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与椎体后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评价进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无明显下颈椎畸形的标准颈椎侧位X线片100张,下颈椎标准CT平扫片50张,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中部、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记为HS,HM,HI),椎体后缘之前为负、之后为正。并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关节突关节前缘距离、椎体后缘的距离从顶点到基底部逐渐减小(HS〉HM〉HI)。C。关节突关节前缘大多位于椎体后缘之前(HS,HM,HI均为负值);C4.5C5.6关节突关节前缘逐渐后移;Co,,关节突关节前缘均位于椎体后缘之后(HS,HM,HI均为正值)。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顶点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S从C。到C6,7逐渐增大,C3.4为(0±0.25)mm,C4.5为(2.03±0.47)mm,C5.6为(2.45±0.56)mm,C6.7为(2.91±1.05)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中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M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1.57±0.53)mm,C4.5为(O.50±0.26)mm,C5.6为(0.56±0.36)mm,C6.7为(1.54±0.39)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基底部前缘与椎体后缘的距离HI从C3.4到C6.7逐渐增大,C3.4为(-2.03±0.40)mm,C4.5为(0±0.30)mm,C5,6为(0.50±0.44)mm,C6.7为(1.08±0.70)mm。结论:在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在C3.4应位于相应榷体后缘前方0~2mm,C4.5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2mm,C5.6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0.5-2.5him,C6.7应位于相应椎体后缘之后1~3mm。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前缘与椎体后缘关系的确立,可为临床工作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植入时判断进钉深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2月本院63例成年门诊患者,行颈椎CT检查,所得数据传输至PACS,然后在Aquarius NET Viewer(V4.4.6.80)窗口界面手工进行颈椎关节突关节各参数的测量分析。所得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比较同一关节突关节左右侧的差异以及男女间的差异。结果成年人下颈椎同一关节突关节的左右两侧横径、矢状径及外斜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年人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基本对称。男性下颈椎不同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为11~13 mm,外斜径为11~12 mm;女性矢状径为10~12 mm,外斜径为10~11 mm,男性下颈椎关节突关节明显大于女性。结论 PACS测量成人下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颈椎后路置钉融合手术中侧块螺钉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按Magerl或Anderson方法置入下颈椎侧块螺钉时,男性选择长12~14 mm的螺钉是安全的,而对于女性则建议选择长12 mm的侧块螺钉。  相似文献   

3.
蓝旭  许建中  刘雪梅  葛宝丰 《中国骨伤》2015,28(12):1117-1120
目的:探讨胸腰段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管内神经鞘膜瘤17例,其中男11 例,女6 例;年龄46~67 岁,平均53 岁;病程3~5 年,平均3.3 年。胸段患者表现为胸背痛,逐渐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或行走不稳;腰段表现为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或感觉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术前VAS评分 (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 5~8分,平均6.12分。11例患者神经功能受损,Frankel C级4例,D级5例,E级2例。CT和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胸段3例,胸腰段5例,腰段3例,腰骶段6例;硬膜外5例,髓外硬膜下12例。6例单纯行椎管减压、肿瘤切除术,11例行椎管减压、肿瘤切除及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发生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术后伤口均正常愈合。17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60 个月,平均32个月。胸背痛、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等显着改善,下肢麻木感明显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 0~3分,平均1.5分。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6例。结论:MRI 是胸腰段神经鞘膜瘤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影像学表现决定具体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是椎管有效减压、肿瘤彻底切除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旁肌为附着于腰椎周围的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及腰方肌等肌肉的总称,对于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1],大多数腰椎手术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腰椎椎旁肌,椎旁肌受损可导致去神经支配的萎缩和脂肪浸润,造成腰椎失稳.有研究[2]表明,椎旁肌的退行性变与腰椎疾病及腰椎手术有一定的相关性.腰椎手术中椎旁肌破坏后易疲劳,对腰椎的...  相似文献   

5.
