16天左右即可发现,同侧胸锁乳突肌痉挛。(2)硬结型:15例。此型多数可在患侧胸锁乳突肌锁骨端触及一黄豆大小或米粒大小之质地…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94年3月~1996年3月,用自行设计的斜颈弹性矫形装置给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的病儿进行矫正。共治疗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15岁,5~9岁20例,右侧17例,左侧8例,均行患侧胸锁乳突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松解患侧挛缩软组织,术后应用弹性矫正装置矫正4~6周,25例均进行随访,除5例年龄较大者面部有畸形外,其余均获得良好效果(颈肌挛缩解除、头颈端正、功能不受限、活动自如)。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形成的畸形。作者自 1998年用微创手术 ,即小针刀疗法治疗年长儿及成人肌性斜颈 2 8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 ,男 15例 ,女 13例。年龄 6~ 2 3岁 ,平均年龄 14岁。均为典型重症肌性斜颈。其中 12岁以上 18例面部畸形表现明显 ,摄片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侧凸。2 治疗方法2 1 麻醉 平卧位 ,头偏向患侧 ,颏偏向健侧。 10岁以下儿童采用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 ,10岁以上及成人用局麻。麻醉剂用 1%利多卡因 (每 10mL加0 1%付肾素 1滴 )。2 2 手术方法 胸锁乳突…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斜颈亦称为肌性斜颈 ,主要因为胸锁胸突肌在子宫内受压引起缺血性挛缩所致。遗传为主要发病因素。如能早期发现 ,采用手法按摩 ,热敷等治疗 ,一般可望痊愈。如个别患者留有轻微症状 ,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 ,畸形明显 ,影响其功能和美观者 ,可考虑手术矫正。我科自 1988~ 1998年 ,共手术矫正先天性斜颈 16例 ,随访 1~ 2年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性 10例 ,女性 6例 ,年龄 1~ 2 4岁 ,4岁以下 9例 ,16例以上 3例。右侧 9例 ,左侧 7例。有难产史及胎位不正诱因者 5例 ,其余均为足月顺产。 16例均无家族史。锁骨头挛缩…  相似文献   

5.
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而引起头颈部姿势异常 ,临床上较常见。多数学者认为经过婴儿期 6个月~ 1年的保守治疗失败后 ,在 1~ 12岁采取手术治疗均可取得较好效果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 ,手术矫正畸形效果往往不理想。 1997年 2月~ 2 0 0 2年 5月 ,我院应用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 13例 ,效果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3例 ,男 7例 ,女6例 ,年龄 12~ 16岁。病患位于左侧 2例 ,右侧 11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侧面部和头颅因发育缓慢所致的变形 ,…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肌性斜颈术后复合式支具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自行设计的复合式支具矫正先天性肌性斜颈手术后残留畸形的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复合式斜颈支具采用医用热塑板材,由A部(颈胸部)、B部(头围部)和C部(A、B间连带部)3部分构成。应用对象选择年龄2岁6个月~10岁手术后仍有明显斜颈畸形患儿86例,佩戴该支具2~6个月,最长12个月,随访1~5年。结果:按疗效标准判定,优71例(81.6%),良14(16.1%),尚可2例(2.3%),均无复发。结论:本复合式支具固定确切、可靠、轻便,具有可调节性,适用于2岁6个月以上肌性斜颈术后患儿,可明显提高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1992年11月至1994年1月,采用胸锁乳突肌延长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7例,患者既矫正了斜颈畸形,又保留了颈部对称的外形(如图一),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7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6岁,平均7岁。术后3个月至1年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19例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16~32岁,平均23.5岁。X线片检查示,12例伴不同程度颈椎侧弯及楔形改变。10例伴患侧面部发育迟缓。4例既往曾行胸锁乳突肌单侧头切断术。患者均采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联合术后石膏托及颈托外固定3~6个月。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血肿发生。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2年,平均8个月。患者头颈部畸形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周疗效评定:7例无颈椎畸形患者为优;12例伴颈椎畸形患者优1例,良7例,一般4例。术后2周测量患侧胸锁乳突肌乳突尖至胸锁关节距离,无颈椎畸形患者较术前延长(1.88±0.30)cm,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P=0.00),且术后测量值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P=0.11);伴颈椎畸形患者术后较术前延长(3.38±0.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P=0.00),但术后测量值仍低于正常值(t=12.19,P=0.00)。结论采用胸锁乳突肌多头切断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肌性斜颈,能明显改善症状,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院近年来利用颈椎气囊牵引器进行斜颈术后矫形治疗8~ 12岁儿童 2 0例 ,收到满意疗效。方法 :手术均于锁骨上 2cm切断胸锁乳突肌胸骨及锁骨头 ,剥离切断所有挛缩纤维化组织 ,矫正原有畸形 ,术后用颈椎气囊牵引器将靠近健侧用 2根绷带固定使其充气后气囊器处在斜形位 ,即患侧高 ,健侧低 ,固定 4~ 6周 ,所有病例都得到矫治。 (图 1~ 3)图 1 颈椎气囊固定图 2 术前图 3 术后采用颈椎气囊牵引器行斜颈术后矫形治疗@关长林$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医院骨科!433300 @刘文华$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医院外科!433300…  相似文献   

