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或致残的病因,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85%[1]。急性大血管闭塞是引起AIS的常见原因,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指继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前后循环大动脉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目前对AIS的治疗主要是发病4.5 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3]。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是一种少见的以椎基底动脉显著增长、增粗和扭曲为特点的脑血管病,一般认为与大血管结缔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 VBD 患者临床表现各异:(1)无症状和体征;(2)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常见梗死部位为脑干;(3)慢性进展性症状,与脑神经、脑干或第三脑室受压有关;(4)血管破裂引起致死性症状[1-2]。表现为进展性脑干梗死和脑神经和脑干受压的 VBD 少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影像学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致残及致死性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缺血性卒中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发病比例约为3∶1,但就致残及致死率而言,后循环卒中所占比例更高[1]。另有研究指出,在后循环卒中的致病因素中,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占首位[2]。因此,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1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流行病学1.1发病率椎动脉是人类后循环供血的主要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发生于椎动脉起始部和入颅段,以前者更为多见[2]。1968年,Hass等[3]分析了47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SA结果,发现椎动…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后循环急性梗死的临床、影像学和预后特征,作者对过去3.5年内住入初级监护中心和洛桑卒中登记处登记的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病人发生卒中后13d内(大多在1周内)经MRI(T_1、T_2、质子加权影像及钆增强影像)证实梗死灶,以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基底动脉、双侧颅内椎动脉、近段小脑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并结合文献分析造成梗死的潜在病因。 结果 236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中27例(11%)为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男18例,女9例,年龄32岁~87岁。9例有缺血性心脏病史,1例有非瓣膜性房颤,11例有高血压,6例有多种危险因素,6例未发现危险因素。在后循环急性多发性梗死前,3例曾发生后循环TIA。这些病人有梗死灶2个~7个(平均3.6)。25例小脑梗死中20例、17例脑干梗死中4例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内动脉狭窄、堵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1].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小脑、丘脑、枕叶、脊髓等部位,由椎底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后循环进展性脑卒中一般是指在卒中发生后48 h内病情仍有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脑部神经功能障碍.后循环进展脑卒中的死亡率很高,预后不良,较易引发严重的后遗症[2].因此,应该探究其致病因素并加以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AH)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718例,均行颈动脉超声和头颅MRI检查。将颈动脉超声诊断单侧或双侧VAH的381例为观察组,无VAH的337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03%vs 15.13%,P=0.000),2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年龄≤55岁,14.16%vs 10.00%,年龄55岁,7.84%vs 11.24%,χMH2=0.310,P=0.578)。高血压(OR=1.913,P=0.019),高脂血症(OR=1.875,P=0.015)为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VAH多见,其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不增加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7):337-338,358
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vertebrobasilar acute ischemic stroke,VBAIS)的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40%~86%,预后良好者仅占13%~21%[1]。VBAIS在发病方式、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均与前循环缺血卒中有一定的差异。而后循环急性缺血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介入治疗也存在其特殊性,是近年来被逐渐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糖尿病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进行比较;后循环卒中患者进一步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病变血管分布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段组和混合组,分析糖尿病与各组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共纳入328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例,其中男性194例,糖尿病组108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336例,其中男性214例,糖尿病组59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糖尿病(32.9% 对21.7%;x2=10.501,P=0.001)、高脂血症(60.1%对47.9%;x2=9.852,P=0.002)、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29.0%对22.0%;x2 =4.213,P=0.040)患者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P均<0.05),而吸烟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8.3%对26.2%;x2 =5.977,P=0.014);总胆固醇[(4.72±1.07) mmol/L对(4.56 ±0.98) mmol/L;t =2.079,P=0.038]、三酰甘油[(1.54±1.07) mmot/L对(1.33±0.71)mmol/L;t3.085,P=0.002]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1±0.90) mmol/L对(2.75±0.80)mmol/L;t 2.373,P=0.018]均显著性高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性低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13 ±0.31) mmol/L对(1.18±0.32)mmol/L;t2.045,P=0.04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odds ratio,OR)1.56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86~2.239;P=0.016]和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 1.455,95% CI 1.013~2.090;P=0.042)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糖尿病组(n=108)高脂血症(66.7%对55.5%;x2=5.069,P=0.024)和饮酒(13.0%对4.5%;x2=7.568,P =0.006)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糖尿病组(n =220),心房颤动患者的构成比显著性低于非糖尿病组(3.7%对11.4%;x2=5.274,P=0.022);三酰甘油[(1.70±0.93) mmol/L对(1.45±1.11)mmol/L; t=1.989,P=0.048]、空腹血糖[(8.46±2.96) mmol/L对(5.30±0.96) mmol/L;t 10.706,P=0.000]和糖基化血红蛋白[(8.36±1.94)%对(6.07±0.55)%;t=10.576,P=0.000]显著性高于非糖尿病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糖尿病组(73.1%对60.0%;x2=5.457,P=0.019),而心源性脑栓塞显著性低于非糖尿病组(2.8%对9.1%;x2=4.428,P=0.035);后循环中段梗死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糖尿组(49.1%对31.4%;x2 =9.726,P=0.002);脑干梗死(60.2%对48.2%;x2 =4.182,P=0.041)和单发性脑干梗死(55.6%对30.5%;x2=19.235,P=0.000)患者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非糖尿病组.在单发性脑干梗死患者中,糖尿病组脑桥梗死(43.5%对25.9%;x2=10.374,P=0.001)和延髓梗死(7.4%对1.8%;P =0.023)患者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糖尿病和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与脑干梗死关系密切,更易导致脑桥梗死.  相似文献   

9.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102,自引:3,他引:102  
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10.
