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维生素D干预治疗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方法  分别检测2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6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25(OH)D水平。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差异,以及两组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足及维生素D充足者的比例分布;比较不同25(OH)D水平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血清25(OH)D<20?ng/ml的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是否接受维生素D干预(阿法骨化醇0.5?µg/d治疗持续1年)分为两亚组,对两组间血清25(OH)D水平、终点事件复发率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 结果  脑梗死患者平均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13.67±1.16)ng/ml vs (20.11±2.05)ng/ml,P=0.001)]。脑梗死组血清25(OH)D水平缺乏者高于对照组(88.02% vs 63.80%,P=0.001)。血清25(OH)D水平<20?ng/ml的脑梗死患者与≥20?ng/ml的患者相比,更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P=0.010,P=0.011,P=0.037)。血清25(OH)D水平与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720,P=0.001)。血清25(OH)D水平<20?ng/ml的脑梗死患者亚组分析中,给予阿法骨化醇干预治疗组1年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复发率和mRS评分均低于未干预组,但无显著差异(P=0.080,P=0.079)。 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D水平降低,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尚不能证实补充活性维生素D治疗可以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抑郁症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门诊抑郁症患者80例(抑郁症组),以电发光化学法测定血清25(OH)D3;并与5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体检者(对照组)比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评估,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HAMD评分的关系。结果:抑郁症组血清25(OH)D3[(25.54±7.09)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42.03±10.21)ng/ml](P0.01);抑郁症组血清维生素D不足率(60%)或缺乏率(25%)明显高于对照组(8%,0)(P均0.01);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73,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并与其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ourette's综合征(TS)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方法 用ELISA法检测31例TS患者和2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血清中BDNF含量.结果 TS组血清BDNF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4.26±10.69)ng/ml vs(23.34±6.86)ng/ml,P=0.001].结论 BDNF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导致TS神经退行性改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缺乏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01—2016-04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小血管病患者150例为观察组,15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测定血清25-(OH)-D水平、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442,95%CI 0.278~0.703,P<0.001;糖尿病OR=0.342,95%CI 0.209~0.520,P<0.001;25(OH)D缺乏OR=0.231,95%CI 0.139~0.383,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305,95%CI 0.266~0.531,P<0.001;糖尿病OR=0.291,95%CI 0.108~0.506,P<0.001;25(OH)D缺乏OR=0.225,95%CI 0.139~0.383,P=0.032.结论 25-(OH)-D缺乏可能为CSVD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预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将120例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宝鸡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接受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的合并维生素D缺乏症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维生素D治疗组(60例)和无维生素D治疗的对照组(60例),并在开始维生素D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6个月检测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判断BPPV复发与否,平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差异(10.8±4.3 vs 10.6±4.3,P=0.792)。治疗组患者在接受维生素D治疗2个月后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升高至参考范围(30 ng·mL-1),并在6个月内维持正常水平,而对照组患者仍处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仅为3.3%,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达30.0%(P0.001),两组患者间BPPV复发率的比值比OR=0.080(95%CI:0.017~0.363,P=0.001)。结论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能够有效减少合并维生素D缺乏症的BPPV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1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复查结果分为HT组和非HT(non-HT)组,同时将HT组分为出血性梗死(HI)亚组和脑实质血肿(PH)亚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发病48 h内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各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评估其对HT的预测意义。结果 CT结果显示,18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HT者87例(46%),其中HI 66例、PH 21例。HT组血清铁蛋白水平[(175.49±109.09)ng/m L]明显高于non-HT组[(117.25±78.42)ng/m L](P0.01)。PH亚组血清铁蛋白水平[(245.18±103.63)ng/m L]明显高于HI亚组[(153.31±101.84)ng/m 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4,95%CI:1.000~1.008,P=0.029),同时也是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1~1.011,P=0.021)。血清铁蛋白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和PH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95%CI:0.611~0.763,P0.001)、0.782(95%CI:0.652~0.913,P0.001),预测值分别为131.5 ng/ml、182.0 ng/ml。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PH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铁蛋白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HT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和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就诊的58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头晕或眩晕病史的7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病变情况以及与VN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VN组中颈动脉异常(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为53. 