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Tau的分子生物学 Tau蛋白由17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单基因编码,经可变剪接产生6种同型。成人脑可表达tau的6种异构,分别由352~441个不等的氨基酸构成,tau羧基末端可见1个重复片段,内含3~4个相同的氨基酸重复序列,每个序列由31~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末端含有1个29~58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序列,CSFtau蛋白形成不同的异构体。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表达较大的tau异构体,其氨基末端插入254个氨  相似文献   

2.
腓骨肌萎缩症(CMT)被认为是一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其特点是缓慢进展的远端肌肉无力及萎缩。定位于染色体1的CMT为CMT1b,而CMT1a与染色体17相连。而且,认为CMT1a是由于17p11.2复制或PMP-22位点突变造成的。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特点为进行性面肌、肩胛带和骨盆带无力及肌萎缩。该病为显性遗传。本文描述一例同时遗传有这两种疾病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Huntington病(简称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中枢神经变性疾病,最近探明其基因位点在4号染色体上。现将我们遇到的17例HD的临床资料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压力敏感性周围神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压力敏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周围神经病。HNPP的分子基础是染色体17p11.2区的一个1.5Mb片段缺失。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在易卡压部位神经受压后,受累神经所支配区域出现运动感觉障碍。本病早期准确诊断后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发作。本文就HNPP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tau蛋白和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au蛋白是脑内神经元细胞支架蛋白之一。其正常功能是促进微管蛋白组成微管 ,并维持已形成微管的稳定性。参与维持细胞形态、信息传递、细胞分裂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是轴突生长发育和神经元极性形成的不可缺少因素。近年来发现tau蛋白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密切相关。我们将综述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一、tau蛋白的生物学结构tau蛋白是一种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 ,由微管相关蛋白和管蛋白组成的微管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成分 ,与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内物质转运等多种功能有关。正常情况下广泛存在于神经元内 ,在脑内主要集中在神经细胞轴突之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tau蛋白显像剂[18F]-APN-1607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与各不同领域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AD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者的脑[18F]-APN-1607PET显像,采用基于感兴趣区(ROI)的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方法比较AD组和对照组脑内tau蛋白分布差异,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探索脑内tau蛋白分布与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各认知域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组有广泛的皮质tau蛋白沉积。记忆功能与全脑、额叶、颞叶、前扣带回、岛叶的tau蛋白分布呈显著负相关。视空间功能与枕叶、注意与额叶tau蛋白分布呈负相关趋势。语言和执行功能与各脑区的tau蛋白分布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 tau蛋白显像剂[18F]-APN-1607可有效显示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特定脑区tau蛋白负荷与特定认知损害显著相关。[18F]-APN-1607有潜力用于AD诊断;其摄取分布与认知损害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β绽粉样蛋白(Aβ)相关基因及其病理沉积作为AD疾病的始动因素的地位得到一定认可,在此基础上与AD病程发展及认知损害程度相关的tau蛋白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tau蛋白的扩散还是tau蛋白磷酸化过程中与微管相互作用、形成神经纤维缠结,都是影响AD进展的重要环节。文中主要论述近年tau蛋白修饰和磷酸化在AD中的研究进展,探讨tau蛋白扩散及异常磷酸化在AD疾病中的作用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tau蛋白是一种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参与轴突微管组装的调节。其磷酸化水平的增高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息息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额颞叶痴呆、亨廷顿病,等。有研究表明其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而昼夜节律作为维持机体日常生命活动以及体内稳态的重要调节器,受昼夜节律因子的调节,其紊乱可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致病蛋白的积累和相关致病激素的异常分泌,从而加剧疾病的进展。文中主要围绕磷酸化tau蛋白和昼夜节律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7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17)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临床表现类似于亨廷顿病、肌张力障碍与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1])。SCA17是由6号染色体上的TATA-box结合蛋白(TBP)基因编码区的CAG/CAA重复数扩增所致。正常的等位基因为25~40次CAG/CAA,50次或以上CAG/CAA重复数为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实验旨在细胞水平研究毛喉萜(forskolin)对tau蛋白磷酸化、聚集体形成及tau蛋白与微管结合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建立过度表达人类最长tau(tau441)的人肾母细胞瘤细胞(HEK293),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内tau蛋白的磷酸化状况,tau与微管结合能力改变;免疫荧光技术和thioflavin染色检测细胞内tau蛋白聚集体形成情况。结果:在HEK293转tau细胞株,总tau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tau蛋白在Ser214、Ser262和Ser396/404位点过度磷酸化。与此同时,随着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tau蛋白与微管的结合能力下降,细胞内有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增加。结论:蛋白激酶A的激活可以引起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磷酸化的位点包括蛋白激酶A和非蛋白激酶A的磷酸化位点,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又损害了tau与微管结合,形成了大量细胞内聚集体,提示了蛋白激酶A的激活可能是超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脊液中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浓度的变化,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观察脑脊液中这3种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所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脑脊液Aβ1~42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0),tau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和血管性痴呆组(P=0.030),磷酸化tau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4)。脑脊液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敏感度为60.00%~96.70%,特异度可达70.00%~90.00%。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敏感度可达86.57%,特异度为90.00%。结论脑脊液Aβ1~42、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浓度的变化,不仅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亦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ELISA测定Alzheimer病患者脑脊液中tau蛋白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人口老龄化 ,“老年痴呆”已成为世界性健康热点之一 ,我国已把它列为国家级重点的九五攻关课题之一。tau蛋白成为老年性痴呆研究中热门话题的主要理由 :( 1)tau蛋白又称微管相关蛋白 (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 ,MAP)tau ,具有合成和稳定神经元细胞骨骼的作用。tau蛋白正常分布于神经轴索中 ,且具有许多磷酸化位点 ,若tau蛋白异常磷酸化 ,则极易形成双螺旋纤维丝 (pairedhelicalfilament,PHF) ,进而组成神经原纤维缠结 (neurofilamenttangle ,NFT) ,于是致老年性痴呆。 ( 2 )作为群体来说 ,脑脊液中tau蛋白水平 ,老年性痴呆病人组明显高于年龄相匹配的非痴呆老人组 (以下简称对照组 )。有些作者试图用脑脊液中tau蛋白水平作为老年性痴呆早期诊断的指标 ,但其前景暗淡 ,主要理由 :( 1)脑脊液中tau蛋白水平的分布范围 ,老年性痴呆组和对照组间有相当重叠 ;不能用其水平高低来判定是否患老年性痴呆 ,即不能用于鉴别是患老年性痴呆患者和正常老龄化老人。 ( 2 )脑脊液中tau蛋白水平增高 ,不仅可见于老年性痴呆患者 ,也可见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如血管性痴呆、Lewy体痴呆、颞叶痴呆、帕金森病 ,Creutzfeldt Jakob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Guillain Barr啨综合征?床荒苡盟从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型尼曼-皮克病(NPC)脑部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形成的时相特征.方法 以17例年龄7个月至55岁的NP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tau蛋白和有丝分裂期相关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银染,分析患者脑内NFT形成的特点.结果 最早可在4岁的患者海马旁回发现典型的NFT形成,随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在形态上与阿尔茨海默病(AD)所见高度相似,但未发现老年斑.在NPC中,有丝分裂期磷酸化表位早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NFT形成.结论NFT形成并非老龄化过程的结果 ,且与老年斑的存在与否并无关联.cdc2/cyclinB1可能是NFT形成的关键性早期事件,针对其活性的抑制剂对于早期干预NPC NFT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复杂的、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淀粉样斑块(SP)、细胞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纤维缠结及显著的突触丢失、脑萎缩和神经元细胞的死亡.  相似文献   

