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PIC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CRI组与无CRI感染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应用化疗、高营养药物、激素、基础疾病、操作人员经验、插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CRI发生率为11.76%,单因素检验8个变量与CRI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操作经验少、高营养、化疗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长、高龄。结论 PICC合并CRI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提高穿刺技巧和成功率、应用高营养、化疗药物需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冲管、缩短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CRI发生。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情况,分析其感染特点,为预防感染提供对策。方法对该院综合ICU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09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209例患者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56例次,发生CRI 60例次(23.44%),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18.75%(48例次),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为4.69%(12例次)。发生CRI的中位时间为8.9(2~49)d。置管时间≤2周、>2周的CRI 发生率分别为16.09%、39.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4,P=0.000);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3种置管方式CRI发生率分别为40.00%、21.53%、1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0,P=0.023)。血及导管尖端培养病原菌48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47.92%),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37.50%)和真菌(14.58%)。结论置管部位和导管留置时间是发生CRI的危险因素,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范CR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CRI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 将200例危重患者术中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颈内静脉置管组,每组各100例.术后对留置的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200例CVC检出CRI 31例,发生率15.5%;CRB 4例,发生率2.0%.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检出CRI 13例(13.0%),CRB 1例(1.0%);颈内静脉置管组检出CRI 18例(18.0%),CRB 3例(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 危重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放置CVC是重要的病原菌感染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CRI、CRB的发生率比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低.CVC留置时间应尽量<6d,以减少CRI、CRB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封管与常规注射器脉冲式正压封管对肺炎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以及封管后留置针堵管率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医院从2015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86例肺炎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注射器脉冲式正压封管,研究组患儿采取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封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感染因素。结果革兰阳性菌类为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且万古霉素对该类病菌敏感性极高;研究组患儿的堵管率以及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封管方法在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方面有一定影响,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置管次数以及静脉留置针时间是导致患儿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预冲式导管冲洗封管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感染率,同时封管后留置针堵管率大大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相应减少,提高了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肠外营养支持中感染的发生率,为选择不同途径置管及留置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颈内静脉置管(1组)、锁骨下静脉置管(2组)、周围静脉置管(3组);观察3组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法、脱管、留置时间、发生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及菌血症的发生率及相关性进行观察.结果 1、2、3组发生感染率分别为25.0%、16.3%、6.0%,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为11.3、12.5、50.2 d;1、2组相比局部感染、导管源性菌血症发生率及留置时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局部感染、导管源性菌血症发生率均较1、2组低(P<0.01),而导管的留置时间长(P<0.01).结论 经周围静脉置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便于固定,导管留置时间长、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将7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40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的留置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7.4%,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7%,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穿刺部位出血量、导管异位率、导管使用时间、液体外渗和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PICC置管评估时颞浅静脉应作为备选静脉.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为CR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ICU 2008年3月-2011年3月共529例留置过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计算感染率,筛选危险因素并用SPSS17.0软件以向前逐步回归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 共有51例患者发生CRI,CRI发生率为9.6%;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9.6%和17.6%,是最常见的病原菌;CRI与导管材料(x2=10.718,OR=2.722)、导管留置时间(x2=43.746,OR=7.538)、血清白蛋白(x2=29.218,OR=4.676)和APACHEⅡ评分(x2=40.984,OR=12.148)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置管部位(x2=0.497,OR=0.796)和年龄(x2=0.083,OR=0.911)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选用抗感染导管、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以降低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CVC-RD发生情况,分析CVC-RI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探讨预防控制感染措施.方法 对2006-2008年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CVC-RI的前瞻性调查.结果 305例患者中,总置管日为7954 d,感染40例,其中28例血流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5.03‰置管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3.52‰置管日;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为6.87%,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为1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年龄组感染率为11.07%,≥80岁年龄组感染率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原学培养前5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和肠杆菌科.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及留置时间相关,年龄越大、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避免中心静脉相关感染的有效措施是尽可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老年患者应作为感染监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危重病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因素。方法对近3年来ICU中351个留置深静脉导管病例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插管时间、插管部位、导管腔数与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以及病原学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锁骨下静脉CRI发生率13.68%>颈内静脉的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2周为周期分界点,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CRI的各自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和双腔的CRI分别为10.30%和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密切相关,留置2周后其发生率显著增加;但与年龄、性别、插管部位及导管腔数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肿瘤内科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的感染因素,并提出防护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该科室2010年5月-2011年10月的250例PICC留置患者从年龄、性别、体重、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判定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8.4%,感染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和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和导管材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防止感染发生,肿瘤内科患者进行PICC插管和置管期间,应注意对留置时间不同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气管切开组70例和非气管切开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20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者29例发生感染,总发生率为24.2%;两组分析显示,术前白细胞<4×109/L、导管留置时间≥7d、是否行气管切开均是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病原菌同源率为61.5%.