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妍  陈彦红  冯佳  焦进  朱小伟  李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207-2208
[目的]分析肿瘤内科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的感染因素,针对感染因素加强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肿瘤内科2009年7月~2010年9月PICC留置患者21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的影响因素,指导护理工作的进行。[结果]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9.2%,其发生与性别、年龄、体重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有关(P﹤0.05)。[结论]临床上应针对肿瘤内科患者PICC留置期间的感染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肿瘤内科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2007年1月~2009年12月186例PICC置管患者,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留置部位的选择、导管管腔的大小、导管留置时间和病原学的关系.结果 186例患者中,导管局部感染14例,败血症2例.肿瘤内科患者PICC感染与导管留置部位、导管型号、导管留置时间等有关.结论 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合适大小的PICC管,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优化护理措施及实施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病例组9例、对照组51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细菌培养,对患者年龄、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置管长度和化疗方法5个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正常拔管,细菌培养阳性9例,感染率为15.0%,PICC置管化疗患者导管感染5种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专业小组规范化操作,能提高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化学治疗等因素对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高危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PICC置管患者1 340例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置管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和耐药性。结果 1 340例患者中有22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CC置管期感染与患者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导管材料和血栓史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25例PICC置管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33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结论同步化疗、导管留置时间(>30d)、导管维护周期(<7d)、导管移动和导管材料是PICC置管期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防止置管期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实施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及相关因素,并制定对策.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月医院170例PICC置管化疗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 170例患者中导管局部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8%;引起PICC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感染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留置时间>化疗疗程>换药频次>血像>伴有糖尿病(x2 =46.28、45.52、37.04、25.23);而导管感染与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ICU行PICC置管的患者318例,年龄20岁。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5例)和未感染组(293例),分析ICU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25例,感染率为7.86%。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Neu计数、留置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Neu计数、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及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是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表现出更高的感染风险(OR=4.283,95%CI:1.846~9.938),P0.05)。结论 ICU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对干预措施,或将有助于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肿瘤内科导致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本院治疗肿瘤且行PICC导管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密切观察,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析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0例(13.3%)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而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高浓度药物是导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结论:肿瘤内科PICC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较高,且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高浓度药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务人员需要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明确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管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相关性感染因素,并提供预防对策.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肿瘤科使用PICC的3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天数、导管留置时间、应用化疗药物、操作人员经验、细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6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3例,感染率为13.61%;检出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50.00%;感染患者年龄(61.3±17.2)岁、导管留置时间(35.4±13.3)d、穿刺次数(26.3±11.2)次、化疗药物使用比例与未感染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患者的男女比例、病程(2.3±0.4)年、住院天数(32.3±12.5)d与未感染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长、化疗药物应用、操作经验不足是引起PICC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采取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减少置管时间、安全有效使用化疗药物,从而预防和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将7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40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的留置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7.4%,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7%,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穿刺部位出血量、导管异位率、导管使用时间、液体外渗和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PICC置管评估时颞浅静脉应作为备选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CRI)的高危因素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18例中心静脉置管(CVC)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6个月~10岁,平均(5.26±2.12)岁.记录患儿年龄、留置导管时间、置管部位、封管方式、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及免疫抑制剂及激素使用情况.根据是否发生CRI将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相关参数差异.结果 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儿年龄较小,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抗菌药联合应用和免疫制剂及激素人员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置管部位和封管方式构成比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封管方式、抗菌药联合应用和免疫制剂及激素应用为儿童CRI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CR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患者穿刺点感染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352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的穿刺点或分泌物取样做细菌培养,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352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发生穿刺点感染25例,感染率为7.10%,感染与一次穿刺成功、年龄、留置时间,贴膜更换间隔周期有显著相关性;检出病原菌共21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1.43%,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占23.81%.结论 PICC导管留置患者穿刺点感染与一次穿刺成功、年龄、留置时间、贴膜更换间隔周期密切相关,应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降低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泌尿系感染率。方法回顾医院68例留置尿管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导尿术和留置尿管的持续时间、操作方法不正确、护理措施不到位、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及高龄,是引起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因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时殷静脉留置透析用双腔导管感染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9月因口服百草枯中毒需进行血液灌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196例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时使用的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发生感染28例,感染率为14.3%;>50岁患者的感染率高,为21.4%,其次为30~50岁,为12.0%;操作者置管经验欠丰富(<50例)的感染率较高,为15.2%;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率呈正相关,留置≥15d患者的感染率为33.3%;患者躁动引起导管与穿刺点处摩擦,引起穿刺点渗血,感染率较高,为15.5%.结论 血液灌流用双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等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16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57例,发生率35.6%;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年龄、APACHEⅡ评分、导管留置部位、导管腔数、是否有静脉营养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及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有密切关系(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APACHⅡ评分、有静脉营养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是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老年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制定预防方案,积极处理,减少感染的发生,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日;季节、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利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神经内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440例留置尿管的老年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0例留置尿管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104例,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238例,发生尿路感染83例、96例次,感染率为34.87%、例次感染率为40.37%;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大、留置尿管时间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基础疾病的影响等;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真菌.结论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发病率高,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以降低老年患者尿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留置PICC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治疗途径,同时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PICC置管技术在危重病人中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统计2009年上半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下半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在更换导管时作全面评估,改为留置PICC,两组病人均采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集束进行护理,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2检验,分析PICC置管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自采用留置PICC代替中心静脉导管换管后,病人出现静脉导管感染率的现象明显减少(由5.4%降至1.7%),p〈0.05。结论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指引,还需要护理人员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理念,预测护理安全隐患,懂得适时、正确的评估,给予恰当置管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72例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1157例PICC置管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72例,感染率为6.2%;其中64例为局部感染,给予加强换药、局部理疗及外涂抗菌药物软膏、口服或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62例好转,PICC导管继续留用,2例无效拔管;8例为全身感染,经确诊后立即予以拔管.结论 导管相关性感染主要与置管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患者的遵医行为、特殊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实施PICC操作准入制度、严格无菌操作等有利于更好地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6例PICC患者临床资料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选取可能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1种因素进行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306例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率9.80%,相关变量的单因素检验9个变量与导管感染相关(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操作经验少、高营养化疗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长、PICC知识未掌握,OR值分别为4.56、3.13、2.78、2.23.结论 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脑血管病患者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CAUTI)的相关因素,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对71例患者留置尿管后致尿路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31例留置尿管患者中有71例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54.2%,其中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P<0.05);留置尿管时间<4、4~7、8~14、≥15 d的感染率分别为26.3%、31.1%、70.8%、94.7%;神志不清与神志清醒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与≤59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CAUTI发生率高,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