15.
正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反复发作的受压部位周围神经病变。HNPP的发病机制与含有PMP22基因的染色体17p11.2上的1.5 Mb大片段缺失有关,PMP22主要  相似文献   

16.
MAPK信号通路与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磷酸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为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AD发病的重要因素.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类脯氨酸依赖的蛋白激酶,在AD病人体内参与诱导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MAPK的三条途径ERK、JNK、p38都参与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且与Aβ、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及蛋白磷酸酯酶等因素相关,由此阐述MAPK在AD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MAPK可成为AD治疗中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CJD病人脑脊液磷酸化tau蛋白与总tau蛋白比值的研究,探讨其对散发性CJD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3例散发性CJD、11例其它痴呆及29例非痴呆脑脊液磷酸化tau蛋白。同时测定脑脊液磷酸化tau蛋白与总tau蛋白的比值。结果1.CJD组与其它两组相比,p-tau/t-tau的比值有明显差异(P<0.05)。2.在CJD组高浓度的磷酸化tau蛋白与进展快,病程短有关(P<0.01)。结论测定p-tau/t-tau的比值有助于CJD与AD等痴呆类疾病的鉴别,对判定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组织芯片技术与神经肿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在神经肿瘤研究中具有高通量分析分子变化的特点,因而正受到广泛关注。但因其检测到的仅是cNDA变化,因而其可靠性仍不肯定。本文介绍的组织芯片技术是在蛋白质甚至染色体水平对基因芯片结果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病理学相比,亦具有高通量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性的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认知和记忆障碍,是最为常见的痴呆类型。AD的病理学改变包括神经元外蛋白片段β-淀粉样蛋白(称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和神经元内蛋白tau蛋白(称为tau缠结)的异常形式的积累~([1])。Aβ的积累会干扰突触中神经元与神经元的通讯,Tau缠结会阻止营养物质和其他必需分子在神经元内部的运输,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0.
伴多层菊形团胚胎性肿瘤(ETMR)是一种高度恶性的颅内肿瘤,19号染色体上miRNA簇(C19MC)的扩增是其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此外,包括MIR17HG扩增、DICER突变、LIN28A高表达等在内的其他分子生物学改变可能均有助于ETMR的诊断和治疗。本文针对ETMR的分子生物学改变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