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它在人们心中具有相当高的声誉,道地药材的名称已成为质优药材的专用词语.医生的处方用道地药材名称是标明要好的中药,药商们称用道地药材名称标明自己经营的是上等药材.为了标明这些药材是道地,常将地名与药名组合成道地药材的复合名.如浙贝、杭芍、毫菊、怀山药、川连、云苓、秦当归、潞党参、宁夏枸杞等.  相似文献   

2.
川芎道地药材形成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芎为古今有名的川产大宗商品药材,其道地性极强,长期以来集中在都江堰金马河上游以西地区.近年来,学者对川芎的历史、品种和产地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对其道地药材形成模式的系统梳理未有报道.作者从中药道地药材形成的一般规律出发,探寻川芎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最终认为,川芎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为道地产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先进的栽培种植技术相结合的双因素关联决定型.  相似文献   

3.
恩施道地药材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品牌地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研究恩施道地药材与川药产区的历史渊源 ,确立恩施道地药材品种 ,为发展具有优势的传统品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调查 (收集 )、整理、分析、归纳和实验 ,采用排除筛选法 ,确立道地药材主干品种和一般品种。结果 :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有名的川药 ,如川续断、川独活等的主产区在恩施自治州 ,从而明确了恩施州为川药产区的历史地位 ,确立了恩施道地药材独活、续断、黄连、厚朴、板党等主干品种。结论 :应确立恩施道地药材的地域概念 ,以GAP为指导 ,加速建立川药的湖北恩施道地药材产区和规范化种植 (养殖 )基地 ,充分发挥恩施道地药材的传统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4.
川芎药材的HPCE-FP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川芎系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m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是中医常用的中药。对于川芎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川芎嗪和阿魏酸,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测定藁本内酯等。文献报道四川灌县的川芎是道地药材,本文运用HPCE法建立了川芎道地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对10个产地的川芎药材及川芎对照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用HPCE法研究川芎药材的指纹图谱,作者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四川道地药材及其微量元素与地质背景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本文对10种川产道地药材的地质背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道地药材受不同的地质背景控制,同一药材的道地产区和非道地产区亦受不同地质背景的控制和影响。道地药材中微量元素的差异,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川产道地药材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保护和发展川产道地药材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布局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定量刻划了15种川产道地药材气候生态适宜性,首次提出了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合理布局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川产道地药材气候分布格局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10种川产道地药材气候生态适应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欧氏距离系数定量刻划了它们在四川盆地的分布关系,提出了川产道地药材的生态区划设想。  相似文献   

9.
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与品牌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综述和产地调研方法,根据中药材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从道地药材的的质量管理入手,结合中药材GAP的实施,以川产道地药材资源为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范化生产,创造道地药材著名品牌,以带动产区经济的发展并与国际中草药市场接轨,树立正确的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观念,弘扬祖国传统医药。  相似文献   

10.
药材商品品别、规格与等级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现行的《76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入手,对药材商品品别、规格及等级的定义与划分依据进行研究,并提出修订药材商品品别、规格、等级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期,药市购销两旺,中小批量成交繁忙,特别是秋冬产药材大量入市后,药材价格变化较为频繁,市场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家种药材白术、白芍、菊花、天麻等品种上市量大,价格大部分在稳中走低。二是前段升价过猛的太子参、蕤仁肉、川牛膝、辽五味子等品种价回落,走货多趋缓慢。三是人为操控的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等品种,价格升幅较大,且价转坚或持续登高。  相似文献   

