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张群  肖瑞  李学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14-2815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6/2009年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146例行PCI治疗,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造影剂用量及X线曝光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造影剂用量有增多趋势。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经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或I检测,SPECT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同意接受CAG及PCI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90例及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110例,对比其手术成功率、血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血管穿刺并发症减少及住院日数减少,与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血管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是有效、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过程,提高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水平。方法将688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早期初学组(A组)、提高组(B组)和成熟组(C组)三组,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不同阶段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挠动脉闭塞率,导管使用数、置管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随熟练程度的增加成功率逐渐增加,并发症、导管使用数、置管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逐渐减少。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与技术熟练程度成正相关。操作者不仅要熟悉桡动脉和前臂的解剖特点,还要熟悉桡动脉的穿刺要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尽快掌握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较其X线片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依从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经桡动脉组)10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95例。结果 X线片照射时间分别为(5.32±3.58)min和(4.64±3.25)m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6±10.5)min和(15.1±10.2)min(P<0.01)。成功率分别为98.1%和97.9%(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13.1%和3.57%(P<0.01)(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两组间造影剂剂量、手术时间、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依从性经桡动脉组显著高于经股动脉组(98%∶60%,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不需卧床,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后患者的护理特点,探讨经桡动脉途径造影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拟诊冠心病者,选择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或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CAG,比较两种途径造影检查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焦虑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16.7%,焦虑发生率分别为8.3%和26.7%,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0.2)天和(3.0±0.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安全性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护理优缺点、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34例和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CAG、PCI诊疗成功率为97.1%和1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3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较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费用减少、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2006年7月至2006年9月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87例,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185例)和经股动脉组(102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止血包扎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桡动脉组的平均X线曝光时间、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13±3.72)min和98.92%。经股动脉组为(4.78士3.51)min和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阿分别为(19.62±3.58)min和(16.57±4.3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止血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分别是(0.72±1.15)min和4—6h,经股动脉组为(20±7.32)min和20—24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3.06±1.42)d,少于经股动脉组(4.97±3.07)d,P〈0.01;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动脉痉挛发牛率为2.16%。经股动脉组无动脉痉挛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尺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术后半年平板运动试验对心功能的评估结果。比较经尺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在10例患者中应用经尺动脉途径成功7例,其中5例为冠脉造影,2例为支架植入。与经桡动脉途径病例105例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中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支架植入者进行随访,同时应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与经尺动脉途径穿刺及导管操作的平均时间[冠状动脉造影(60&;#177;30)min,PCI(83&;#177;24)min]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的成功率经两种途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7例患者中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平板运动试验评价的心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尺动脉可作为另一个可行的冠状动脉诊断和治疗途径,同时可保留桡动脉用于做外科冠脉搭桥。经尺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后通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检测发现,此种术式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及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的可能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69例,比较二者鞘管置入时间、开始鞘管置入至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成功率、与穿刺部位有关并发症(桡动脉闭塞、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局部皮肤破溃感染、动脉夹层、迷走反射)、随访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梗死、肺栓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左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组34例,其中一次穿刺手术成功32例,经股动脉途径组35例,其中一次穿刺手术成功34例,两组患者支架植入个数、一次手术成功率、肌钙蛋白I恢复时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平均鞘管置入时间(6.47±2.13)min,股动脉组平均鞘管置入时间(3.47±1.95)min(P=0.000);桡动脉组与穿刺部位有关并发症1例,股动脉组7例(P=0.03);桡动脉组术后平均卧床时间(0.32±0.31)h,股动脉组(24.61±3.82)h(P=0.000);对于左冠状动脉,桡动脉组开始鞘管置入至球囊扩张时间(60.34±15.78)min,股动脉组(50.23±11.76)min,桡动脉组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2),对于右冠状动脉,桡动脉组开始鞘管置入至球囊扩张时间(38.01±9.21)min,股动脉组(44.62±11.14)min,经股动脉途径组时间长于经桡动脉动脉途径组(P=0.04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安全有效,并能减少卧床时间和与穿刺有关的发症。对血流动力学稳定、Allen试验阳性、桡动脉搏动良好的右冠状动脉梗死的患者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方法采用日本Terumo公司的桡动脉穿刺鞘和5F.TIG共用造影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和病变采用与股动脉相似的器械和术式进行PCI。结果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完成了CAG和PCI共842例病人,经与经股动脉途径完成的410例CAG和PCI回顾性对比,在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外周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患者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选择2002-01/12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功12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观察对象.①随访6-18个月,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128处病变再狭窄36处,再狭窄率28.1%.再狭窄组血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1).②按照患者血脂蛋白(a)的水平,把患者分为高脂蛋白(a)组[脂蛋白(a)浓度≥230 mg/L]和低脂蛋白(a)组[脂蛋白(a)浓度<230 mg/L].高脂蛋白(a)组再狭窄率高于低脂蛋白(a)组(P<0.05).血管内超声观察高脂蛋白(a)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体积高于低脂蛋白(a)组(P<0.01).⑨相关分析表明脂蛋白(a)与新生斑块面积及体积呈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5.3%,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6.3%,介入治疗成功率90.0%。无桡动脉闭塞和其他严重合并症。结论 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穿刺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冠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穿刺术后制动时间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合适的制动时间,会增加患者舒适度,促进机体恢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28例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肢体制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采用不同制动时间的两组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肿情况无明显差别,实验组腰背酸痛、术肢麻木、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χ2检验,P〈0.05),舒适度明显增加。结论: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患者早期床上活动是安全的,可促进机体康复,增进食欲,减轻腹胀,减少腰背疼痛、术肢麻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血栓形成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MSCT的各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对各支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并观察有无再狭窄。结果在56例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1例由于患者有严重的窦性心率不齐,重建图像质量欠佳,其余患者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主支、回旋支、前降支右支冠状动脉)及部分3、4级分支,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其中18例患者的31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所有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所有CT诊断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患者的25个支架有支架术后再狭窄,CT诊断的准确率为80.6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2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病人术前均接受Allen's试验检查,选择右侧桡动脉作为穿刺插管的部位,依个人习惯我们使用5F桡动脉造影导管。结果 造影成功113例,成功率为94.2%,7例失败(为血管严重痉挛而无法进入导管),局部血肿3例(2.5%),2例(1.7%)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无出血、夹层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与经股动脉同样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的穿刺局部并发症少,病人更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内支架置入 (CASI)治疗对冠状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10 82例冠状动脉造影及 434例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检出 12例冠状动脉夹层患者 ,均行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12例冠状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内支架 ,夹层闭合 ,患者症状缓解。结论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夹层的最佳方法 ,而内支架置入对治疗冠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已有研究认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增加。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399例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179)和非糖尿病组(n=220),收集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相关参数;将糖尿病组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n=66)和无再狭窄组(n=113),根据有无非靶病变快速进展分为非靶病变进展组(n=48)和非靶病变无进展组(n=131),检测支架置入3,120,210,360d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冠状动脉支架长度更长(P=0.018),支架直径更小(P=0.002),支架置入后即刻和造影随访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小(P=0.001,尸=0),支架置入后即课和造影随访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P=o.038,P=0.004),造影随访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比例更多(P0,P=-0.097)。在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再狭窄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无再狭窄者更高;非靶病变进展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非靶病变未进展者更高。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的比例较高,同时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可辅助预测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总结经验体会。方法对本院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80例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造影术患者300例,成功率98%,支架植入术患者80例,成功率95%,除个别患者伤口局部血肿,少量皮下出血,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