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及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难点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方法:1065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1006例造影成功。59例失败,其中13例为穿刺失败,占22.0%(13/59);29例为桡动脉痉挛致无法置入导管,占49.2%(29/59);17例为肱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极度迂曲,导管无法到位,占28.8%(17/59)。并发症,穿刺部位出血28例,占2.8%(28/1006),其中皮下淤斑21例,局部血肿7例;桡动脉闭塞4例,占0.4%(4/1006)。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脏压塞、脑卒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主要难点是穿刺置管、桡动脉痉挛、血管解剖变异,主要并发症是桡动脉痉挛和穿刺局部出血。掌握局部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熟悉穿刺和进管的技巧,严格操作规程,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2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病人术前均接受Allen's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作为穿刺插管的部位,依个人习惯我们使用5F桡动脉造影导管。结果 造影成功113例,成功率为94.2%,7例失败(为血管严重痉挛而无法进入导管),局部血肿3例(2.5%),2例(1.7%)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无出血、夹层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经股动脉同样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的穿刺局部并发症少,病人更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120例,经桡动脉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作进一步介入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中,117例成功穿刺桡动脉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2例桡动脉痉挛穿刺失败而改行其他途径,1例因锁骨下动脉迂曲改行股动脉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7.5%;造影成功率99.1%。29例成功植入支架。造影导丝通过不畅而换用亲水导丝成功12例。前臂轻中度血肿6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但在积累一定经验后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共入选16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患者,男10例,女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冠状动脉造影适应征。经肱动脉冠脉造影导管选择及操作手法基本同经桡动脉法。结果:16例肱动脉造影全部成功,其中4例成功行PCI,植入支架7枚,其中LAD4枚,LCX1枚,RCA2枚。术后均一次拔除动脉鞘管,1例出现局部血肿并发症。结论:经肱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是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征并A llen’s试验阳性患者255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治疗指征者行介入治疗。结果造影成功243例,成功率95.3%;失败12例,其中5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5例,桡动脉斑块狭窄2例)。造影成功者中对144例患者行介入治疗,142例成功置入支架278枚,成功率98.6%,失败2例均因痉挛指引导管无法到位。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9例血管神经性水肿,7例出现术侧桡动脉波动减弱(无桡动脉闭塞夹层等)。皮下瘀斑2例,小血肿5例,迷走反射发生4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骆世棠 《临床医学》2009,29(5):52-5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并评价其效果。方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6例,术前常规行A llen试验,阳性者行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5.7%,2例因桡动脉痉挛失败,无出血、夹层、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安全、可行的冠状动脉介入诊断的新途径,且其术后不需卧床,创伤小,止血容易,并发症少,操作成功率高,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过程,提高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水平。方法将688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早期初学组(A组)、提高组(B组)和成熟组(C组)三组,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不同阶段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挠动脉闭塞率,导管使用数、置管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随熟练程度的增加成功率逐渐增加,并发症、导管使用数、置管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逐渐减少。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与技术熟练程度成正相关。操作者不仅要熟悉桡动脉和前臂的解剖特点,还要熟悉桡动脉的穿刺要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尽快掌握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7-10/2008-10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患者4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9.2%,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7.5%,经桡动脉脉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桡动脉动闭塞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常规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很少并发症和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25例临床上均符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征者使用桡动脉专用穿刺针、导丝及动脉鞘管穿刺右侧桡动脉,使用5F多功能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5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刺成功23例,成功率为92.0%;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2例(8.0%)经桡动脉穿刺失败。结论: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女性患者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治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Allen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作为穿刺插管的部位,一般使用6F Cordis的桡动脉穿刺包,Judkins造影管,个别使用Amplatz、多功能MP管等行冠脉造影(CAG);介入治疗(PCI)时视CAG结果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指引导丝、球囊、支架的选择和操作与经股动脉途径大致相同。结果:穿刺置管成功67例,成功率为96%,66例(94%)造影成功,3例穿刺失败(2例为钢丝无法进入,1例鞘管送入后无回血),1例为头臂动脉弯曲造影管无法送至冠状窦口。27例患者即时行PCI治疗,共处理病变38处,植入支架35枚,全部植入成功。术中血管痉挛6例(9%),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4例(6%),前臂肿胀2例(3%),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7%),桡动脉闭塞1例(2%),无夹层、残余狭窄等并发症及肢体远端缺血等。结论:女性患者虽桡动脉相对细小、易痉挛,但只要充分术前准备,熟练、轻柔操作,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治与经股动脉同样安全、可行,且因穿刺局部并发症少,患者更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4F、5F共用型导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04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5例患者,术前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等抗血小板药物。