12.
影中药道地药材形成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的疗效与中药的道地药材密切相关,道地药材的形成是一个和复杂的历史过程。笔者从中医理论指导、药材生态地理因素1药材栽培及品行等几方面论述了道地药材优良品质的形成,并认为药材道地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让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木瓜类药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几个木瓜类药材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为木瓜类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个木瓜类药材样品的挥发油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皱皮木瓜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均以有机酸为主,光皮木瓜以有机酸和酸酐为主,且有机酸含量明显低于皱皮木瓜.宣木瓜中有机酸种类与资丘木瓜及川木瓜不同:宣木瓜中有机酸以十五酸和十六酸为主,川木瓜以苯甲酸和十六酸为主,资丘木瓜以十六酸为主.宣木瓜与山东食用木瓜挥发油成分没有明显区别.结论:不同种质的木瓜类药材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四川道地药材泽泻采收加工现状并作深入分析,为从源头提升川产泽泻药材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在川泽泻主产区对其采收、加工环节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结果:经调查,川泽泻药材的采收加工仍沿用传统经验,以人工操作为主: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泽泻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收,以手拔出植株,剥除多余的茎叶、泥土等,直接人工置炕床干燥,再以机械撞笼除杂。调查发现川泽泻药材采收加工环节主要存在三大类问题:一是采收时间、净制方法、干燥温度等技术问题;二是因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的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的问题;三是出现非法、不规范的高温蒸汽切制及趁鲜切制加工。结论:基于此次调查结果,提出除加快解决川泽泻采收加工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外,还应积极研究并推广规模化、自动化、集约化技术,制定川泽泻采收加工特别是趁鲜切制加工的标准操作规程,为川泽泻采收加工的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从源头提升川泽泻药材质量,促进我国泽泻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金文 《中药材》1995,18(1):9-10
本文报道湖北省恩施州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十种地道药材及其生产状况。它们分别是:窑归,板党,紫油原朴,鸡爪连,香独活,五鹤续断,皱皮木瓜,川丹皮,丝绵皮和湖北贝母。  相似文献   

16.
厚朴药材道地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斯金平 《中药材》2000,23(7):373-375
采自浙、闽、川、杜、湘、赣、鄂等厚朴主产区7省11县药材样品,以及在浙江景宁种源试验林中的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厚朴酚类含量。结果表明,衡量厚朴药材质量的厚朴酚、和厚朴酚、厚朴酚类总含量、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比值等4个太,在产地与相应种源测定定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且厚朴的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也有显著的遗传性。传统观点认为质量上乘的川朴(川都产厚朴)实际上应归功于地方的品种,即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对川药产销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锐  张艺  钟世红  祝捷  尹鸿翔  童应鹏  范刚 《中草药》2008,39(11):1758-1760
从川产中药材生产、采收及地质改变等角度,初步分析汶川地震对川产药材产销的影响。认为短期内,地震灾区川芎、附子、黄连、三木类等川产道地栽培品种的生产将受影响,但估计恢复速度较为乐观;重灾区野生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形势严峻,地震负面影响深远。结合震后中药材的供求,分析认为中药材价格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震区中药生产的灾情调查、重建规划及野生药材的可持续利用策略是相关职能部门及科研单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是全国的药材大省,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其中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川J贝母、柴胡、天麻等道地药材,以品质好、药效强等特点闻名海内外。本文从地理区划和气候特点分析了甘肃道地药材具体产地、种植条件、功效特点和药用价值,并论述了这些大宗道地药材的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入秋以来,川内的旱情仍未得到彻底缓解.荷花池药材市场上的涨价品种四处可见,个别品种涨幅十分明显,白马勃就是其中的一味。本期药市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丹参栽培品、野生品及其不同产地丹参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差异比较。方法:药材性状比对,根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测量和比对。结果:丹参野生品与栽培品在药材性状差异为:丹参野生品根有数条,长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常呈鳞片状剥落。丹参栽培品根多分枝,表面砖红色或红棕色,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显微组织方面差异为:丹参野生品木质部导管有直径较大和较小的相间排列形成的导管束;有的产地样品皮层有石细胞。丹参栽培品无石细胞;导管径向或切向排列,未见导管束。道地药材川丹参与其他产地不同,其根较粗壮肥实,直径可达1.2 cm;质坚实,断面黄褐色,略呈角质样;根横切面木质部导管稀疏,径向排列,维管束19~24束,木纤维少。结论:丹参野生品与栽培品、道地药材川丹参与其他产地丹参在材性状与显微组织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药材外观形态、根横切面维管束的排列方式等特征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