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颈椎失稳发生的相关表现及其生活习惯。方法 以问卷形式收集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的基本信息、SF-36评分、NDI评分和生活习惯信息。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拍摄,进行两相邻椎体间的角度位移、水平位移及颈椎曲度的数据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和失稳组进行比较。对受试者的生活习惯与其颈椎曲度、最大椎体角度位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91例中,颈椎失稳50例,C3-4失稳13例、C4-5 30例、C5-6 7例。失稳组的健康调查简表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机体疼痛、一般健康、情感职能等五个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ND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等数据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受试者的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均与其颈椎曲度呈负相关(r<0),与其最大椎体角度位移呈正相关(r>0)。结论 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mutiple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tiudinal ligament,MOPLL)患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痛发生特征、病理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单开门椎板成形和连续节段Centerpiece开门侧钉板系统固定,治疗颈椎管MOPLL患者共计79例,其中术后轴性痛发生者12例,减压范围均不低于4个节段,比较术后轴性痛和非轴性痛患者C_(2~7)节段整体、C_(3~4)和C_(5~6)椎间屈伸术前活动度和术后矫正值,评估术后轴性痛和非轴性痛者间C_(2~7)椎体中心间距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差异。结果颈肩轴性痛发作者,术后C_(2~7)屈伸运动范围下降幅度大于非轴性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轴性痛者C_(5~6)术前屈伸度大于非轴性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轴性痛者术后C_(3~4)椎间活动度矫正值大于非轴性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中心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如合并颈椎失稳,易致减压范围内各椎间屈伸度变化程度失衡和周围软组织应力动态失衡,继发术后轴性痛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MRI中的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是否可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后颈椎曲度变化,从而弥补在颈椎X线片中难以测量的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0月行EOLP治疗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7~73岁,平均55.8岁。术后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3个月。术前常规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CT及MRI,末次随访时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以下颈椎矢状位参数:所有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_2-C_7 Cobb角和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 SVA);术前于MRI上测量T_1S,并根据T_1S中位数大小分为较大T_1S组(T_1S19°,A组)和较小T_1S组(T_1S≤19°,B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T_1S、C_2-C_7Cobb角、C_2-C_7 SVA,及末次随访时C_2-C_7 Cobb角、C_2-C_7 SVA、轴向距离之差(手术前后C_2-C_7 SVA差值)、术后曲度丢失(手术前后C_2-C_7 Cobb角差值)、术后曲度丢失5°例数及后凸改变发生(术后C_2-C_7 Cobb角0°)例数。结果患者末次随访时C_2-C_7 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t=8.000,P=0.000),而手术前后C_2-C_7 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2,P=0.074)。术前T_1S为(19.69±3.39)°,其中A组17例,B组19例,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C_2-C_7 Cobb角显著低于A组(t=–2.150,P=0.039),而两组术前C_2-C_7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6,P=0.838)。末次随访时,除术后曲度丢失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P=0.010)外,其余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RI中较大的T_1S(T_1S19°)其术前有更大的生理前凸角度,但术后有更多的生理曲度丢失;术前T_1S并不能预测其术后曲度丢失大小,但推测术前较大的T_1S其术后可能更易发生后凸畸形变化。  相似文献   

4.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1):1011-1015
目的:分析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接受椎管成形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接受4节段(C_3-C_6)椎管成形术(A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4±9.2)岁;80例接受3节段(C_4-C_6)椎管成形术(B组),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8±8.9)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记录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最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术后观察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C_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4±3.2)个月。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I最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中7例(8.75%)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4例出现上肢放射痛,3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2例残留轻微的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B组患者中5例(7.5%)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3例出现上肢放射痛,2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均恢复正常。两组C_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_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A组分别为(2.3±1.0)N、30例(37.5%)、(11.4±1.0)周,B组分别为(2.8±0.8)N、23例(28.8%)、(8.2±0.8)周,三角肌肌力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随神经症状及恢复时间A组比B组差。结论:两种术式相比,患者术后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相当,但是C_4-C_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C_5神经根麻痹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定的X线测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在交感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游标卡尺和测角仪测量了3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将C2/3、C3/4、C4/5、C5/6角位移和椎体间滑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在过伸、过屈位片上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4/5、C5/6间角位移和C3/4、C4/5、C5/6椎体间滑移显著增大(P<0.05)。