45%(31/58),高于对照组的34. 29%(2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753,P=0. 029)。VN颈动脉异常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时进行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544,P=0. 589; t=0. 893,P=0. 375)。结论颈动脉硬化可能与前庭神经炎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性激素和25-羟胆钙化醇[25-(OH)-D_3]表达变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共63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和25-(OH)-D_3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年龄与雌二醇、雌二醇与25-(OH)-D_3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BPPV组患者血清雌二醇[15.67(10.96,22.15)pg/ml]和25-(OH)-D_3[(24.24±1.05)n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雌二醇:31.78(25.60,39.50)pg/ml,25-(OH)-D_3:(27.62±0.76)ng/ml],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68,P=0.000;t=-2.605,P=0.010),而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受试者血清雌二醇与25-(OH)-D_3水平无关联性;但对照组年龄与血清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rs=-0.263,P=0.038),BPPV组二者则无关联性。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血清雌二醇和25-(OH)-D_3水平降低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雌二醇和25-(OH)-D_3水平降低可能是女性绝经后罹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37例V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时期无眩晕或无平衡障碍疾病的19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相关指标、NLR和PLR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比例、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显着差异(P 0.05)。VN组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VN组的NLR和PLR分别为2.5和124.2;对照组的NLR和PLR分别为1.9和1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4,P 0.001,Z=-2.727,P=0.003)。结论 VN患者中NLR、PLR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参与VN的发病过程,可能与VN的致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MS患者与健康对照体内血清维生素D3水平,以及影响MS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因素。方法 86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组随机纳入研究,评估并统计两组性别、年龄、维生素D3水平,记录患者组家族史、发病时间、病程、随诊期间复发情况。在入组时以及6 m后对患者组进行EDSS评分。结果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14.70±12.49和20.90±13.00(P=0.002),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患者组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9.77±7.86和16.83±13.54(P=0.00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EDSS评分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01,P=0.353)。EDSS评分与年龄(r=0.701,P<0.001)、病程(r=0.752,P<0.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MS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同时与复发相关,但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缺损未显示相关关系。研究提示MS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61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及5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脑出血组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进行脑出血评分,根据CT计算脑出血体积,于发病3个月后行mRS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出血组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7.69±5.10)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58±3.12)ng/ml](P=0.008)。脑出血组中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4分)36例(59.02%),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4分)25例(40.98%)。预后不良亚组WBC、脑出血体积、脑出血破入脑室比例、脑出血评分及血清骨桥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示,血清骨桥蛋白水平的截断点为7.57 ng/ml时,曲线下面积为0.634,灵敏度为0.720,特异度为0.6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骨桥蛋白水平7.57 ng/ml(OR=4.045,95%CI:1.143~14.320,P=0.030)、脑出血破入脑室(OR=5.236,95%CI:1.009~27.172,P=0.049)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升高,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评价脑出血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SZ)患者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8名正常人(对照组)和70例SZ患者(患者组)在MECT前后进行血清GDNF水平检测。结果:MECT前,患者组血清GDNF水平[(34.98±20.3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78.23±40.57)ng/ml](t=6.821,P0.001)。MECT后,患者组血清GDNF水平[(79.88±36.10)ng/ml]显著升高,与MECT前比较有显著差异(t=-10.64,P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2,P0.05)。结论:SZ患者可能存在血清GDNF水平低下,MECT可能通过提高GDNF水平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详细收集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3例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ELISA法测定患者1 d、7 d、12 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计算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并进行NIHSS评分、TOAST及OCSP分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7 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根据mR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及预后不良组(2分),比较两亚组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作用。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7 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8.05±5.47)ng/ml vs(5.05±2.37)ng/ml,P0.01]。其水平与入院时梗死面积(r=0.254,P=0.007),NIHSS评分(r=0.233,P=0.013)均呈正相关。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骨桥蛋白水平6.565 ng/ml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07,95%CI 1.212~8.485,P=0.019)。