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六字诀”训练联合基础构音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训练+基础构音训练,观察组给予“六字诀”训练+基础构音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量表(FDA)及相关言语呼吸专项评定、最长声时(MPT)测试、最大数数能力(MCA)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言语呼吸专项评定、MPT、MCA以及FD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言语呼吸专项治疗有效率(80.0%)、MCA改善值[(3.1±2.3)s]及FDA改善值[(5.7±2.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观察组MPT治疗后改善值[(3.2±2.7)s]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六字诀”训练联合基础构音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呼吸及言语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呼吸训练+基础构音训练,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58例伴有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构音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呼吸训练,包括呼吸控制训练、缩唇-腹式呼吸训练和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2组患者均训练6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FDA)、最长声时(MPT)测定、最大数数能力(MCA)测定和肺功能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训练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DA评分(8个项目)较训练前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中除呼吸项目其余7个项目评分较训练前也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FDA评分中呼吸、唇的运动、软腭运动、喉的运动、舌的运动和言语6个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0.05);2组患者MPT和MCA值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MPT和MCA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FVC、PEF和MIP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仅FVC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综合呼吸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性构音障碍,改善言语与呼吸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六字诀训练对痉挛型脑瘫言语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6)和对照组(n=26)。试验组进行改良六字诀训练和言语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呼吸训练和言语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长声时、最大数数能力和构音清晰度得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最长声时、最大数数能力和构音清晰度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长声时、最大数数能力和构音清晰度得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最长声时、最大数数能力较对照组增加(P<0.05,P<0.01),两组构音清晰度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六字诀训练结合言语治疗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呼吸支持、呼吸发声协调和构音清晰度,且相比常规疗法在呼吸支持和呼吸发声协调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及核心稳定训练(包括腹横肌及多裂肌训练、髂腰肌及臀肌训练和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及胸廓放松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BI及FMA评分[分别为(64.7±13.4)分和(48.3±6.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分别为(3.58±0.31)L和(3.69±0.21)L]、心功能指标LVEF、LVESD及LVEDD[分别为(52.31±3.24)%、(26.58±1.42)mm和(39.82±2.76)m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徒手呼吸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8例,按照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训练、作业活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徒手呼吸功能训练,主要包括咳嗽声门练习、缩唇呼吸训练、胸廓活动训练、腹肌收缩与放松练习、腹式呼吸训练和腹式呼吸强化训练等。2组患者观察周期均为6周。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最长呼气时间、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压(PImax)、洼田饮水试验(KDW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功能性吞咽困难评分(FDS)。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最长呼气时间[(6.00±0.77)s]、FEV1[(3.43±0.30)L]、FVC[(3.90±0.17)L]、PImax[(63.53±10.76)cmH2O]均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KDWT疗效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KDWT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SA和FDS评分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徒手呼吸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并有效地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六字诀”不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成对照组、改良训练组和训练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呼吸训练,改良训练组、训练组则分别给予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呼吸肌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吸气峰值流速(PIF);膈肌运动幅度指标包括平静吸气位时及最大吸气位时膈肌移动度。 结果 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3组患者MIP、MEP及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并且改良训练组MIP、MEP及各项肺通气指标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改良训练组患者在平静吸气位和最大吸气位时其膈肌移动度均显著增加,并且改良训练组膈肌移动度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 结论 相较于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及传统呼吸训练,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及膈肌移动度,并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其疗效仍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改良经络呼吸训练法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则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改良的经络呼吸功能训练,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监测2组患者的肺功能[包括时间肺活量(FVC)和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和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EV1和FVC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EV1和FV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3例(10%),对照组7例(23.3%),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 结论 改良的经络呼吸训练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每周训练5d,持续训练8周。于训练前、训练4周、6周及8周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上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及Brunnstrom上肢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经8周训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0.33±0.90)分]和上肢FMA评分[(39.73±10.14)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MBI评分[(65.00±23.38)分]与对照组MBI评分[(65.00±13.36)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训练后,观察组上肢Brunnstrom分期4期及5期人数百分比(65%)与对照组(45%)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肩部疼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客观指标评估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嗓音障碍的有效性,分析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的嗓音声学特征。 方法 采用言语主观功能评估将29例言语障碍患者分为重度言语障碍组(19例)和轻度言语障碍组(10例),用计算机言语测量仪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和分析2组患者的最长声时(MPT)、最大数数能力(MCA)、平均基频、基频标准差、基频范围、平均强度、共振峰、下颌距和舌距的异常发生比率及其均值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的MPT和MCA值均存在异常,且重度组患者的MPT值[(4.37±3.89)s]明显短于轻度组[(8.22±4.03)s],MCA 值[(3.39±3.77)s]亦明显弱于轻度组[(8.56±3.24)s],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在平均基频、基频标准差、F2(i)以及舌距指标中存在异常情况的比率为73.68%、63.16%、73.68%和78.95%,明显高于轻度组(30.00%、30.00%、30.00%和40.0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言语参数测量可以有效评估脑损伤后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的言语功能;神经性言语障碍患者出现言语呼吸功能受损的现象非常普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MWS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MA评分[(27.81±4.52)分]、BBS评分[(49.08±5.15)分]、MBI评分[(70.64±16.15)分]、MWS[(45.33±13.27)m/min]及FAC分级(评级达4~5级者共有25例,占83.3%)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膈肌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PSF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膈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肺功能检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Fugl9-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各组患者呼吸功能、疲劳严重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以MVV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FSS评分[(3.39±0.53)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FSS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FMA评分[(41.82±10.3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膈肌训练可明显改善PSF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疲劳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以神经发育疗法及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痉挛上肢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上肢FMA评分[(52.32±8.22)分]、屈肘肌群肌力[(1.3±0.5)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3±0.6)级]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0.31±8.04)分]、屈肘肌群肌力[(1.7±0.4)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7±0.5)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拟采用俞募配穴结合六字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观察其疗效。方法:将脑卒中伴有构音障碍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六字诀组、俞募配穴组、结合组,每组各20例,六字诀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六字诀训练,俞募配穴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揿针针刺心俞、巨阙穴治疗,结合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六字诀训练与揿针针刺心俞、巨阙穴,训练前及训练2周后,测定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结果:训练2周后,3组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合组言语清晰指标、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发声功能评测数据高于六字诀组与俞募配穴组(P<0.05),六字诀组与俞募配穴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俞募配穴结合六字诀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2次。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BM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缺失1例,缺失率为4.76%,对照组缺失2例,缺失率为9.52%,缺失率均<20%。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后WMFT、FMA、MBI评分均较高(P<0.05)。与观察组训练后比较,对照组训练后WMFT[(46.58±3.90)分]、FMA[(31.95±2.89)分]、MBI评分[(79.74±9.81)分]均较低(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对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儿童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FAD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语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24周。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每次20 min,每周5次,共2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儿的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得分和口部运动功能得分。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口部运动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训练组构音清晰度[(84.33±3.84)%],下颌[(79.45±5.20)%]、舌[(82.75±3.60)%]、唇[(90.75±4.46)%]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语音训练可以显著改善FAD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和口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渐进式阶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阶梯训练,观察组则辅以渐进式阶梯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L评分、10MWT及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41.03±3.02)分]、FMA-L评分[(29.10±1.32)分]、10MWT [(70.27±2.99)m/min ]及FAC评级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渐进式阶梯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步行速度,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