结论:交感型颈椎病颈椎不稳定好发于C4/5,其次是C5/6、C3/4节段,过伸、过屈位片角位移和椎体间滑移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中意义更大,根据本组数据可推算出引起交感神经症状颈椎不稳的X线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变化的相关性,为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纳入52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通过X线测量其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采用MRI检查评价颈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情况。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包括:T_1倾斜角(T_1slope,T_1S)、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 angle,CLA)、颈倾斜角(neck tilt,NT)、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和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 Pfirrmann分级共Ⅰ~Ⅴ级,分别设定为1-5分,对C_2-C_7中5个节段分别进行Pfirrmann分级评分,总分为5~25分。对不同Pfirrmann分级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 (1)以52例患者的各项矢状力线参数中位值为界限,将5项参数各分为≥中位值和中位值的亚组共5组,比较各亚组内C_2-C_7所有节段的Pfirrmann分级评分:T_1S亚组中的C_(5-6)、C_(6-7)节段Pfirrmann评分、CLA亚组的所有节段Pfirrmann评分,以及C_(2-7)SVA亚组的所有节段Pfirrmann评分均有显著的组内差异(P0. 05);(2)以Pfirrmann评分15分作为轻度退变,≥15分为中重度退变进行分组,Pfirrmann≥15分组的T_1S、CLA值显著低于Pfirrmann15分组,NT和C_(2-7)SVA显著高于Pfirrmann15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LA与颈椎间盘退变Pfiffmann评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 618,P=0. 004); C_(2-7)SVA则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725,P=0. 001)。结论颈椎间盘退变人群的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可发生明显变化,其中CLA与颈椎间盘退变Pfiffmann评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_(2-7)SVA则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伴有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0月期间伴有和不伴有UCS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各20例,以及正常志愿者10例,予以颈椎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检查,观察颈椎夹角、角位移、相邻椎体滑移。结果:UCS组颈椎夹角为(-0.40±9.64)°,明显小于正常组的(14.35±9.01)°(P0.05)和非UCS组的(9.55±14.69)°(P0.05)。UCS组上颈椎前屈后伸位角位移变化为(8.18±4.81)°,明显小于正常组的(12.14±3.48)°(P0.05)和非UCS组的(12.34±5.65)°(P0.05)。UCS组前屈位下颈椎椎体后缘滑移为15.41±2.21,明显大于正常组的13.26±2.42(P0.05),同非UCS组的15.64±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UCS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更倾向于变直或者反张,上颈椎屈伸活动受限,而下颈椎处于屈曲状态。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颈椎失稳与颈肩臂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退变性颈椎失稳是颈肩痛重要病因之一。本文目的通过X线片对比和生物力学试验,探索了颈椎失稳的X线诊断值和发病机理。选具有颈椎失稳症状的病人50例,照颈椎侧位、双斜位和最大屈伸侧位片,另选同龄无症状组50例作对照,测量对比证明:失稳组颈椎前凸弧度浅,出现双弧、屈伸范围小,角度移位大于11°者占64%,水平移位大于3.5mm者占44%。与对照组比,皆有显著意义。 防腐颈椎标本力学试验证明,椎板及小关节突为防止颈椎失稳的重要静力性结构,作者对退变性颈椎失稳的成因、诊断、与颈肩臂痛关系和防治提出了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8,31(8):746-750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是否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术后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选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_3-C_6单开门的患者40例(A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8.4±9.3)岁;采用C_4-C_6单开门+C_3椎板减压患者40例(B组),从而保护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男26例,女14例,年龄(66.8±8.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观察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颈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1(26.5±3.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的VAS、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均得到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也都有明显改善,但B组的改善优于A组。结论:从C_4开始单开门,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能明显减少颈椎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椎曲度分型,测量McGregor倾角、C_2下终板倾角、T_1倾角、头颅重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G-C_7SVA)、C_2椎体中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_2-C_7SVA),使用Spearma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颈椎曲度分型与C_2下终板倾角、C_0-C_2夹角(C_2下终板倾角与McGregor倾角的和)、CG-C_7SVA、T_1倾角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度分型与McGregor倾角无关(P0.05)。另外CG-C_7SVA与C_2下终板倾角(r=0.77)、C_2-C_7SVA(r=0.87)呈一定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头颅在自然平视状态下的姿势与颈椎曲度一定程度上相关,头颅重心随着仰头向后移动,后移仰头者提示其可能伴有相对正常的生理曲度。部分曲度异常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轻微低头的姿势,对于该类人群进行姿势、锻炼的健康宣教对恢复其颈部的平衡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依据颈椎侧位数字摄影(DR)资料,探讨下颌角(MDA)是否可作为颈椎节段体表定位的恒定参考。方法选取57例男性和66例女性的颈椎闭口标准侧位(中立位)及过伸过屈位的DR资料(照射野含下颌骨全部),半定量测量不同体位下MDA与颈椎节段的对应关系。设定C_2/C_3水平为0,每上升半个椎体或一个椎间隙,数字减1,反之加1。定量测量不同体位下上颈椎角(AUCS)与全颈椎角(ACS)及其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性别比较,各体位下MDA对应的颈椎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过屈位及中立位MDA对应的颈椎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位时女性MDA对应的颈椎节段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各体位下AUCS及A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别比较,各体位下AUCS及A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向中立位及过伸位变换过程中,AUCS和ACS逐渐增大,过屈位到中立位的角度变化均小于中立位到过伸位的角度变化。结论中立位时MDA并非恒定对应于C_2/C_3水平,颈椎屈伸时MDA与颈椎节段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且不局限于1个椎体高度,MDA不能作为颈椎体表定位的恒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秋伟  王林  王弘 《中国骨伤》2022,35(2):136-141
