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炎症性疾病非常普遍,医药市场对抗炎药物的需求量很大。由于炎症介质产生的网络极其复杂,单靶点抗炎药物往往不能取得很好治疗效果,发展多靶点抗炎药物具有迫切性。黄芩为具有多靶点抗炎作用的传统中药,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本文从炎症产生的重要通路如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一氧化氮途径、MAPK(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s)信号途径、NFκB信号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途径(JAK-STAT)等多个方面对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以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和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为基础,利用神经反射作用抑制炎症反应的神经-免疫调节通路。针刺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胆碱能抗炎通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调控胆碱能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该文拟通过汇总、分析和展望针刺调控胆碱能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为今后发掘针刺抗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借鉴,以期为针刺调控胆碱能通路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从整体水平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补阳还五汤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关靶点,获取补阳还五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靶点。应用DAVID对共同靶点进行东京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由7种中药组成的补阳还五汤共有86个活性成分和4346个潜在靶点,其中该方与动脉粥样硬化97个共同靶点,富集到143条KEGG相关通路,涉及白介素-17(IL-17)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乏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炎症通路,与自噬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补阳还五汤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通过免疫调节、抗炎、激活自噬等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预测锦灯笼中抗炎活性成分发挥作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方法,将筛选的锦灯笼的活性成分与药物信息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和Drug Bank检索的抗炎作用靶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锦灯笼活性成分抗炎作用的潜在靶点,并通过MAS3.0对潜在靶点信息进行基因注释,利用Cytoscape3.4.0软件构建锦灯笼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并分析。[结果]锦灯笼5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12个炎症靶点,涉及参与信号转导、蛋白水解和炎症反应等16条相关生物过程的代谢通路。[结论]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预测锦灯笼活性成分,从分子水平解释了锦灯笼抗炎的作用机制,并为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药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牛蒡子苷元是牛蒡的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牛蒡子苷元可通过PI3K/Akt、ROS/p38MAPK、JAK-STAT3、mTOR以及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预测沙苑子的活性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揭示沙苑子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台湾数据库(TDT)和中药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检索沙苑子的所有化学成分,以药代动力(ADME)参数(OB≥30%和DL≥0.15)为标准,筛选沙苑子的活性化学成分,然后通过中药靶标数据库、TCMSP 数据库和中医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BATMAN-TCM),查找活性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靶点数据集;使用 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复杂网络关系图;利用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沙苑子作用靶点和炎症作用靶点的PPI关系网络;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沙苑子与炎症相关联的潜在靶点导入KEGG Pathway数据库中,验证沙苑子的抗炎机制。 结果 共检索出41个化合物,其中以kaempferid、formononetin、calycosin-7-O-beta-D-glucopyranoside等11个化合物作为活性化合物;共检索出414个作用靶点,筛选出50个潜在作用靶点与沙苑子的抗炎作用机制最为密切,进而分析出261个生物过程和80条信号通路参与沙苑子的抗炎作用。与沙苑子抗炎最密切的信号通路包括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炎症反应、I-κB激酶/NF-κB信号通路的正调控、NF-κB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细胞增殖调节、依赖TRIF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其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 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了沙苑子的11个活性化学成分、50个潜在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炎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7.