苗胜  范磊  王宁  颜连启  郭政  沙广钊  王永东 《中国骨伤》2009,22(10):730-732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研究腰椎间盘不同退变程度时相应椎间孔形态改变的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2月选取37例L4,5椎间盘呈退行性变化的影像学资料(MRI、CT)进行研究,男23例,女14例,年龄28~62岁,平均41.6岁;分别将其矢状位MRIT2WI成像,采用MRI机内Mean/Curve测量软件测量计算L4,5节段退变椎间盘信号强度与相应节段脑脊液平均信号强度比值(RSI),判断椎间盘退变程度并进行分组。分为3组:轻度退变组11例(A组),中度退变组13例(B组),重度退变组13例(C组)。根据CT1.25mm薄层二维旁矢状位重建测量L4,5节段椎间孔的最大高度、最大宽度与面积。分析椎间盘在不同退变程度下相应椎间孔变化规律及可能对神经根状态的影响。结果:①中、轻度退变组椎间孔的最大高度及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中度退变组椎间孔最大高度及面积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轻度退变组椎间孔最大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重、中、轻度退变组椎间孔最大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相应椎间孔的高度及面积也逐渐减小,而其对椎间孔宽度影响不大;椎间孔高度及面积变小有可能导致神经根受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对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进行置钉通道相关参数测量,探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行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且排除上颈椎畸形、手术的患者90例,其中单侧或双侧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51例,共84侧。利用其图像数据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并分别测量置钉通道相关数据。结果:51例患者中,椎动脉沟处后弓最低高度为(3.28±0.51)mm,侧块高度、宽度、与后弓移行处高度均可容纳3.5 mm直径螺钉置入。0°~15°(0°、5°、1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依次为(27.36±1.81)、(27.01±1.68)、(27.07±1.75)、(27.48±1.72)mm,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钉道长度依次为(23.44±1.79)、(23.87±1.84)、(24.58±1.89)、(25.56±2.01)mm,侧块螺钉钉道长度为(20.78±2.05)mm。螺钉通道5个截面的CT值均值分别为椎弓根螺钉(701.89±141.48)HU、侧块螺钉(599.11±137.33)HU。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通道长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5°椎弓根显露置钉法钉道长度随内倾角增加而增长(P0.05),且均比侧块螺钉钉道长(P0.05),椎弓根螺钉通道穿过骨质CT值均值高于侧块螺钉通道(P0.01)。结论:利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可完成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置钉,且钉道长度损失不多,穿行骨量较大,预期把持力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CT三维重建资料为基础,对3种不同标志方法引导的前路齿突螺钉置入的安全角度及可靠性进行分析,并评估国人齿突的容纳能力。方法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对选取的141例国人颈椎CT三维重建资料中的齿突图像进行测量分析,其中男96例,女45例。分别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C3椎体前缘切线为标志,测量不同标志线下前路齿突螺钉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最佳置钉角度与最佳置钉长度,并对男性与女性的最佳置钉长度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测量齿突基底部最窄矢状内径与外径、基底部最窄冠状内径与外径,分析国人齿突是否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并分别对男性与女性齿突基底部径线长度及齿突的螺钉容纳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C3椎体前缘切线作标志线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分别为22.82°~30.37°、55.55°~63.08°、13.83°~21.42°;最佳置钉角度分别为27.09°±2.98°、58.85°±4.43°、18.09°±5.09°;最佳置钉长度为(38.35±2.93)mm,其中男性为(39.04±2.89)mm,女性为(36.89±2.4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突基底部最窄冠状内径、外径分别为(6.21±1.01)mm、(8.87±1.04)mm,最窄矢状内径、外径分别为(7.16±1.13)mm、(10.34±0.98)mm,男性与女性齿突基底部矢状、冠状径线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资料中,有65例(46%)齿突冠状面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其中男50例,女15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齿突基底部的矢状径线上,有128例(91%)能够容纳2枚直径为3.5 mm的皮质骨螺钉,其中男92例,女3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寰椎前结节、枢椎椎体下终板及C3椎体前缘切线做标志线,前路齿突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分别为22.38°~30.43°、55.52°~63.54°、13.38°~21.53°。齿突的矢状径有容纳2枚螺钉的更大空间,为国人前路齿突交叉置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探讨髋关节脱位患儿Salter骨盆截骨手术前后股骨头覆盖率的变化。方法对20例单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截骨手术并对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测量CE角及股骨头的覆盖率,分别比较其手术前后的变化,以正常侧作为对照组。结果髋脱位患儿术后CE角与股骨头覆盖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CE角和CT的股骨头覆盖率无正相关关系。结论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股骨头的覆盖情况;Salter骨盆截骨手术在空间上改变了髋臼的方向,对股骨头的覆盖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与有无临床症状的影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突出、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将符合要求的CT病理分型为膨出、突出、脱出的体检或住院或门诊患者120例,按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分为2组,每组按CT病理分型分3组,年龄20-59岁,平均38.5岁,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椎间盘分布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对各组评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矢状径指数(SI)、盘黄韧带前间隙、侧隐窝上口宽度、硬膜囊前后径。