<正>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3]。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4-7]。单纯评估狭窄动脉形态学(如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狭窄处斑块性质和狭窄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不能全面反映颅内狭窄动脉对脑灌注的影响,也不能准确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因此对ICAS进行综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  相似文献   

11.
正脑动脉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1-2]。近期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侧支循环状态是责任血管成功再通和缺血脑组织成功再灌注的关键,使我们对脑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有了深入认识[3-4]。其次,一些基础研究阐明了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生理机制,为改善脑侧支循环提供理论基础,为AIS治疗开辟新的道路[5-6]。另外,随着一系列改善脑侧支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疾病,其中87%为缺血性卒中~[1],而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30%,相对于前循环卒中,PCI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是PCI常见综合征之一,由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供应外侧延髓的分支动脉闭塞所致~[2]。其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以及短暂性视网膜缺血发作(retinal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R-TIA).视网膜的供血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眼动脉的重要分支和终末支,而眼动脉是颈内动脉入颅后的第一个分支,因此,缺血性视网膜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关系密切.国外对此有较为系列的研究报道[1-5],本研究采用单中心临床病例队列研究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后卒中风险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存在脑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再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 60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血管狭窄数量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3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狭窄(33.7%)更多见,分别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64.4%)和大脑后动脉(5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15 ~1.084;P=0.005]、高血压(OR 10.063,95% CI4.402 ~23.004;P<0.001)、糖尿病(OR 3.873,95% CI1.141~13.147;P=0.030)、吸烟(OR 3.311,95% CI 1.112 ~9.855;P=0.031)和纤维蛋白原(OR 6.085,95% CI1.396 ~26.533;P=0.016)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0.779,95%CI4.468 ~ 26.007;P<0.001)、糖尿病(OR3.593,95% CI1.018 ~ 12.685;P =0.047)、吸烟(OR 4.408,95% CI 1.403~ 13.826;P=0.011)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6.143,95% CI1.838 ~ 20.537;P=0.003)、糖尿病(OR 8.179,95% CI1.844~ 36.287; P=0.006)、纤维蛋白原(OR 2.410,95% CI1.046~5.551;P=0.039)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显著性高于单纯颅外狭窄组(P =0.001)和单纯颅内狭窄组(P=0.018),单纯颅外动脉狭窄与单纯颅内狭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中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单纯颅外狭窄多见,老年组中以单纯颅内狭窄及合并颅内外狭窄较为常见.多支血管狭窄组年龄(P =0.036)和尿酸水平(P =0.006)显著性高于单支病变组,但仅年龄(OR 1.030,95% CI 1.003 ~ 1.057;P=0.028)与多支脑动脉狭窄显著独立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随年龄增长有所升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和尿酸可能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脑动脉狭窄有关的炎性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纤溶系统与动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血栓形成是发达国家首要死因,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包括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脂质丰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急性血栓形成是稳定的或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向急性梗死(MI)、缺血性卒中(IS)或周围动脉栓塞转化的促发事件[1]。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冠心病和IS的发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这样,在开创了人类基因组学新纪元时后,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上,以期对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学和已经鉴定一系列特殊疾病危险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4例,根据入院后72 h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42例)和正常组(82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史、空腹血糖、血脂、凝血相关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差异。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前循环狭窄占比、闭塞占比、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动脉闭塞[OR=1.231,95%CI(1.035,4.099)]、hs-CRP[OR=1.104,95%CI(1.007,3.234)]、入院时NIHSS评分[OR=2.471,95%CI(1.192,5.114)]均为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闭塞,血hs-CRP含量升高,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尽早再通闭塞的颅内动脉,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炎症状态,有利于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弓动脉粥样化斑块 (aorticarchatheroma ,AA)因有引起脑栓塞的潜在危险 ,已证实为老年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然而AA与脑循环中微栓子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AA是否与经颅多普勒(TCD)高强度短暂信号 (high intensitytransientsig nal ,HITS)相关。对 62例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年龄 ( 72 5± 8 8)岁 ,65%为男性 ]行双侧大脑中动脉HITS的同步监测 ,其中 16例一侧或双侧颞窗缺如 ,故HITS分析在其余 4 6例中进行。所有病…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随着PCI相关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对PCI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国际上已经用PCI(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取代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其定义很明确,就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和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PCI常见于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PCI引起.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静脉溶栓受时间窗窄、血管再通率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途径血流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1-2]。我们对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溶栓和其他动脉途径机械血流重建的方法综述如下。1动脉局部溶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