紫锥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锥菊属Echinacea Moench.植物是原产于美洲的一类菊科野生花卉,已开发为药品的主要为紫锥菊及狭叶紫锥菊2种。紫锥菊以其免疫刺激作用闻名于世,是国际上流行的免疫调节剂,近年来其单方或复方制剂被广泛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以及病毒感染、皮肤感染和免疫缺陷引起的慢性疾病等导致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紫锥菊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黄酮类成分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可以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炎、抗氧化、化学预防等作用。笔者聚焦在药物代谢、免疫调节、化学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芳香烃受体,在系统综述芳香烃受体功能及调控模式基础上,总结了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对芳香烃受体的激动或拮抗作用,并对常见黄酮成分通过芳香烃受体发挥其抗肿瘤、抗溃疡性结肠炎、抗特异性皮炎的独特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黄酮类化合物在上述疾病治疗中潜在前景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长时间持续的炎症会发展为慢性炎症,从而成为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多使用抗生素对炎症性疾病进行治疗,但患者易产生耐药性,所以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向。绿原酸是从金银花等植物中提取出的有机化合物,其抗炎活性强,对各个系统的炎症性疾病有显著的抗炎效果。主要表现在:绿原酸调节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典型信号通路、NF-κB非典型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2-relatedfactor2, Nrf2)典型信号通路、 Nrf2非典型信号通路等;调节炎症介质,如上调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IL-13等抑炎细胞因子表达,下调IL-1β、IL-6及IL-8等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反应。虽然绿原酸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临床实验及使用仍面临较多的困难。未来应进一步对绿原酸的抗炎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挖掘其临床使用价值,为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三九胃泰颗粒抗炎镇痛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和相关文献筛选出三九胃泰颗粒的活性成分,并对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预测,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三九胃泰颗粒-潜在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炎症、疼痛相关靶点并与药物靶点相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基因本体(GO)分析于DAVID数据库中进行。Cytoscape软件构建“三九胃泰颗粒潜在活性成分-炎症疼痛相关靶点-通路”网络。AutoDockTools和PyMOL软件用于三九胃泰颗粒抗炎镇痛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取三九胃泰颗粒的潜在活性成分73种,其中核心活性成分15个,包括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三九胃泰颗粒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核心靶点22个,包括PTGS2、HSP90AB1、PTGS1等,参与药物的应答、炎症应答、MAPK级联的正调节等生物过程,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TNF、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核心成分槲皮素、山柰酚、β-...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小秦艽花抗炎作用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 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小秦艽花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TTD等数据库筛选炎症相关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 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 DAVID 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分析及 KEGG 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出小秦艽花活性成分23个,预测出27个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小秦艽花主要涉及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等关键蛋白以及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TNF-α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α信号通路)等通路来发挥抗炎作用。结论:小秦艽花的抗炎作用体现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深入阐释小秦艽花抗炎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相关书籍,整理归纳了关于小半夏汤的有效成分及其在抗炎方面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作为小半夏汤主要成分的半夏和生姜均具有相关抗炎活性,其主流机理研究分为四类:自由基学说、促炎因子学说、NF-κB通路和花生四烯酸途径。但关于小半夏汤方面的具体研究较少,配伍机制不明晰,其抗炎作用进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栀豉温胆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分别收集栀豉温胆汤中各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OMIM、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获取疾病相关靶点,合并4个数据库获得并集靶点,并收集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作图分析。借助R语言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应用AutoDock Tools-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出活性成分153个,成分作用靶点614个,与失眠相关共同靶点120个,关键靶点包括IL-6、INS、COMT、TNF、PTGS2等。结合GO分析及KEGG通路相关条目,主要通路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cGMP-PKG信号通路、色氨酸代谢、神经退行性变的途径-多种疾病、cAMP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阿尔茨海默病等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栀豉温胆汤作用靶点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等多种疾病,与神经类疾病尤为相关。  相似文献   

14.
针灸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由来已久,针灸具有的抗炎功效得到了临床医师及患者的一致认可,关于其抗炎机制也逐渐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是一条以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及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为基础的神经-免疫调节通路,采用针刺疗法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能够激活CAP。目前,关于针刺如何通过介导交感神经激活CAP发挥其抗炎作用虽然已有大量实验结果和文献研究进行阐述,但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法测定畲药小香勾香豆素类成分补骨脂素和佛手柑内酯的含量,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小香勾的抗炎作用。[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C18柱(4.6 mm×250 mm,5.0 μm),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1%甲酸溶液(体积比),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补骨脂素检测波长245 nm,佛手柑内酯320 nm,柱温25 ℃。利用网络药理学平台收集小香勾香豆素类成分及抗炎相关靶点,利用 Cytoscape 3.8.2软件建立成分-靶点网络,借助网络拓扑分析插件(Cytoscape network centrality analysis,CytoNCA)筛选抗炎核心靶点,进一步采用Metascape软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ic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进一步验证小香勾的抗炎作用。