结论骨桥蛋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表及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ntre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scale,CES-D)对132名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检出率为49.2%,CES-D分为15.96±8.71,均高于我国城市常模(χ~2=14.95,P0.001;t=3.02,P=0.003);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并发高血压及血清25(OH)D浓度50 nmol/L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均高于未并发COPD、未并发高血压及血清25(OH)D浓度≥50 nmol/L的患者(χ~2=4.78,P=0.029;χ~2=5.92,P=0.015;χ~2=18.69,P0.001);具有抑郁症状心力衰竭患者与不具有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其血清25(OH)D浓度偏低(t=-9.53,P0.001),而血清NT-proBNP浓度偏高(t=6.10,P0.001);相关分析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状况与血清25(OH)D浓度呈负向相关(r=-0.31,P=0.014),与血清NT-proBNP浓度正向相关(r=0.29,P=0.006)。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较高;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有:并发高血压、并发COPD、血清25(OH)D浓度降低(50 nmol/L)及血清NT-proBNP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05—2015-11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9例,记录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测定血清25(OH)D水平,入院时完善NIHSS评分。结果轻型脑卒中组(NIHSS评分5分)116例,重型脑卒中组(NIHSS评分≥5分)53例,2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脑血管病史、空腹血糖、舒张压单因素分析后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NIHSS)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性因素(OR值=0.908,95%CI:0.859~0.96,P0.01);空腹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1.213,95%CI:1.019~1.444,P0.05);舒张压是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独立预测因子且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1.037,95%CI:1.005~1.069,P0.05)。结论血清25(OH)D、空腹血糖、舒张压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且25(OH)D是保护性因素,空腹血糖和舒张压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血清微小RNA-148a-3p (miR-148a-3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2-03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2例热性惊厥患儿,根据热性惊厥患儿预后结局是否发生癫痫,分为热性惊厥癫痫组36例和热性惊厥非癫痫组86例,同期选择55例未发生惊厥的呼吸道感染仅发热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的血清miR-148a-3p、HMGB1、25(OH)D水平。收集3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miR-148a-3p、HMGB1、25(OH)D对热性惊厥患儿癫痫发作的预测价值。结果热性惊厥癫痫组的血清miR-148a-3p表达量、HMGB1水平高于热性惊厥非癫痫组、对照组[(2.26±0.57)vs(1.71±0.43)vs(1.50±0.38);(7.45±1.87)μg/L vs(6.70±1.58)μg/L vs(5.33±1.29)μg/L;均P<0.05],血清25(OH)D水平低于热性惊厥非癫痫组、对照组[(2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 D]、胱抑素C(Cys-C)与脑白质疏松(L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LA患者130例,根据LA严重度分成轻度组(n=43)、中度组(n=45)以及重度组(n=42),纳入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检测血清25(OH) D、Cys-C水平,针对LA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分析LA患者血清25(OH) D与CysC的相关性以及血清25 (OH) D、Cys-C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25(OH) D、Cys-C评估LA加重的曲线下面积(AUC),观察血清25(OH) D、Cys-C与L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轻、中、重度组的血清25(OH) D低于对照组,且轻、中、重度组的血清Cys-C高于对照组(P 0.05)。Pearson线性分析提示,血清25(OH) D与Cys-C(r=-0.767)呈负相关,与MoCA评分(r=0.588)呈正相关,血清Cys-C与MoCA评分(r=-0.694)呈负相关(P 0.05)。血清25(OH) D、Cys-C评估LA加重的AUC分别为0.760、0.749。血清Cys-C增高、血清25(OH) D减低是LA加重的危险因素(P 0.05)。血清25(OH) D(r=-0.666)与LA程度呈负相关,血清Cys-C(r=0.840)与LA程度呈正相关(P 0.05)。结论 LA程度越重,患者的血清25(OH) D越低,而血清Cys-C越高,二者与LA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 D]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74例,卒中筛查门诊资料完整健康中老年人186例。根据头部核磁梗死体积分为3组:小体积组(梗死体积≤1 cm3)、1 cm3中体积组20 cm3、和大体积组(梗死体积≥20 cm3)。分析3组之间在25(OH) D及外周血生化指标等方面是否有差异。以梗死灶体积分组为因变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组及血管狭窄分组作为混杂因素,25(OH) D分组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OH) D在3组之间(14. 51±4. 10 ng/L、12. 15±3. 30 ng/L、9. 67±2. 6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后,25(OH) D缺乏组、不足组与正常组相比,梗死体积增加一个等级的可能性分别是正常组的2. 826(P=0. 020)、1. 146(P=0. 764)倍。结论 25(OH) D的缺乏与患者的梗死体积的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充维生素D制剂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236名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18名。两组在补充钙片(1 000 mg/d)的基础上,研究组服用维生素D制剂1 200 IU/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疗程1年。研究前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并应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评估两组老年人的抑郁情绪。结果:基线时两组血清25(OH)D水平及CES-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充钙剂和/或维生素D 1年后,两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基线时,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研究组CES-D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57,P0.001)。结论:常规补充维生素D制剂可有效纠正老年群体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改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乳腺癌根治术后疾病不确定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方法收集62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ishel疾病不确定量表(MUI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25-(OH)D水平。结果观察组的MUIS各维度评分、HAMA、HAMD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25-(OH)D水平与MIUS、HAMA、HAM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398、-0.498、-0.421,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普遍存在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情绪,且其与低血清25-(OH)D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