CT值由X线断层扫描测定,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④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在SI、CT值、CT评分、硬膜囊前后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隐窝上口宽度、盘黄韧带前间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腰椎间盘突出大小、部位、类型不一定与临床症状存在必然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压迫程度无正比关系;②椎管内突出髓核是否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存在着诸多或必然因素,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物可代偿的椎管储备容量、受累神经根对机械压迫的逃逸避让与弹性延长功能,以及受累神经根低氧消耗与抗缺血性损伤代偿作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椎(T11~L2)爆裂骨折(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TLBF)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CT扫描观察伤椎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联系并将其分为5种类型,通过X线片测量各型椎体前缘的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CT薄层横断面扫描测量各种类型椎管占位程度,MRI评估各类型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情况,对各种类型的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标准分级,分析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关系及其与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100例,A型19例;B型9例;C型10例;D型35例;E型27例,除无连接型外完整及部分连接共73例。A~D型与E型ASI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椎体后壁与双侧椎弓根无联系的患者脊髓损伤更严重,A~D型椎体后壁与椎弓根完全或部分相连对脊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椎体后壁与双侧椎弓根或单侧椎弓根连接的患者椎管占位程度较轻,而椎体后壁与双侧椎弓根无连接及与椎弓根上方/下方皮质连接的患者椎管占位程度较重。结论大多数TLBF患者椎体后壁与椎弓根有完整及部分连接,椎体后壁与椎弓根有连接的患者脊柱生物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正腰骶椎畸形压迫神经会出现症状~([1])。本研究报道1例L5/S1椎间孔狭窄的腰骶椎畸形但无临床症状的病例,分析无症状原因,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44岁,因"长距离行走后出现右侧腰腿痛1周"于2016年11月30日来本院就诊。查体示右侧髂腰部压痛并向右小腿外侧放射,右小腿外侧痛觉过敏,直腿抬高试验60°(+),左下肢查体(-),呈右侧L5和/或S1神经根受压表现。腰椎正位X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L4退行性滑脱和L4/L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性参数的差异,分析L4退行性滑脱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L4退行性滑脱(A组)及18例L4/L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组)的病例资料。通过测量腰椎矢状位X线片、45°双斜位X线片及CT获得骨性参数,矢状位X线片参数包括Taillard指数、腰椎指数(LI)、矢状面旋转度(SR)、骶骨水平角(SS)、腰椎前凸角(LL)、腰椎双凹指数(DCI)、L4/L5椎间盘角(IDA)、L4/L5椎间盘指数(DI)、腰椎重力线指数(LGLI);45°双斜位X线片参数包括L4椎体高度(h)、L4小关节倾斜角(α)、L3下关节突至L4峡部距离(d)、L5上关节突至L4峡部距离(e)、L4峡部宽度(k);CT参数为L4小关节角(θ);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基于MRI图像,应用Pfirrmann椎间盘退行性变分级系统对2组患者L4/L5椎间盘进行分级,比较2组椎间盘退行性变分级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LI、IDA、DI、d、e、θ均明显小于B组,而LGLI、α以及L4/L5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均明显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aillard指数与LI、θ呈负相关,与LGLI呈正相关。结论 椎间盘退行性变、α增大、LGLI增大、θ减小、LI减小、IDA减小、DI减小、关节突至峡部距离减小可能是L4退行性滑脱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颈椎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选择,并对外科干预的病例进行疗效分析。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11例儿童颈椎结核病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1岁,平均6.2岁。病灶累及2椎体7例(C23,2例;C56,3例;C卵,2例);累及3椎体4例(C4-6、C。各2例)。均经前路行病灶清除减压,单纯病灶清除+外固定7例(石膏外固定2例,Halo—Vest外固定5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外固定4例(石膏外固定、Halo—Vest外固定各2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均评价X线片ARA角(通过C2、C7椎体后缘分别作直线的交角)、颈脊髓功能(以40分法评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指标。结果经1-4年随访(平均2.3年),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访期内无复发,未发现明显短颈及颈椎后凸畸形。术前与术后随访的颈脊髓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植骨组术前(9.02^o+7.89^o)、术后即刻(10.88^o+7.50^o)与术后随访(11.10^o+7.21^o)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组术前(8.08^o+7.60^o)与术后即刻(14.12^o+8.60^o)、术前与术后随访(14.23^o+8.90^o)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的ARA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颈椎结核多以患儿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应重视其早期诊断及规范抗结核。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病灶清除联合限期确切的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术中窦道造影检查有助于了解病灶范围,指导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手术与未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采用单侧显露通道技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6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并比较头、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在手术前后的变化。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颈部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 ~ 36(18.7±5.8)个月。术后脊髓均向后漂移,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N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向后方漂移,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较术前进一步增大,如术前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已经较大,建议延长手术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