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各科危重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因其突出表现是出血,而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所以多数病例是在发生出血时才被认出。然而,通过我们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烧伤病人或烫伤动物,在发生显性出血之前,凝血与纤溶系统都已发生明显异常。消耗性凝血是诱发DIC的主要条件,血液低凝是DIC的晚期表现。文章就烧伤DIC的检验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sulation,DIC)是由于体内先产生了促凝因素,导致血管内广泛凝血,接着发生继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而出现的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发生于多种疾病中间的一种病理过程。一、DIC的病因DIC可以发生于临床各个学科的多种疾病,比较常见的病因有:1.产科意外或称病理性产科(1)羊水栓塞:正常分娩时突发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循环虚脱、休克及出血时,应高度怀疑羊水柱塞所致DIC,它80%发生于分娩时,20%发生于分娩前后。(2)胎盘早剥:胎盘剥离时,胎盘酶或组织…  相似文献   

3.
一、药物治疗1.立止血(Reptilase):立止血是目前治疗出血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尤其是对大咯血合并心血管疾病及老年患者慎用或忌用脑垂体后叶素时为首选。吴云林报道(2)立止血的止血作用与凝血酶类似,它可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血浆凝固形成血块、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而产生止血作用,并可直接作用于激活组织和血液的凝血酶达止血作用卜’。在正常人血管系统内无血小板聚集作用,亦无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其仅在出血部位产生止血作用。用法:成人1~2U,儿童O.3~1.OU,静脉或肌肉注射,每日l~2次。静脉注射后5~10min…  相似文献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高凝与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战伤后由于创伤、手术、休克、感染、脂肪栓塞、输入不合型或污染血液等诱因而并发DIC的机会较多。现将我院在救治战伤中所见DIC 9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缺氧激活凝血通路和诱导血栓形成机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常血液中的凝血与纤溶活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不会形成血栓。当机体处于缺氧(如高原环境中 )时 ,这种平衡即被破坏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继之发生血管内凝血 ,在许多微血管内形成广泛的纤维素性或血小板性血栓 ,称之为高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高原DIC)。高原昏迷和高原肺水肿病人可伴有多个脏器的出血及血栓形成 ,因此 ,DIC可能是急性高原肺水肿和高原昏迷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缺氧时血液的高凝状态除与纤维蛋白的量和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有关外 ,参与调节凝血与纤溶过程的一些蛋白活性因子在缺氧时的作用及其表达特性的改变 ,也在缺…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止血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导管治疗各种出血是介入性放射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7年Nasbaum首先用加压素(Vasopressin)经动脉灌注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R(?)sch1972年首次介绍选择性动脉栓塞术,进行暂时或永久性止血。近年来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血管内注射加压素止血血管内灌注加压素对于应激性溃疡、出血性胃炎、Mallory-Weiss 综合征效果最好。止血率达77%~8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加压索。上胃肠道出血时应先进行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必要时对胃左、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做超选择性造影。当出血量为0.5~2.0ml/秒或200ml/小时时,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患者的循环血液中常有生物化学、细胞成份或功能的改变,产生一系列有利于肿瘤增殖、转移及不利于机体的影响。从生物物理角度看,常有血液流变学参数增高;从血液生化看,常有高凝(粘滞)状态和(或)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血液细胞生物学角度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132例重度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自原(Fbg)水平;用迈瑞BC-5800无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重度烧伤患者PLT、PT、TT、APTT、Fb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程度越重,差异越明显。结论重度烧伤患者存在的凝血系统障碍、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严重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当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局部止血材料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金柱  牛金亮  常诚 《人民军医》2001,44(9):516-518
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局部止血材料在许多情况下可起到这一重要作用。对外科医师来说 ,只有了解局部止血材料的特性并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才能充分发挥其止血效果。常用的局部止血材料有纤维蛋白胶、明胶海绵、氧化纤维素、微纤维胶原及藻酸钙纤维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不尽相同 ,止血效果也有差别 ,为使同行对此有较全面的了解 ,正确选用这些材料 ,综述如下。1 纤维蛋白胶纤维蛋白胶 (fibringlue)由纤维蛋白原 (含ⅩⅢ因子 )、凝血酶、抑肽酶和氯化钙组成 ,止血作用主要是用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侧向荧光(NE-SFI)强度对重症中暑(HS)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HS患者34例,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发布的显性DIC评分标准,将34例患者分为HS未合并DIC组(DIC评分<5分,n=23)与HS合并DIC组(DIC评分≥5分,n=1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NE-SFI,以及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相关标志物dsDNA、髓过氧化物酶(MPO)、瓜氨酸化组蛋白(CitH3)的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E-SFI对HS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最高核心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合并DIC组3 h内核心温度降至38.5℃以下患者比例、GCS评分低于HS未合并DIC组,谷丙转氨酶(ALT)、肌酐、ISTH评分、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比例高于HS未合并D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1~3天,HS合并DI...  相似文献   

