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神疏肝法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方法:32例患儿均采用调神疏肝法针刺(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风池、神门等)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观察结果。结果:32例中,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显效率为33.3%。结论:调神疏肝法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
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心肝关系密切,肝风内动,筋脉挛急而致抽动,为形病;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情绪障碍等,为神病,治疗时应注重"形神同调".从心肝出发,以治肝调形、养心安神为治则,发病初期重在调形,以疏肝行气息风为主,佐以安神;发作程度重,合并共患病,应调形安神并重,治宜泻火平肝,重镇安神;抽动缓解期以健脾滋肾、养心安神为...  相似文献   

3.
陈宝义教授认为,小儿抽动障碍的治疗应着重调理肝、脾,主要病机为脾虚痰伏、风痰内扰,提出健脾缓肝、化痰熄风为主要治疗法则,运用《医宗金鉴》缓肝理脾汤化裁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过敏性鼻炎与情志变化的关系,阐述从肝论治,调节情志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过程的影响.认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可在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用合谷、太冲、肝俞等疏肝调神之穴来提高临床疗效.从肝论治,疏肝调神法可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简要阐述小儿抽动障碍的表现及中医治疗.强调脾虚痰聚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列举通过调脾祛痰来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实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李新民教授从气机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侍诊,记录、整理典型病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归纳、总结李师通过调理脏腑气机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并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李师认为,气机失调是小儿抽动障碍中医病机的共同环节,故治疗上重视协调气机,在辨证基础上从肝、肺、脾论治本病,多用辛散、微苦之品,辛开苦降、升降并用以恢复气机平衡,平息内风。所附验案一首诊属肝亢风动证,治以和解少阳、疏利气机,予小柴胡汤加减以平肝风,随后肺肝二脏并治,以疏风清热、协调肝肺升降,予桑菊饮加减。验案二属脾虚肝旺证,治以疏运脾胃、平肝息风,予藿香正气散加减取效。[结论]李师从气机论治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疗效肯定,丰富了小儿抽动障碍的辨治体系,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单秋华教授运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神志病的经验,基于经典考证和文献研究,从对神的认识、疏肝与调神的关系、选用穴位、针刺手法方法等方面入手。治疗以疏理肝气为标,调理心、脑及五脏神为本,使肝气得舒,神志得安,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简要阐述小儿抽动障碍的表现及中医治疗。强调脾虚痰聚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列举通过调脾祛痰来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实例。  相似文献   

12.
肝郁气滞型广泛性焦虑症(GAD)的发病机制为"肝郁失泄,脑不调神",确立了"疏肝行气,调神解郁"的治疗原则,以腹部诸穴和头部百会、风府两穴构成"疏肝行气,调神解郁"推拿法的组方,通过特有的腹部推拿手法对患者起到疏肝行气,调神解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郑启仲教授运用疏肝乐食汤治疗肝脾不调型小儿厌食症经验。[方法]分析郑师对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疏肝解郁,醒脾快胃"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依据,分析经验方疏肝乐食汤组成、方义及功用,并附临床案例加以验证。[结果]郑师认为"肝郁于脾,胃纳失司"是厌食症的主要病机之一,小儿少阳之体肝常有余,所欲不遂,情志不舒,导致肝郁气滞,肝木克土,土失健运,胃纳失司。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疏肝解郁,醒脾快胃"治疗之法,创"疏肝乐食汤"治疗本病,切中病机,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所举食欲不振和反复厌食两则验案均符合疏肝乐食汤病机,以之加减,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郑师运用疏肝乐食汤治疗肝脾不调型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感而不发"和"伏而后发"是伏邪致病的特点,临床发现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一定的病程相关性,与伏邪致病机理相似,故而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学说,该学说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作,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外风引动内风,治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神疏肝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治以疏肝调神法,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神门、太冲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地西泮。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疏肝法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赵英霖  黄琳 《中医学报》2016,(5):689-691
心神病是形神共病性疾病,其发生以脏腑虚实变化为基础,实者主要为气滞、郁火、痰热、血瘀,虚者主要为心、肝、肾阴血不足及阳虚,治疗首当虚实之异及虚实夹杂之处,分别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调神治神法。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疏肝清火,镇静安神;活血化瘀,通脉安神;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益阴制火,滋阴养神;温阳达郁,生阳化神以及形神共调。心神病的治疗当在辨证气血阴阳的基础上"杂合以治",强调疏肝理气,安神定志,重视形神共调,方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著.《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贯穿全书,人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本文基于《内经》等对肝的生理功能的描述,结合现代"调肝法"相关文献,梳理并分析《金匮要略》中体现"调肝"的有关内容.笔者认为张仲景治疗杂病时尤其注重肝的重要性.本文从肝"体阴"和"用阳"两个角度对《金匮要略》中体现的"调肝法"进行总结和探析,张仲景治疗杂病尤其重视调肝,无论用调补肝阴、暖肝行气、清热养阴之法,还是疏肝实脾、清泻肝经、镇肝息风、温肝行气之法,都致力于恢复肝"体阴""用阳"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针灸治疗阳痿有一定疗效。符文彬教授认为,气机郁滞、心神失守、宗筋失养为阳痿的病机,治疗可采用疏肝调神整合针灸疗法,选穴以任脉、督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治疗模式的主要选穴如下:针刺选用百会、印堂、引气归元穴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太冲、合谷、三阴交和水道;精灸选用引气归元穴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肾俞、命门、涌泉等;刺络放血选用双侧心俞、肝俞;皮内针选穴肝俞、心俞、肾俞等,以巩固治疗。“一针二灸三巩固”的疏肝调神整合针灸疗法治疗肝气郁滞型阳痿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贺丰杰教授认为肝郁是妇科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灵活运用调肝法可治疗妇科诸多疾患,疗效卓著,如以疏肝理气法治疗痛经,疏肝养血法治疗月经过少,补肾疏肝法治疗崩漏,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伏邪学说分"感而不发"和"伏而后发"两个阶段。临床发现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较强的时间和病程相关性,与伏邪学说致病机制相似,故首次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怍,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系外风引动内风;治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