10.
晚期肌性斜颈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得不到早期正确的治疗,随年龄增大,出现较严重的头颈偏斜,面部不对称,头颅畸形,颈椎弯曲畸形,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于近五年收治晚期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12例,通过系统的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6~21岁,平均(  相似文献   

11.
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颈椎骨样骨瘤患者6例,男、女各3例,年龄7~37岁,平均17.8岁.均有颈痛,伴斜颈畸形2例,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3例.颈椎X线平片仅2例发现病灶.均行颈椎CT扫描显示肿瘤为局部膨胀性病变、低密度或不均密度,伴有边缘硬化.4例患者行核索骨扫描检查,病损均有放射性浓聚.寰椎侧块1例;下颈椎5例,其中C5 1例、C6 3例、C7 1例;1例累及C6椎体,其余均累及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后方结构.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边缘切除5例,其中后路侧块固定4例,前路椎间植骨钛板固定1例;瘤内刮除植骨1例.结果:手术时间1.5~4.5h,平均2.8h;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233ml.术后颈痛和神经根损害表现均消失,斜颈畸形得到纠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2~108个月,平均42.5个月,均无颈痛症状,末次随访时CT检查无肿瘤复发;5例内固定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其中1例术后2年拆除侧块固定;2例植骨患者植骨块均融合.结论:颈椎骨样骨瘤多发于年轻患者,除颈痛外,亦可有斜颈、神经功能受损表现;颈椎CT联合核素骨扫描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长期颈痛、神经功能受损或斜颈时应积极手术治疗,边缘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Z"字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 1989年 5月~ 1999年 6月 ,采用切断胸锁乳突肌锁骨头 ,“Z”字延长胸骨头的术式治疗 31例肌性斜颈患儿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1例 ,男 19例 ,女 12例 ;年龄 1~ 16岁 ,平均 4.2岁 ;左侧斜颈 2 1例 ,右侧 10例。我们按年龄将患儿划分 :1~ 4岁 19例 ,5~ 12岁 9例 ,12岁以上 3例。1.2 手术方法 年龄较小 ,不合作患儿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局麻 ;年龄较大 ,配合较好的患儿采用局麻。在锁骨上 1cm处 ,由患侧胸锁关节向外作一横切口 ,长约 3~ 4cm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横断颈阔肌 ,暴露胸锁乳突肌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0.9±3.1岁(5~1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存在双肩不等高以及斜颈,2例患者存在脊髓受压及神经功能障碍(均为ASIA D级)。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及三维重建,畸形顶点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形成障碍型24例,分节障碍型5例,混合型16例;28例患者存在代偿性胸弯/胸腰弯;23例患者伴发其他部位的脊柱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MRI明确椎管内病变情况。对于计划进行颈胸段(C7/T1)截骨或颈椎固定的患者,行双侧椎动脉CT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均行三柱截骨侧后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44例患者为单纯后路手术,1例接受C6-7半椎体切除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截骨水平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半椎体切除术32例,全脊椎切除术10例,经椎弓根截骨术3例。6例患者代偿弯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接受后路融合术,2例接受双生长棒手术。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此后每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原发侧凸、代偿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锁骨角、斜颈角度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进行测量。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69.1±65.3min(150~310min),术中出血量为987±157ml(500~2700ml)。45例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8±0.6(1~13)年。原发侧凸Cobb角术前为51.3°±13.9°,术后10.3°±6.4°,末次随访时12.4°±7.5°;代偿侧凸术前为32.1°±23.0°,术后11.1°±21.0°,末次随访时16.3°±23.1°;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为24.2°±15.2°,术后9.2°±8.7°,末次随访时10.4°±9.4°;斜颈术前为19.3°±5.0°,术后4.6°±3.0°,末次随访时5.7°±4.1°;锁骨角术前为7.5°±3.1°,术后2.7°±1.9°,末次随访时2.1°±1.2°;SVA术前为-9.1±16.1mm,术后-12.3±11.2mm,末次随访时-7.5±15.2mm。术后的原发侧凸Cobb角、代偿性侧凸Cobb角、斜颈角度、锁骨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原发侧凸、代偿性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VA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22例患者发生24例次并发症,其中一过性脊髓损伤伴C8神经根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4例,Horner综合征1例,内固定失败2例,血胸3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肺不张1例。结论:三柱截骨术治疗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一过性神经根损伤较为常见,需引起外科医生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小儿重复尿道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重复尿道畸形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重复尿道畸形患儿18例,均为男性,年龄1~12岁,平均4.5岁.18例畸形均为矢状位排列,其中尿道上裂型6例、下裂型4例、会阴分叉型8例.尿道上裂型行副尿道结扎切除术3例,3例无临床症状者未行手术;尿道下裂型行腹侧尿道成形术3例,1例先行尿道造口,术后半年行尿道成形术;会阴分叉型腹侧尿道为主尿道者7例-期行阴茎根部尿道造El、二期自尿道造口至阴茎头行尿道成形术,1例背侧尿道发育正常腹侧尿道发育不良者行腹侧尿道切除术.结果 18例术后随访1~7年,尿道上裂手术治疗3例术后症状消失,外观满意;尿道下裂型2例术后排尿通畅,1例合并尿道狭窄、尿道瘘者行尿道修复术后治愈,1例因合并神经原性膀胱行膀胱造瘘;会阴分叉型二期术后治愈1例,-期术后并发尿道狭窄、尿道直肠瘘各1例,二期术后尿道狭窄1例,分别经尿道扩张、尿道瘘修补术后治愈,3例待行二期手术,1例腹侧尿道切除者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重复尿道畸形I临床表现依分型各异,手术时分清主、副尿道至关重要;腹侧尿道为主尿道,发育、功能完善,手术应予以保留.治疗方式应根据患儿病变的解剖特点及临床表现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斜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颈椎椎体发育缺陷的基础上发生的,如颈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斜颈,称为先天性骨性斜颈,此种斜颈较少见。另一种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缩短而引起的斜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此种斜颈相当多见。儿童患斜颈者大部分为此种。关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原因目前说法不一,但因难产致使颈部被过度牵拉者多发生此病。临床表现为在出生后的7~14天发现受损伤的胸锁乳突肌中下部有一个质地偏硬的椭圆形肿块,并且逐渐增大,8周后肿块又开始缩小,直致最后消失,此时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已成为无弹性的纤维带,使头逐渐被牵拉而倾向患侧,颈部扭转,面部倾斜,下颌偏向健侧,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成为索条状,耳朵向患侧肩峰靠拢,如果不进行治疗,患侧面部会小于正常侧,头颅发育不对称。到了晚期,可能出现代偿性胸稚侧凸。家长可能过测量两侧外眼角到同  相似文献   