并进行Allen试验,穿刺右侧桡动脉。选择Temm04F、5F共用型造影管,当使用共用型造影管难以完成时换用Judkins造影导管。结果64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成功,成功率98.4%,1例改为肱动脉穿刺成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18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4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9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共用型导管操作较简单,节省时间,较易进入左冠状动脉口,造影成功率高,本组不论选择4F或5F共用型造影导管均顺利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但使用其做右冠状动脉造影需要一定经验和技巧。若难以完成时核用JudkinsR型造影导管,本组未发生桡动脉痉挛现象。1例出现前臂血肿,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吸收,2例加压不当,引起手部浮肿。总之,使用共用型造影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简便快速,病人痛苦少,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应用一条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相继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伴高血压需行冠状动脉和肾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患者,Seldinger法穿刺右桡动脉,应用5F Terumo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继之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结果:40例经右桡动脉途径顺利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8例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12例因造影导管不够长而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平均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7.3±3.1和23.4±9.6分钟;2例分别因桡动脉痉挛和右锁骨下动脉严重迂曲导致导管无法到位,后改行右股动脉途径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肾动脉造影;全部病例均无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右桡动脉途径应用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相继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肾动脉造影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途径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一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死亡、紧急冠状动脉闭塞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局部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32例需行冠状动脉造影合并头痛的患者,经皮桡动脉穿刺,用多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后,再用该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32例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1例未完成,3例发生术后局部肿胀,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针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干预组采取手部血管条件观察,预防桡动脉痉挛、闭塞,预防低血压及预防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瘀斑等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与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尺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的可行性。方法:共入选14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患者,男9例,女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尺动脉穿刺方法、导管选择及操作手法基本同经桡动脉法。结果:14例尺动脉造影全部成功,其中3例成功行PC I,植入支架5枚,其中LAD 2枚,LCX 1枚,RCA 2枚。术后均一次拔除动脉鞘管,无并发症。结论:经尺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PC I是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宋杰  黄进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8):895-896
目的:探讨国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03年5月间住院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适宜患者69例。结果:5例穿刺未成功(5/69,占7.2%);因右锁骨下动脉扭曲而造影失败1例,造影成功率为98.4%(63/64);10例接受IVUS;行切割球囊冠脉成形术17例,3例随后植入了支架;6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管内放射治疗。28例行PTCAV支架术,共植入支架32枚,其中1例PTCA未成功,手术成功率96.4%(27/28)。有2例患者用8F鞘,术中疼痛明显,5例术后局部轻度淤血。出院时所有患者的桡动脉搏动良好。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4例随访时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但无手部缺血或功能障碍。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但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球囊跟踪辅助技术推送导管通过迂曲、痉挛挠动脉,完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6月行TRI的1251病例中,28例患者沿PTCA导丝同时推送导管及球囊通过桡动脉痉挛、迂曲嵌顿部位,通过迂曲、痉挛段后退出PTCA导丝及球囊,更换J型导丝,完成造影和介入治疗操作。结果:2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6例),应用球囊跟踪辅助技术,26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7例(70%)患者随后完成PTCA及植入冠脉支架植入治疗。失败2例(由于环形迂曲导管无法跟进),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无造影剂外渗,术后即刻至术后3d内无穿刺点出血、前臂血肿、迷走反射及假性动脉瘤,术后监测血压良好。结论:球囊跟踪辅助技术是一种解决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因桡动脉痉挛、迂曲及损伤后无法送入导管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9.
桡动脉穿刺是临床医疗诊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操作之一,也是被广泛应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因桡动脉解剖部位位置表浅,易于固定、按压,可防止血肿的形成,且动静脉分开,不易误采静脉血,暴露部位小,故临床选用较多[1],尤其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动脉血的采集等方面被广泛选择,但术后止血不当会出现穿刺部位出血、血肿、麻木、青紫、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所以桡动脉穿刺后止血问题也倍受关注,故现将目前动脉穿刺、止血方面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用5F(左右侧)共用型导管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本院486例运用5F共用型导管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资料,了解其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总结5F共用型导管操作技巧。[结果]486例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467例,成功率96.09%(467/486);467例桡动脉穿刺成功患者457经桡动脉造影获得成功,成功率97.88%(457/467);其中完全使用5F共用型造影管446例,占97.59%(446/457);5F共用造影管配合使用6F JudkinsR3.5造影管11例,占2.41%(11/457);并发症发生率5.76%(28/486);无死亡病例。【结论】运用5F共用型导管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配合使用6F JudkinsR3.5造影管可提高成功率,并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