11.
战伤止血方法及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现代高技术战争使得战伤谱明显拓宽,但止血救治技术仍是控制体液丢失、促使各种复杂伤情获得进一步处理与康复的基本手段,止血技术受到各国相关学者的重视。现就现代历次战争国内外常用止血方法和材料作一综述。1止血方法1.1压迫法该法是战时最传统的止血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其不足之处就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及难以维持较长时间。1.2加压包扎法适用于四肢及胸腹部等表浅软组织挫裂伤引起的出血,是现阶段多功能止血敷料的雏形。倪云志等[1]研制的微孔聚丙烯管状急救绷带具有良好透气性,其独特的管状结构不但增强了吸收功能,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柔韧性,避免对伤口造成再损伤,止血功能较强,不易与创面粘连。近年来,美军研制的止血绷带有:(1)纤维蛋白绷带。该绷带含有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和促凝血蛋白等成分,可使血液流失减少50%~85%。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已批准该绷带在执行特别行动的伤员中作为调研性质使用。(2)壳聚糖绷带。该绷带由壳聚糖制成,可与血细胞形成血凝块,能在30s内使300ml血液凝固,且对虾蟹等过敏者不会出现不良反应。1.3填塞法适用于肝、脾、肺等内脏器官出血,不足之处是野战环境下应用不便,取出敷料引发再出血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HELLP(hemolysis elevated lliver enzymes and low platelet count syndrome,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简称妊高征)的严重并发症.本病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其发生常与重度子痫前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血管性病变以及肝肾心脑的损害相伴.但发展为HELLP综合征的启动机制尚不清楚[1].现将2004年2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HELLP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整体护理情况回顾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重危临床综合征 ,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急症。与其它年龄相比 ,不论是病因、病理生理或是临床表现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它具有病情重、变化迅速、病死率高、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等到血压下降 ,症状明显 ,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时 ,使病情加剧  相似文献   

14.
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是引起伤员阵亡的主要原因,约5 0 %的阵亡伤员在被后送到救护站之前因失血过多而在数分钟内死亡。以下是由美国军事医学研究与物资装备部研制的新型止血绷带。(1 )纤维蛋白绷带:该绷带含有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和促凝血蛋白等成分,可使血液流失减少5 0 %~85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47例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包括产后宫缩乏力、引产后大出血、宫颈妊娠、子宫切除术后残端出血、宫颈鳞癌等。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35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9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后,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栓塞剂为明胶海绵。结果:44例经一次栓塞后成功止血,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5 min。1例子宫切除术后大出血经三次栓塞后成功止血,1例经一次栓塞后仍有活动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1例经两次栓塞后仍有活动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妇产科大出血是一种有效、迅速、安全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解答 :(1 )手指压迫止血 :手指直接压迫出血血管 ,或在损伤动脉的近端加压。 (2 )血管钳夹止血 :本办法适合血管暴露创口。 (3)局部加压包扎止血 :对静脉出血或较小口径动脉的止血多用此法。 (4 )止血带压迫止血 :在创伤近端 ,用空气止血带压迫止血是简便有效的无损伤止血方法。此处理后 ,应迅速转送手术室 ,避免耽搁过久 ,造成肢体的缺血性损害。问题3:周围血管损伤后怎样急救止血?@文亮$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救部!400038  相似文献   

17.
成人呼吸道窘迫综合征(ARDS)的名称很多,多散生在严重外伤、手术后或灌流术、呼吸机等抢救病人身上,有关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肯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别是微栓引起肺循环闭塞之假说,为多数人所支持。作者对62例DIC 患者的病历及胸片作回顾性讨论,其中与ARDS 相符合的病例共5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D-dimer(D-二聚体)、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Apelin-13、降钙素原(PCT)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临床评估意义。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5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1999年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研讨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IC组(27例)和非DIC组(31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分别于患者就诊后第1、2、3、5、7天静脉取血,测定D-dimer、PAF、Apelin-13、PCT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对照分析。结果 DIC组的D-dimer、Apelin-13、PCT含量均高于同时段的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升高(D-dimer≥352μg/L),Apelin-13升高(Apelin-13≥30ng/L),PCT升高(PCT≥7ng/m L),三者联合评估结果更准确,相对危险度更高,灵敏度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更高。DIC组的PAF含量较非DI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imer、Apelin-13、PCT可作为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DIC的早期临床评估依据,且三者联合评估时,关联强度、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诊疗对急性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方法对67例急性出血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术,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8例,下消化道出血12例,子宫出血17例,肝肾出血5例,急性咯血1例,术后急性腹腔内出血4例。 结果67例患者经一次选择性动脉造影获得明确诊断66例,诊断阳性率98.51%(66/67)。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对比剂外溢出血直接征象37例,直接征象阳性率55.22%(37/67)。发现假性动脉瘤13例,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染色21例,子宫瘢痕染色及孕囊染色12例,血管结构不良出血1例。诊断明确后均成功止血。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4天后复发出血,经第二次选择性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侧支供血后成功止血。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率98.51%(66/67)。 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栓塞术对急性出血可明确出血部位,而且可迅速有效止血,是一种安全易行、迅速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Clarkson等[1]于1960年首次提出,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大量血管内液体及小分子蛋白等迅速渗漏到组织等第三间隙[2],出现进行性全身性水肿、低蛋白血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降低、血液浓缩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