16.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矫正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修复方法较多〔1~4〕,要使错位的鼻翼软骨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除要熟悉鼻及鼻软骨的生理解剖外,更重要的是分析每例鼻畸形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法。自1995年至今我科收治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共24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4例中女性14例,男性10例,年龄16岁~35岁,平均28岁,均为单侧唇裂术后畸形。患侧鼻翼塌陷、鼻小柱偏位或过短,鼻尖低平、鼻前庭内皱襞、鼻孔基底过宽或凹陷,鼻孔不对称。典型病例照片见图1。图1 典型病例治疗前后2 手术方法均采用鼻开放整形切口,在两侧大翼软骨背面广泛分离显露软骨,患侧尽量显…  相似文献   

17.
自1986年7月~1998年6月,我科应用带胸背血管蒂的背阔肌皮瓣转位术治疗同侧严重颈、腋部疤痕挛缩畸形伴功能障碍2例,现报道如下。 例一,女,8岁,因右颈部被开水烫伤后增生性疤痕挛缩6月,1986年7月入院。检查:头部右偏斜颈畸形,右颈外侧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骼发育成熟的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完全脱位(unilateral 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UDDH)的患者脱位侧下肢长度与膝关节畸形的变化特点.[方法]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及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骨骼发育成熟的UDDH(HartofilakidisⅡ或Ⅲ型)进行脱位侧股骨头上移距离、双侧下肢骨骼长度、小粗隆至内踝长度的测量,同时测量双侧膝关节外翻角.[结果] 28位UDDH患者符合研究标准.平均年龄29.80岁(13.4 ~66.2岁).脱位侧股骨头均上移,上移距离为4.6~60.9 mm,平均30.9 mm.脱位侧下肢骨骼长度延长者20例,占71.43%;最长延长距离为25 mm,平均延长9.4mm;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2.小粗隆至内踝尖的距离延长者24例,占85.71%;最长延长距离为29.3mm,平均延长12.1 mm;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脱位侧下肢骨骼长度延长5 mm以上者12例,占42.86%.脱位侧大于3°的膝外翻畸形12例,膝内翻1例;而非脱位侧大于3°的膝内翻畸形15例,膝外翻畸形1例;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00.[结论]本研究通过骨盆正位及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显示UDDH患者脱位侧股骨头均明显上移;脱位侧骨骼长度较非脱位侧延长的比例高达70%,若以小粗隆为参考标志,脱位侧延长比例高达85.71%.脱位侧出现膝外翻畸形的发生率较高,而非脱位侧膝内翻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1990年9月以来,我们以自行设计的胸锁乳突肌 Z 延长术治疗肌性斜颈49例。年龄2~22岁,其中年龄小于12岁者34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优良率达95.9%。文中详细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胸锁乳突肌延长术的特点和适应证以及与治疗斜颈有关的颈部应用解剖和手术要点,有关外固定和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强调了矫正斜颈恢复患侧的正常颈部体表形态对美学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两种手术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两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其中12岁以内者69例,12岁及大于12岁者17例,根据年龄及畸形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术式: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术和胸锁乳突肌上、下端切断术加术后牵引治疗。结果 本组86例中随访72例,随访时间1~7年,平均4.5年。从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了术后评价:12岁以下57例,其中优52例(91.2%),良5例(8.8%),无劣级;12岁及大于12岁15例,其中优11例(73.3%),良4例(26.7%),无劣级。结论 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治疗术式,一般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