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肝理脾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调肝理脾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了各种调肝、理脾治法及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疑难脾胃病与肝脾失调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声生教授通过辨析疑难脾胃病的病机特点,采用相应调肝理脾治法,如疏肝健脾法、泄肝扶脾法、补脾泄肝法、补脾养肝法、泄肝和中法、柔肝滋脾法、暖肝温脾法、理气化瘀法、清利湿热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张声生教授临床善从脾论治病证,提出脾以气虚为本,以气郁为先,以气滞为渐,以湿困为标,以气机升降失司为常态,将治脾诸法统称为"理脾法",提出理脾以理气为核心,理脾之功能,理气血阴阳之虚实,理脏腑之寒热,故理脾以补脾气为基础,配合疏肝行气、消积导滞、运脾化湿、芳香醒脾诸法,旺脾以恢复脾脏功能,斡旋中焦以调畅全身气机。依据张教授"脾为之使""脾阴""脾劳""醒阳""脾之阴火"等观点,归纳其理脾十法,即补脾气、滋脾阴、温脾阳、升脾气、醒脾困、运脾滞、消脾积、化脾湿、泻脾热、固涩法。从理脾法定义、重要性及内涵,阐述张声生教授理脾法临证策略。  相似文献   

3.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4.
张召杨  孙增涛  刘南飞  王霖  郭思佳 《陕西中医》2020,(11):1623-1626,1631
肺与脾生理病理关系紧密。生理上,脾与肺在五行中母子相生,它们共同维持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输布全身津液,它们经脉相联; 病理上,脾与肺相互影响。病机上,饮食不节、痰湿内生、内外合邪、脾胃不和均影响到肺或脾,进而肺脾均病。临床上常见肺脾症状相兼出现的疾病,并且相互影响加重病情,西医对此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中医根据肺脾相关理论,治疗上采用肺脾同调的治疗原则,理肺时不忘补脾,补脾时还须理肺。经典名方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麦门冬汤、参苓白术散、升降散均采用了肺脾同调的组方原则,疗效甚佳。本文将从中医肺脾相关理论出发为治疗肺脾相兼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情志及饮食因素有关。肝脾二脏密切相关,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疏肝理脾为重点。本文以"肝脾相关"为切入点,探讨"肝脾相关"的理论渊源,并从"肝脾相关"理论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及中医治疗法,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之"脾病致消"与患者体质和后天饮食、劳逸、药伤等有密切关系。素体脾虚、饮食不节,或过服寒凉药物等损伤脾胃,使其升降失常、脾不散精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理脾降糖方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自由基损伤、提高GLP-1含量和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辨证选用理脾降糖方对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脾虚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皮肤溃疡的发病基础,提出"理脾法"为治疗大法;并从理脾的本质乃调理、和畅、顺应和通运脾的功能,属"和"法来探析"理脾法"防治糖尿病皮肤溃疡的三大理论依据:追本溯源,治病必求于本;动息理脾,斡旋发病之枢纽;和衡缮脾,为治病诸法之根基。还结合临床来探讨"理脾法"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雪青 《河南中医》2016,(4):705-706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基础上,再加上饮食、营养、病毒感染、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发病。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病机属于脾失转输,清浊失理,"脾瘅"是糖尿病的前期类型。糖尿病由轻到重的演变规律是:肥胖-脾瘅-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脾瘅是""救其萌芽"最关键一步。作为医者、患者,都应在这个时机内争取积极治疗,及早防治,"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抑火理脾颗粒剂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饮食教育、适量运动及诺和灵30R治疗。治疗组予"抑火理脾颗粒剂",每日1剂,共8周,对照组予"抑火理脾颗粒剂安慰剂"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TC、TG、APOB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DL、APOA较治疗前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LDL较治疗前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火理脾颗粒剂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患者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理脾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理脾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200例.结果:总有效率92%.结论:应用理脾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理脾解毒煎剂干预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作用。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理脾解毒煎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出现胃肠功能衰竭表现后给予理脾解毒煎剂治疗;疗程7d。结果:治疗组30例有9例患者出现胃肠功能衰竭,5例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对照组30例有22例出现胃肠功能衰竭,13例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对照组22例患者出现胃肠功能衰竭后给理脾解毒煎剂治疗,15例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结论:危重病患者早期给予理脾解毒煎剂干预,能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3.
王煦教授认为临证最关键的是"理、法、方、药"要一致,只有正确的理和法,才能正确指导用药;理和法是辨证得出的。提出"理、法"指导"方药",无论西医诊断明确与否,无论案例如何罕见,始终坚守"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思想。认为外感咳嗽,迁延失治,反复发作,耗损正气,转为内伤咳嗽,久咳必伤脾及肾,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滋补肝肾,益气健脾,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收效良好。附肺肾两虚,脾弱-咳嗽、风寒袭肺-咳嗽验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网兜式补脾法"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脾破裂患者34例,运用"网兜式补脾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成功保脾32例。结论 "网兜式补脾法"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价格低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5.
逍遥丸疏肝解郁,养血调经,是治疗肝脾不和证的经典方。此方实脾疏肝、肝脾同治,组方精妙。在方义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运用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所体现的"疏肝莫忘理脾"、"理气当防伤阴"的原则,有助于加深对该方的理解和指导临床运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疏肝理脾汤治疗肝硬化32例新化县中医院(417600)曾立昆主题词肝硬变/中医药疗法,@疏肝理脾汤/治疗应用肝硬化是一种比较顽固的难冶性疾病,死亡率高,笔者自1980年以来采取疏肝理脾汤治疗32例,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开胃理脾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服用开胃理脾口服液,对照组服用开胃理脾丸。观察胃排空功能、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开胃理脾口服液对改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具有较好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胃脘或脘腹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餐后早饱症状均有明显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开胃理脾丸临床疗效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二者无差别,两组临床研究过程中均无不良反映发生。[结论]开胃理脾口服液对改善FD患者胃排空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FD脾虚气滞型患者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8.
吉良晨教授以理脾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国家名老中医吉良晨教授从理脾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及用药特点,强调肝硬化腹水病虽在肝,实属脾失健运,治疗上先理脾后健脾,勿妄用攻法,临床疗效显。  相似文献   

19.
<正>小儿咳喘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其多属中医学"咳嗽"、"喘证"、"哮证"范畴。笔者在临床上常用理脾益肺法治疗本病,每获奇效。1立法依据小儿咳喘的发病以外感多见,亦可由脏腑功能失  相似文献   

20.
疏肝理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肝理脾汤治疗小儿套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用疏肝理脾汤,对照组21例用妈咪爱、复合维生素。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且治疗组能减少患儿积分值,提高血液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理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高,且能改善患儿全身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