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与术前白细胞数量、导管留置时间、是否行气管切开有关,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改良术在早产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出生的需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早产患儿8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40例,其中传统组对早产患儿实施常规的脐静脉置管及固定方法,改良组则采用实时超声引导法置管联合气门芯结扎方法固定,对比观察两组早产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脐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期间早产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改良脐静脉置管术的早产患儿,其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脐静脉通道建立时间短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两组早产患儿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以及置管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通过置管及固定方式的改良,能显著提高早产患儿脐静脉置管的效率,缩短置管的操作时间,早产患儿导管固定方便且牢固,不会影响置管后的导管留置时间,未增加早产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利于早产患儿的营养建立和健康成长,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42,自引:10,他引:42  
目的研究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的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4例导管培养阳性病例,针对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插管部位、插管次数、临床表现、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6例患者确诊为CRI,其中真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确诊病例中分别为22.7%、20.0%、16.7%;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酿脓链球菌在临床未确诊病例中分别为60.7%、14.3%、7.1%;与未确诊病例相比,CRI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导管留置时间、插管次数、插管部位有相关性(P<0.05).结论CRI的主要病原菌为真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长时间放置导管、反复插管及经颈内静脉置管可增加CRI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赛托安保抗菌导管与贝朗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应用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ICU病房11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贝朗普通中心静脉导管,观察组采用赛托安保抗菌导管,并对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天数、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P<0.05);平均留置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5);并发症发生率(穿刺部位红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6,P<0.05);穿刺部位渗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8,P<0.05);导管脱出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5,P<0.05)。结论:抗菌导管能够明显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CRI发生率,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实施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相关因素,并制定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月医院170例PICC置管化疗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 170例患者中导管局部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8%;引起PICC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感染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伴有糖尿病(x2 =46.28、45.52、37.04、25.23);而导管感染与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7月于手术室行中心静脉置管的583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调查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83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34例,感染率为5.83%;感染部位以导管出口部位为主,占64.71%;患者年龄、置管方式、严重创伤性疾病、连台手术、置管操作护士年资、病房责任护士年资、导管留置时间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方式、连台手术、置管操作护士年资、病房责任护士年资、导管留置时间是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股静脉导管置管、连台手术、置管操作护士年资10年、病房责任护士年资10年、导管留置时间≥3d是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适宜置管方式、提高置管人员操作及护理技术、缩短导管留置时间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产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利于实施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方法 258例出生体重小于2.5 kg行PICC的早产儿,根据有无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分为CRI组与非CRI组,把两组胎龄、出生体重、PICC时间、胃肠外营养时间和PICC时胃肠外营养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及比较不同置管时间CRI发生情况.结果 确诊CRI 24例,发生率9.3%(24/258).CRI组平均胎龄、出生体重、PICC时间、胃肠外营养时间、PICC时胃肠外营养时间分别为29.5周、1.4 kg、31.5 d、40.1 d、28.8 d,非CRI组分别为33.0周、1.8 kg、14.6 d、16.7 d、13.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不同置管时间CR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CRI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P=0.007)、出生体重(P=0.000)、PICC时间(P=0.001)、胃肠外营养时间(P=0.035)、PICC时胃肠外营养时间(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是出生体重、胃肠外营养时间、胎龄.结论 胎龄、出生体重、PICC时间、胃肠外营养时间是导致PICC患儿发生CR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院多中心超声定位下深静脉置管,以降低医院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进行多中心超声定位下深静脉置管患者13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在传统体位标定下进行深静脉置管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深静脉置管时间、感染类型及病原菌种类。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留置导管时间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机械损伤率分别为(31.3±10.9)s、(15.2±4.9)d及90.5%、4.3%,对照组分别为(67.5±20.1)s、(67.5±20.1)d及24.0%、27.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类型主要为导管细菌定植、出口部位感染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为5.8%,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9例,感染率为19.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多中心超声定位下深静脉置管CRI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体表定位,能减少置管时间,增加留置时间,减小创伤并提高置管成功率,因此临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旨在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医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21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导管的通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置管部位在股静脉的感染率为22.22%,高于颈内静脉的14.3%和锁骨下静脉的11.76%,但各组之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时间<10 d的感染率为8.89%、10~20 d的感染率为17.58%、>20 d的感染率为28.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通畅感染率为15.79%,导管不通畅感染率为27.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新的中心静脉置管封管方法.方法选择136例次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封管;A组46例(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组)、B组45例(庆大霉素与肝素混合封管组)和C组45例(肝素组),监测感染等情况.结果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及导管内感染率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比C组明显降低(6.5%、4.4%比22.2%,P<0.05,4.3%、2.2%比17.8%,P<0.05).结论 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能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内感染的发牛率,不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