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瑞 《临床医学》2014,(4):81-82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情况。方法选取9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两组患者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最大肌瘤直径、剔除肌瘤数目、剔除肌瘤重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残留率、复发率及术后妊娠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均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其肌瘤残留率略高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且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妊娠率及复发率较为相近,因此,临床上应以患者子宫肌瘤的数目、大小、位置等为依据选择最为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运用自制肌瘤螺钻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病例,50例未使用肌瘤螺钻(对照组),50例使用自制肌瘤螺钻(观察组),观察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100%;对照组手术成功96%,2例需要腹腔镜辅助。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膀胱、肠管、血管损伤。结论运用自制肌瘤螺钻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传统开腹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妊娠结局、肌瘤残留及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妊娠结局、子宫肌瘤残留、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肌瘤残留及复发率显著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术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且降低肌瘤残留及复发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引导腹腔镜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应用经阴道超声引导腹腔镜行子宫剔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肌瘤残留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肌瘤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经阴道超声引导腹腔镜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能有效降低子宫肌瘤残留率和术后1年复发率,预后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肌瘤复发、氧化应激及血清学创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该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切除子宫肌瘤,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氧化应激和血清学创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子宫肌瘤复发率、复发时间和复发时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和7 d的活性氧(ROS)、丙二醇(MDA)和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和7 d的ROS、MDA和AOPP表达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均P <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和7 d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肌红蛋白(MYO)表达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总抗氧化能力(TAC)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和7 d的MYO和IMA表达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而TAC明显较对照组高(均P <0.05)。结论开腹手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复发情况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明显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和减少组织创伤,对机体不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阴道超声辅助行腹腔镜剔除术在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使用阴道超声辅助行腹腔镜子宫剔除剔除术,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肌瘤残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瘤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发性子宫肌瘤治疗中采用阴道超声辅助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有效降低子宫肌瘤残留率,并显著降低术后1年的复发率,预后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13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肌瘤复发率、子宫异常出血率、肌瘤残留率均略低于对照组,妊娠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的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纳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41例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肌瘤残留、妊娠、复发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研究组在肌瘤残留、复发以及妊娠率分别为4.88%、12.20%、70.73%,对照组分别为20.51%、15.38%、58.97%,除肌瘤复发率差异不显著外,肌瘤残留以及妊娠结局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4.88%,对照组9例,发生率2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子宫肌瘤采取开腹手术以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取得一定疗效,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术后并发症和肌瘤残留率均较小,妊娠结局更好。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88-2789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复发率、残留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妊娠率明显增加,且临床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中,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均能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明显降低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清除肌瘤效率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7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剔除肌瘤的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剔除肌瘤的最大直径、术后患者的平均最高体温、平均排气时间和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血肿形成。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剔除术都具有微创和保留生殖功能的特点,经阴道剔除术术中出血少,剔除肌瘤数目较多,但其术后并发症较腹腔镜高,且适应症较为局限。术前要仔细对患者进行评估,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等离子电切术(PKURP)联合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同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9例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先行PKURP再次行TEP分期手术患者(对照组)28例;接受行同期行PKURP联合TEP手术患者(观察组)31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两组PKURP和TEP的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总住院时间、总体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URP联合TEP同期治疗BPH合并腹股沟疝安全有效,且能够减少患者出血量,节省医疗费用,同时避免二次手术和麻醉的创伤及痛苦,尤其对老年及手术耐受差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应用切割缝合器和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S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SP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9),观察组采用VATS下切割缝合器治疗,对照组则采用VATS下缝扎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疼药服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SP均安全、有效,并且预后良好,但VATS下缝合器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优于VATS下缝扎术,且术后复发率更低,而VATS下缝扎术手术费用低,在临床上可根据实际病情需要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及胆宁片(DN)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治疗后预防胆总管结石复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0例经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对照组不服药,TUDCA组口服TUDCA,DN组口服DN。