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王晓燕教授基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和3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肝脾失调几乎贯穿于小儿所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之中,肝脾不和可谓小儿病变之纲领,调肝理脾法乃治疗小儿疾病的"王道之法".王教授提出儿科疾病的治法应以土木并治,肝脾同调为基础,并据此自拟柴术调肝理脾汤,在临床应用中屡有卓效.本文列举小儿厌食、 反复呼吸道感染、 抽动症、 胎黄验案以探讨之,为临床运用该方治疗儿科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简要阐述小儿抽动障碍的表现及中医治疗.强调脾虚痰聚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列举通过调脾祛痰来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实例.  相似文献   

3.
简要阐述小儿抽动障碍的表现及中医治疗。强调脾虚痰聚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列举通过调脾祛痰来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实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缓肝理脾汤加减方(由茯神、白芍、白术、制远志、石菖蒲、郁金等中药组成)联合刺四缝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硫必利片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缓肝理脾汤加减方联合刺四缝穴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的抽动肌群、抽动频度、抽动强度、复杂程度及干扰程度等各项抽动症状评分及其总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对照组为68.57%(24/3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卡方检验)和总体疗效(秩和检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儿YGTSS的抽动肌群、抽动频度、抽动强度、复杂程度及干扰程度等各项抽动症状评分及其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5.
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肝脾相关"理论可运用于小儿治未病,小儿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等疾病的诊治,亦可运用此理论。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需健脾疏肝,病后调养应健脾调肝;小儿脾胃疾病除了运脾开胃,还应疏肝清肝、调畅气机;小儿肝胆病除了疏肝利胆,还应健脾化湿;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需抑木扶土、肝脾同治。正确理解"肝脾相关"理论并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肝脾同治,对提高儿科诊治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白金饮治疗肝脾不调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肝脾不调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口服自拟白金饮治疗,对照组60例,口服健胃消食片,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后患儿食欲和食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经过4周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白金饮治疗肝脾不调型小儿厌食症能有效改善食欲,增加食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
肝脾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决定了两者密切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的相互为用,病理状态的相互传变,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肝脾同治。认识肝脾相关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RRTI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肝脾同治法、P转移因子口服(P-TFO)法对照治疗,疗程1个月,随访半年。结果肝脾同治法总有效率92.5%和显效率57.5%均明显优于P-TFO法,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IgG、IgA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肝脾同治法的IgG、IgA高于P-TFO法,而治疗前后各组Ig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肝脾同治法治疗RRTI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孙雁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91-9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以抽动为主,而且易于反复。究其病因,应责之于风痰作祟,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此即为“百病皆有痰作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怯的情志症状。  相似文献   

12.
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及其临床症状,与肝脾关系十分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肝脾二脏对人体气机调畅,水液代谢,血液运行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甲状腺的病变多可归结为肝脾功能的失调,而临床采用调和肝脾之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性疾病.魏小维主任认为小儿抽动障碍病位在五脏,主要责之于肝心,病机为肝失疏泄,心神失主,经筋失约,提出调神疏肝、揉筋止搐的治疗法则,运用调神疏肝法针刺治疗小儿抽动障碍,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总结李志山教授运用镇咳涤痰汤治疗小儿痉咳的临证经验。李志山教授认为小儿痉咳病位在肺、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表现为邪伏肺金,气津失布;肺病及脾,脾滞生痰;脾虚肝旺,肝旺侮金的病机演变过程。小儿患者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一旦病邪进展,出现痉咳,则会导致肺、肝、脾胃同时发生变化,最终出现"木火刑金,风痰相搏"的核心病机。小儿痉咳的病理产物为痰、热、风,治疗以平肝泻肺、涤痰降逆为法;李志山教授创制镇咳涤痰汤(主要由青礞石、黛蛤散、桑白皮、制半夏、炙百部、枇杷叶、生甘草等组成),随证加减治疗小儿痉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肝脾固定治疗小儿肝前性门脉高压的可能性。方法:将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5),分别制造肝前性门脉高压模型,然后对照组关腹,实验组将肝脾加以固定后关腹,饲养12周后以彩超检查肝脾问血流情况,开腹测脾脏大小、门脉压力,抽取血样,经脾穿刺,行X线造影,并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2组动物模型的制作均获得成功,压力变化、病理结果、X线检查和彩超检查均证实实验组肝脾固定良好,能够将门脉血液分流回肝,降低门静脉压力。结论:肝脾固定后能有效降低门脉压力.治疗门脉高压具有可行性.并且更符合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熊磊教授以理脾为本,将治痰贯穿始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癫痫发作期治疗主以涤痰开窍,辅以理气健脾,同时配合活血化瘀通窍与平肝息风潜阳。主要选方为柴芍温胆汤、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加减;缓解期则以补肾养肝为主,兼以健脾化痰,主要选方为杞菊地黄丸合定痫丸加减,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从肝论治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历来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多从肺脾肾论治,而从肝论治者较少.笔者临床注重调肝理肺,收效满意,现谈谈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肝的本义及肝脾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中医理论的源头所论,对肝的功能特征罢极之本、主疏泄、主藏血,以及肝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并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揭示肝的本质,同时探讨肝脾相关的渊源及临床运用上的意义。[结果]从本质上讲,肝的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相类似,对机体各种功能起着调节作用,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功能。肝的发病极易影响他脏致病。在各脏腑的相关之中,以肝脾相关尤其密切,肝从脾衍生,协助脾之运作,并完善了脾的功能。肝脾病变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得益彰。[结论]进行肝病与肝脾相关病变的临床证治的探讨,对肝脾脏腑的本质研究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调肝理脾法为历代医家认可,肝脾既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又有体阴用阳的协同作用,现代医学已经阐述了肝脾参与消化系统的机制。肝脾一体的思想滥觞于《黄帝内经》,从肝治脾、从脾调肝、肝脾同治可以体现在肠道微环境改变;"肝喜调达"与"六腑以通为用",亦从中医理论解释了肝脾一体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0.
肝脾均为人体重要脏器。中医认为肝与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肝脾同治,调和肝脾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法则。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分别就调和肝脾法在几种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论述,以探讨调和肝脾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