目的:比较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10例,年龄33~83(60.1±11.4)岁.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者(36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C3-C6单开门椎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分段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6.87±11.89)岁,病程(7.91±3.71)年,病变节段C3-C636例,C4-C7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4.58±12.56)岁,病程(8.03±3.52)年,病变节段C3-C634例,C4-C78例。对照组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6、9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椎体切除少、减压彻底、术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及椎体稳定性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双小切口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连续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骨科采用ACDF治疗的64例连续4节段CS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切口分为单切口组(n=31,SI)和双小切口组(n=33,DI)。比较2组手术切口、颈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改善率;记录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C5神经根麻痹和脑脊液漏)。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最长2.5年。2组患者术后72 h切口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切口疼痛基本消失。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组16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1例,吞咽困难11例,声音嘶哑2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DI组5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结论对于以前方脊髓压迫为主的连续4节段CSM,采用单/双小切口ACDF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颈肩疼痛,但双小切口可有效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chylous ascites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rauma, iatrogenic or otherwise. Blunt abdominal trauma producing hyperextension or hyperflexion may cause disruption to lymphatic vessels causing chylous ascites.PRESENTATION OF CASE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case of a 38-year-old gentleman who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severe abdominal pain after completing a triathlon. As the patient was in severe pain, an abdominal CT was performed which demonstrated a possible mid gut volvulus. Subsequent laparotomy noted a significant volume of intra-abdominal chyle with no other abnormalities.DISCUSSION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chylous ascites occurring without associated abdominal pathology after a period of strenuous exercise.CONCLUSIONChylous ascites can occur as a result of hyperreflexion and hyperextension injuries sustained during strenuous exercise.  相似文献   

16.
汪平  杨长伟  何大为  周少怀  王欣  范明宇  黄帅 《骨科》2019,10(3):198-200,209
目的 研究颈椎退变病人不同体位下的甲状软骨与颈椎节段的对应关系。方法 搜集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100例行颈前路手术病人的术前X线影像资料,测量甲状软骨前缘中点对应的颈椎节段,描述颈椎不同位置下对应节段的分布关系,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中立位状态下,甲状软骨对应的节段主要分布在C5~C6范围,占93.0%(93/100);过伸位状态下,甲状软骨对应的节段主要分布在C4/5~C5/6范围,占82.0%(82/100)。影响甲状软骨对应节段的最主要因素是性别。颈椎过伸位下,男性病人甲状软骨对应节段主要分布在C5和C5/6,占78.6%(44/56);女性病人甲状软骨的对应节段主要分布在C4/5和C5,占72.7%(32/44);女性甲状软骨对应节段要高于男性。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颈椎不同位置下甲状软骨的对应节段存在差异,随着颈部的后伸运动,甲状软骨对应的颈椎节段呈上移的规律;甲状软骨的位置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甲状软骨对应节段的位置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脊手法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症(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DS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调脊手法,隔日治疗1次,疗程4周。对照组采用盐酸乙哌立松片口服联合佩戴胸腰椎矫形(thoraco lumbo sacral orthosis,TSLO)支具治疗,每天3次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50 mg,每天佩戴TSLO支具不少于8 h,疗程4周。在病例筛选入组后,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和疗程结束后1个月观察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拍摄脊柱全长X线,测量并比较侧凸Cobb角,矢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2周(PVAS=0.025,PODI=0.032)和治疗后3周(PVAS=0.040,PODI=0.044)的VAS、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时间点的VAS、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0.010)和对照组(P=0.017)治疗后的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的LL、SVA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Cobb角、LL、SVA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4例轻度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调脊手法能有效缓解DS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见效快于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联合佩戴TSLO支具组,且安全性更好,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DS患者的Cobb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