术后药物治疗并随访24个月定期复查胆道超声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比较3组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率、胆固醇饱和度指数(CSI)、血脂水平。结果 190例患者完成治疗及随访。(1)术后24个月内对照组、TUDCA组、DN组结石复发率为17.46%(11/63)、6.34%(4/63)、10.94%(7/64);TUDCA组、DN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UDC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DN组(P0.05);(2)术后第10天,TUDCA组CS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DN组(P0.05);DN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石未复发患者中,TUDCA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低于对照组、DN组(P0.05);而TUDCA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高于对照组、DN组(P0.05),DN组HDL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后口服TUDCA及DN均能有效降低结石复发率,且TUDCA效果更优于D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肺保护通气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98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两组患者术中均行单腔气管导管辅以二氧化碳CO2人工气胸,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通气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气管插管后10 min(T_1);单肺通气1 h(T_2);手术结束时(T_3);术后24 h(T_4)]的肺功能指标、炎症反应、血气分析。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复发肺部并发症分为复发组(n=24)和非复发组(n=74),分析肺部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T_1时刻的吸气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3之间对照组患者Pplat、Ppeak和Raw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之间对照组患者IL-6、IL-8和Sicam-1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之间对照组患者PaO_2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均有部分患者存在多个肺部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8.36%和30.61%患者合并各类肺部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吸烟、手术时间、根治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管浸润、微血管浸润和术后辅助化疗与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肺保护通气能够缓解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中气道阻力、压力和炎症反应,增大氧饱和度,应加强对高危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监控,进行针对性预防,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行Bismuth-Ⅰ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行开腹(24例)及腹腔镜(10例)手术治疗的34例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行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179.50±98.05)ml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80±2.49)d,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61.25±97.33)ml和(16.25±3.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3和5天的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102.20±45.49)、(83.57±30.66)和(45.09±18.41)mmol/L;开腹组术后第1、3和5天TBIL分别为(148.17±62.78)、(121.60±43.35)和(80.59±43.89)m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腔镜组术后淋巴结检出数(9.79±3.05)枚、术后并发症1例、切缘阳性数0例;开腹组术后淋巴结检出数(9.30±3.06)枚,术后并发症3例,切缘阳性数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6~18个月的随访,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在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切缘阳性率和随访期间预后等方面与开腹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效果相似,且更具微创优势。因此,腹腔镜下Bismuth-Ⅰ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影像设备引导下椎间孔镜穿刺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各2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容积导航,对照组患者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穿刺总时间和透视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显著的并发症,术后虽有疼痛症状但均可自行或经药物治疗缓解。结论采用超声容积导航较"C"型臂X线机透视能够增强穿刺准确性,减少穿刺时间,且患者术中无显著并发症,安全性较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在经皮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LPEC)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对侧异时性疝(MCH)的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行开放疝囊修补术(对照组)、200例行LPEC治疗(观察组)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其中观察组术中通过腹腔镜探查对侧腹股沟情况,若有对侧鞘状突未闭(CPPV),则给予结扎处理,对照组术中未探查。比较各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MCH发生率,并分析MCH发生率与CPPV、年龄的关系。结果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CH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P0.05);观察组术中发现CPPV 72例,CPPV发生率36.00%,其发生率与观察组患儿年龄相关(P0.05);MCH/CPPV风险率比(RR)=0.03,1/RR≈33;所有患儿中2.0~4.0岁者(不包括2.0岁)MCH占43.75%,0.5~2.0岁占31.25%。结论腹腔镜下LPEC相比开放疝囊修补术治疗单侧腹股沟疝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特点,能明显降低MCH发生率;腹腔镜探查能准确发现CPPV,结扎处理虽能减少MCH发生,但会过度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胃肠肿瘤外科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40)和开腹手术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首次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5),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首次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6/40)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35.0%(14/40)(P0.05),治疗满意度97.5%(39/40)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67.5%(27/40)(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较开腹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与经阴道修补术式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PCSD)患者月经时间、宫内妊娠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PCSD患者共100例,根据手术方案差异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分别采用宫腹腔镜联合修补术式和经阴道修补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住院时间、月经时间恢复效果、治疗前后憩室宽度和深度、随访宫内妊娠率及复发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用时明显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月经时间恢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憩室宽度和深度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憩室宽度和深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宫内妊娠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修补方案治疗PCSD总体疗效接近,但宫腹腔镜联合修补术式有助于降低医源性创伤程度,减少术后阴道流血和住院时间,而经阴道修补术式则操作更为简便,手术难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