[结果] 补骨脂素和佛手柑内酯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51~102.00 μg·mL-1(r=0.9996)和0.24~48.00 μg·mL-1(r=0.9998)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筛选获得小香勾补骨脂素和佛手柑内酯的相关基因57个,抗炎靶点2 148个,交集靶点31个。KEGG 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主要涉及化学致癌作用-活性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癌症途径、催乳素信号通路和叶酸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小香勾高剂量组(400 mg·kg-1)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P<0.01),显示小香勾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结论] 建立的RP-HPLC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小香勾质量控制。小香勾香豆素类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表现出良好的抗炎作用,为后续深入探讨小香勾抗炎机制提供了有利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肺纤维化为许多慢性肺部疾病共同的病理结局。益肺散结方为云南省名中医李庆生教授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经验方。对该方防治肺纤维化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该方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芪多糖、三七总皂苷、姜黄素、莪术醇等,可通过多个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TGF-β1/Smad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发挥免疫调节、抗炎等的作用,干预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验证探讨畲药黄荆条黄酮类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TCMSP数据库筛选黄荆条的黄酮类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取活性成分的靶点;通过Gene Cards和CTD数据库获取RA的治疗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黄荆条抗RA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应用R软件对黄荆条抗RA的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Western blot验证黄荆条醇提物(HJT-E)及关键成分木犀草素(LUT)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MMP9、COX-2和AKT1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 共得到活性成分靶点309个,RA治疗靶点455个,黄荆条黄酮类成分抗RA的50个靶点;黄荆条治疗RA的关键黄酮类成分主要有LUT、槲皮素、芹菜素、金合欢素等,关键靶蛋白主要有CASP3、MMP9、PTGS2、AKT1等;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表明,黄荆条黄酮类成分可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细胞实验验证结果显示,HJT-E及LUT可通过抑制MMP9、COX-2和AKT1蛋白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证实了本研究中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畲药黄荆条黄酮类成分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调控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及缓解炎症反应以发挥抗R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紫英抗炎合剂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自研Python脚本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紫英抗炎合剂的活性成分和靶基因,并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靶基因,使用CytoScape3.9.0构建“药物-成分-靶点”、“成分-通路”网络。将筛选到的关键靶基因导入STRING在线平台,建立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以研究其机制。最后通过AutoDockTools和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并与医院现有的西药的结合度进行对比后应用PyMol可视化作图。结果 ①从紫英抗炎合剂中筛选出豆甾醇等59个中药有效活性成分,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72个关键基因;②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紫英抗炎合剂生物学过程和功能集中在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因子活性等;③生物信息分析信号通路显示,紫英抗炎合剂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NF-B信号通路等;④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紫英抗炎合剂中的重要活性成分与慢性盆腔炎的核心靶点结合较好,甚至优于阿奇霉素和头孢西丁,筛选出结合度好、有氢键形成的构象关系IL6-Stigmasterol进行可视化处理。结论 以上研究为紫英抗炎合剂日后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通过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分析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发展医院的新制剂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6):1242-1248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可能靶标。【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标;采用Cytoscape 3.7.0软件绘制出麻黄加术汤活性成分-风湿性心脏病作用靶标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建立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并运用Network Analyzer进行网络分析;最终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中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过程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预测并筛选出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120个活性成分,其中麻黄22个,桂枝6个,苦杏仁16个,甘草88个,白术4个(活性成分在药物之间有重复)。活性成分作用靶标有103个。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GO生物过程结果显示与化学刺激、氧化应激、炎症产生等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通路、T细胞受体(TCR)信号通路等。【结论】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机制可能是方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减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蛋白激酶Bα(AKT1)等介导的氧化应激,减少一氧化氮合酶2(NOS2)、过氧化物酶增生激活受体(PPARG)、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XCL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干预IL-17、TNF、TLR、Th17、TCR等免疫与炎症相关通路,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保护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20.
胡蕴然  周琳  杨慧  葛卫红 《重庆医学》2023,(13):2051-2055
游离脂肪酸受体4(FFAR4)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一员,与长链脂肪酸结合而调节机体糖脂代谢、激素分泌、炎性反应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是治疗糖脂代谢紊乱及免疫介导疾病的热门靶点。近年来,多项国内外研究发现,激活后的FFAR4可通过募集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而调控下游多种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反应,介导受体内化为FFAR4/β-arrestin2信号复合物,抑制Toll样受体4(TLR4)重组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诱导的促炎信号,发挥抗炎作用,有望成为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该文总结了FFAR4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及其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旨在揭示FFAR4调控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为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扩展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